终身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影响

时间:2023-04-24 12:42:02 规章制度 来源:网友投稿

终身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但真正作为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一种具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并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终身教育理论的创始人是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aul·Lengrand),他的著作《终身教育导论》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的正式创立。保罗·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的核心是指贯穿于人一生的全面的、连续不断的接受各种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由于人类目前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人在某一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它要实现使人的一生都受教育,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阶段或某几个阶段。因此,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基础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授之以鱼”,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奠定终身不断继续学习的基础。本文试就终身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来促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完善,并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

一、传统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及其不足

传统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更多地看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单纯地靠学生考试的分数来进行筛选和甄别,根据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非常不利。其实,传统的考试和测验很少能检验应试者的能力、态度和创造力,而只是反映获取知识的数量和如实将其再现而已。其不足主要体现在:

1.理论研究领域基础薄弱。课程评价的研究历史不过20多年,课程评价的定义还比较模糊,尤其在目前“大教学观”还是“大课程观”的争执背景下,使课程评价的概念显得更加混乱,评价内容不一,导致评价的部分功能丧失。许多学者在课程评价研究里几乎都涉及到了评价模式,但更多的是直接套用或间接引用国外的评价模式,适合本土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评价模式缺失。在课程评价改革过程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相偏离,理论研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由于课程的实践具有滞后性,所以对课程实践起不到有效的评价和判断作用。

2.评价内容注重量化,标准单一。评价过分注重可以量化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知识进行评价,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关注学习目标的实现,强调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合格率等。评价的侧重点是事实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的技能,对于一般发展性目标、情感目标,即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涉及较少。虽然理论上也强调将学生的能力、思想品德的发展列为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的任务,但是实践中却又忽视评价所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教育功能。

3.评价主体一元化,导致评价结果偏离。传统对学校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校行政领导,学生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任课教师。就整个教育系统而言,人们更重视政府部门对教育的评价,忽视来自社会、家长及个体对教育的评价。据研究,单一评价主体的评价有以下缺点:指导性不强、效度不高、信度不高、合作性不强、结果使用率不高等,尤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

4.评价方法过于简单,无法进行科学评价。现代教育评价因受到科学管理思潮的影响,追求精确和客观,长于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收集被评价者的信息,进而做出价值判断。从最为普遍的学生考试分数到各种类型的教师教学考核表、学校评估体系等的设计与使用,都是量化评价范式的具体体现。评价技术倾向于单一的量化评价,忽视定性评定,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尤其是客观性强、便于阅读、答案划一的笔试检测方式依旧是评价学生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式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5.评价结果功利化。在评价中不重过程只重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而只是成为学生的总结性判断,甚至成为对学生分等级、对教师和学校排队的手段,弱化甚至扭曲了课程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二、终身教育理论下的基础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

1.终身教育理论强调现代社会里教育教学的民主化、大众化和整体性。终身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人员,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应把重点放在少数优秀的孩子身上,每个人都应在此过程中习得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教育,教师应关注包括差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学习。教育要促进学生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人[1]。教育除重视教给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当关注其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他们情感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培养,关注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使教育教学评价的过程同时成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不断完善自身素养的过程。终身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就是普及阶段,应逐步淡化筛选和选拔功能,在评价学生时不仅仅关注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正确树立,不仅仅只是从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发展潜力。

2.终身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持续性和自律性。终身教育理论强调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终身教育理论强调教育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是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创造相对自由、宽松、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会自己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方法,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需要改变,考核评价指标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比如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规划和自律能力、学习方法、人生态度等等。要通过学校对学生考核评价指标的改革来引导社会确立新的人才观,促进全社会形成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观念,促进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逐步取消目前的升学考试制度而实行免试入学制度。

3.终身教育理论还强调教育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终身教育承认人的个性差异,教育要遵循人的个性发展规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千差万别,教育就应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到不同个体发展的需要。评价的主体应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评价的内容不能只重视课本知识,还要综合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习惯、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各个方面。评价的标准不能过多强调共性、整齐划一,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评价的方法不能以纸笔测验作为唯一评价的途径,还要采取反映学习过程的质性评价手段和方法。

在终身教育理论的影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正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所强调的,要在实际评价中,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评价对象的反思应成为评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维度上实行多向评价。除领导、专家外,更强调同行的参与,家长、学生的参与,以全面了解各种信息,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2]。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里强调,要探索科学、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使考试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完善;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排队,并进行公布;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推进高等学校招生和选拔制度的改革。为了适应这些要求,教学评价越来越注重多元化和实践性,反对“书面考试化”。评价学生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看学生是否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生动、主动、活泼的发展。在中小学校,分层评价体系正逐步形成,作品展览、竞赛、小报告等多种生动活泼的考核方式已经得到普遍应用。此外,教学评价更注重过程性、激励性以及多元化,强调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等,逐渐形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方法,如“档案袋”评价、鉴赏性评价等。

总之,终身教育理论的创建和发展,是教育理论界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的伟大事件,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教育做出了诠释,被誉为现代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之一,对全面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北京:光明日报,2002-6-13.

[3] 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王 颖)

推荐访问:教育教学 终身教育 评价 理论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