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

时间:2023-06-20 15:30:05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为了贯彻新课改精神,各中小学倡导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优化课程设计。而主题单元设计正是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形成综合性、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中小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就是围绕主题单元设计而展开的。在培训中,由于理解的偏差及经验欠缺,中小学教师在主题单元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选择重点问题进行剖析

一、主题单元设计内容与设计优势

主题单元是由具有较强内在联系和共同主题的内容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由七个方面内容构成:确定主题、描述主题单元的三维目标、列出对应课程标准、设计主题单元的学习成果以及学习任务、根据学习成果及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设计不同学习活动所适合的评价方式、为主题单元设计和创建学习环境与资源。

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大多停留于微观层面,在单个课时内“打转”,由于课时时间短,教师很难在同一课时内综合利用各种有益的方法,不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以主题单元为单位开展教学设计的优势是使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操纵有较大的自由空间,有利于整合、优化教学方法,合理协调课时之间的教学逻辑关系,较好地兼顾课程整体目标和整体知识结构,同时主题单元设计还打破了原有教材内容的安排,注重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兼顾信息技术,易于形成综合性、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案,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相对于以“课”为单位的教学设计,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难度大,设计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主题单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经过对“通辽地区中小学培训教师的单元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中小学教师在主题单元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一)三维目标表述问题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的获得及能力的提高。在三维目标表述时,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个难点,最容易出现错误。

案例1:“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主题单元设计。其“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部分表述是:(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让学生扎实理解基本知识;(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这样表述存在的问题是:将“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混淆,没有真正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过程与方法”强调学习方法的获得及学习能力提高。而这个案例目标(1)中的描述是通过学习“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让学生扎实理解基本知识”明显属于知识的获得,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范畴。而目标(2)中“利用图表分析法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则符合“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案例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主题单元设计。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是:问题探究、表格归类、引用史料、讨论辩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样表述只给出了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没有指出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因此表述不够全面。

案例3:“摩擦力的成因”主题单元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是:(1)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存在的问题也是表述不全面,只给出了获得的能力与方法,没有给出通过什么样的学习获得方法。

案例4:“Unit 5 First Aid”主题单元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表述是:(1)鼓励学生说出目标语言;(2)新课呈现时,以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图片及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存在的问题是:把教学目标的主体看作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实际上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而达到的目标;“兴趣培养”应该属于情感类目标范畴。

(二)将思维导图理解为知识点关系图

主题单元设计中,提倡用思维导图来规划主题单元的框架,既全面思路又清晰。因此单元设计首先是从设计思维导图开始的,之后按照思维导图完成主题单元设计模板的填写。主题单元的思维导图由学习目标与对应目标、学习专题划分、学习成果与评价、主题问题与专题问题及学习活动五个分支构成。但是在实际设计时,有的教师将思维导图理解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图,完全不符合主题单元设计思想。

(三)主题单元设计模板中没有标出研究性学习专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选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主题单元规划时要求至少包含一个研究性学习专题,但常被教师忽视。例如“直线与圆的方程”主题单元中,专题划分栏目表的内容填写(见表一),存在的问题是只填写了三个专题内容,并没有说明哪一专题是研究性学习专题。通过案例折射出部分教师对主题单元中研究性学习的安排不够重视。

表一 专题划分栏目表

(四)学习活动设计不合理

学习活动是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结果的保证。学习活动必须合理安排,并在每一步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相关活动建议,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学习活动设计时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学习活动顺序安排不合理,二是活动描述过于简单。例如“篮球运动规则”主题单元的学习活动设计——活动1:让学生自由讲解自己所了解的篮球规则;分小组讨论,教师补充;活动2:学生观看NBA比赛,了解比赛中的规则判罚;活动3:看比赛,说出什么动作是正确的,什么动作是错误的;活动4:你有信心成为顶尖的国际裁判吗?此案例存在的问题是:活动1与活动2安排顺序不符合探究学习要求,二者顺序调换一下学习效果会不一样。原因之一是通过活动1的小组讨论、教师补充,学生已经了解了篮球比赛规则,再去安排观看NBA比赛的探究活动,学生的热情自然不高;原因之二是探究学习首先要进行情景创设,以激发学习兴趣。若首先观看NBA比赛,学生热情会被点燃;原因之三是观看比赛给不熟悉篮球的学生也增加了直接感性经验,之后再分组探究学习效果比较好。

(五)主题问题与专题问题不合理或不一致

主题层面的问题是偏向综合性、哲理性的,是指向学科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答案;专题问题是针对具体学习内容提出的具体的问题,为单元的学习活动设计提供活动情境,一般有固定答案。可教师在设计时经常出现不合理或不一致现象。例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主题单元中的主题问题是:(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普遍性;(3)矛盾的特殊性;(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5)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专题问题是:(1)请大家根据刚才所举的诗句中一一对应的词语并结合课本内容,概括出矛盾的含义;(2)怎样理解矛盾的普遍性,试举例;(3)怎样理解矛盾的特殊性,试举例。此案例出现的问题之一是主题问题不够宏观,综合性不强,应该选择更宏观、富有哲理、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作为主题问题,比如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存在有何特点?矛盾的存在有何意义?问题之二是主题问题与专题问题前后重复。再如物理“机械能和内能”的主题问题是:(1)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要限制汽车的最大行驶速度?(2)人脚踩滑板从高处滑下,为什么会越来越快?(3)回力小汽车运动时具有的动能从何而来?(4)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具有的动能是从何而来的?专题一问题是:(1)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要限制汽车的最大行驶速度?(2)人脚踩滑板从高处滑下,为什么会越来越快?(3)什么是能量。此案例出现的问题是主题问题与专题问题重复,专题内容也没有与学习内容相结合。

(六)单元选题不合适,选题太大或太小

选择合适的主题是设计主题单元的前提。选题时要注意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以及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但是教师在实际操作时,选题中经常出现问题。例如,某教师将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作为单元选题。这样选题存在的问题是选题范围太小,不能兼顾多种目标,也不能安排更多的全空间环境进行学习。主题单元选题时不能将一课作为一个专题,相互关联、具有共同主题或共同特点的一系列课文才能组成一个专题。再如“唐诗宋词——中国文化的瑰宝”主题单元,作者意图通过鉴赏唐诗宋词这个主题,让学生在合作性学习中初步了解唐诗宋词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存在的问题是选题范围太大,若分成若干单元分别进行学习,内容范围小便于操作执行。

(七)没有用专题问题引领学习活动的开展,专题问题成了摆设

主题是由一组具有开放性、针对性的专题问题构成,专题问题又是针对具体学习内容提出的,为单元的学习活动设计提供活动情境,但在实际设计时,部分教师没有用专题问题引领学习活动的开展,专题问题成了摆设。例如“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单元设计的专题问题是:(1)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每层最多排多少个电子?(2)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加呈周期性变化的实质是什么?(3)什么元素金属性最强?什么元素非金属性最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4)不看周期表,如何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学习活动设计是:小组讨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推荐组内同学参与课堂讨论。再如“基因的本质”单元的专题问题是:(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2)探索DNA分子结构的历程是怎样的?(3)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是什么?学习活动设计——活动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活动2:DNA分子的相关计算。这两个案例的共同问题是专题问题与学习活动安排脱节,专题问题没有贯穿于学习活动之中,引领学习活动,因此专题问题就成了摆设。

针对主题单元设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纠正已经参加培训的中小学学科教师在设计中出现的错误,对贯彻课改精神,优化课程设计,正确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高教师的主题单元设计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未参加培训的教师会起到警示作用,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 付淑霞)

推荐访问:浅析 单元 主题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