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学程图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3-06-20 12:18:02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等等。基于这一课程特点,笔者认为设计与运用学程图表教学,即通过指导学生构建图表型知识框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构图方法,过程中把零碎的和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内容结构化、形象化,并把当前学习内容和自己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这对于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很有价值,为此,笔者也作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一、学程图表教学的设计

学程图表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有共同点,同样需要考虑教学的起点、目标和策略,同时又有不同点,特别重视结构图表在教学中的运用。要实施好学程图表教学,前提是有好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起点的设计

为了提高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从什么地方入手,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起点是什么?建构主义理论有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在一个新的学习周期开始时,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奥苏伯尔也说过:“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启示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历史与社会老师导入新课时常常会就上一堂课的内容抽背几个问题,而不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真正的思维基础出发设计教学。我们需要通过找准课堂教学的真正起点,来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案例1]:《唐的盛衰》教学片段

一上课,老师出示了两张照片: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当时电视正在热播《武媚娘传奇》)。同学们一片哗然,从他们当时的表情中看出欣喜、好奇和渴望清晰全面了解唐朝这一段历史的心态。

在这种情景下,老师问:认识他们吗?学生几乎齐声回答:“当然认识。”老师又进一步:“那就让大家伙都来说说你对唐朝知多少。”“好!”接着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各抒已见……,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发言中初步认识到了学生已有知识的特点——凌碎、不深刻、不全面、模糊不清等,从而基本确定了教学导向。

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让同学们讨论:唐朝的盛出现在哪几个皇帝在位时?“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有几个同学很快说了出来。“很好”老师说,“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分析唐朝的盛与衰。”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打开了课本。

从案例1可以发现,要把握教学的起点,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在学习新课之际,周围的环境和他们的个人经历,能够提供多少相关信息?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甚至把学生推向“零起点”,学生不可能对你的设计感兴趣,更不可能实现与你的交流与共研。

(二)教學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它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学程图表教学亦是如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至少要明确行为主体和行为动词,即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进度;行为动词必须是可自主建构、可自主探究、具体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案例2]《隋的兴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a、了解隋的统一和覆灭,说说它对历史进程产生的主要影响;b、知道大运河的概况以及发展演变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读图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和强盛以及大运河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大运河的探究学习,感受人民群众创造了灿烂的历史,认识到今天它在我国南北水路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显然,这样设计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行为动词也很明确是指向学生的,并且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学程图表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学习任务分析、学习对象分析、教学目标阐述和教学过程的分析而使用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教学策略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包括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

学程图表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研究教学顺序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的选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一些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和“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的问题。如在《概述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构建出了图①,让学生构建大框架,理顺教学内容,然后按经济、政治、主题和组织的先后教学顺序,运用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学习。例图②图③

(四)图表形式的设计

学程图表的建构形式有多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的性质选择与设计。

1.串联式图表

例1:表A—《罗马帝国的兴衰》

分析:对表A,学生本身对世界古代史接触甚少。利用这种按时间先后串联式的图表,无论是对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还是对罗马的发展史都能一目了然,学生易接受易。地域角度也可用,如《古代印度》佛教传播路线时,即可用表B这样的串联式图表。从内容的逻辑角度也可用如C这样的图表。

2.并联式图表

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不是从属关系的内容即并列关系的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并联关系把它们排列起来,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更加容易。

3.发散式图表

分析:对于有些历史概念外延比较大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发散式图表进行排列,例表a唐代文化,从广义角度讲涉及的内容很多,以发散式图表,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又如表b从空间角度来讲,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几个政权,学生经常搞混,运用这样的发散式图表,学生一目了然。尽管是发散式,但发散又是有规则可循的,那就是按地域空间位置发散。

二、学程图表教学的实施

(一)加强师生互动,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主整理、建构知识能力

首先,自主学习。学生依据教师呈现的教学目标阅读课本,尝试自编图表框架,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加以引导点拨。

其次,小组合作。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编撰的图表框架,依据同学编著的图表框架或结合组长提供的参考图表框架,学生加以有选择的修补和改进。

再次,集体完善。教师选择学生中具有典型性的框架图表进行展示,并集体对之进行完善,完善的方式往往采用追问式教学。

还是以《唐的盛衰》教学为例:

分析:从例4可以看出,总体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总体思路还是有一些的,但不成熟、不清晰、不具体。如学生2的图表太过简单,虽然三个皇帝是按时间顺序排列,但只有三个皇帝名称,不清楚什么知识内容,有什么关系。学生1和学生3,虽然认识到了盛与衰,但没有依据课本内容的重点来设计,本课时的重点应是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也即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但图表没有明确显示。所以还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来深化。

分析:从例2看出:小组合作后的图表比较全面,思路也比较清晰,也有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但知识点之间的分类和联系的揭示不够明确,也即图表体现的思维层次不够,只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所以还需进一步集体完善。

分析:集体完善后的图表,对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内容即唐太宗的治国措施进行了分类比较,并对唐朝盛世时期的皇帝和盛世名称作了梳理,指出了唐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样的图表,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点,又认识到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二)设计超链接,由主生支,激发学生自主分析、探究问题能力

教学进程到重点和难点突破的阶段,需要作进一步拓展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学程图表下的子图表或图片文字等,这时候就会自然用到多媒体中的“超链接”功能了。

一方面可利用学生课前收集到的图文资料,或者学生自身原先积累的资源,让学生在自建的框架图表里作进一步的充实。另一方面可链接老师事先找来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有选择性地或批判性地分析、建构。

例7:仍以《唐的盛衰》为例:

分析:例7图表中,我们看到了几个笑脸图案,这些就是超链接的对象符号,笑脸符号集中在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处,即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每个超链接都可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

君民关系(链接)——阅读教材;

君臣关系(链接)——讲故事;

政治体制(链接)——子图表;

文化教育(链接)——文字材料探究分析。

表中最后一个笑脸符号可链接历史与社会图册或教材的图文。

(三)搭建知识阶梯,铺路架桥,提升学生归纳整合能力

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自主学习,原因之一就是看不懂教材,无法自主学习。根源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和教材中的新知识无法顺畅地联系。为此,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先于学习任务呈现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新问题的阶梯,引导学生将新的知识纳入到旧知识的体系中。

例8:分析解说三省六部制内容时的教学片段:

师:唐朝时为什么说是“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而不是“创立”呢?

生1:因为隋朝时就创立了!(教材中没有这一知识)

师:嗯,不错!那隋朝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创立的呢?

生2:应该是隋文帝吧?!

师:为什么?

生3:老师,我知道!另一个学生争先恐后说,因为教材里有说到,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并且他在位时,隋朝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师:讲得很不错,能联系学过知识来思考推导,但历史知识光推导还不够,我们还需查阅资料去求证。

师:说到隋朝,那还记得隋朝是谁建立的?两个著名的皇帝分别是?隋朝不仅创立了三省六部制,还创立了什么?隋朝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项巨大的工程是什么?……。

老师的复习追问,学生温故而知新,将所学新知识也纳入到旧知识的体系中去。

搭建起来的知识阶梯,是教学目标中知识点的罗列,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思维的体现,更是学程图表教学的完美结局。

(四)指导学习路径,拓展延伸,增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学程图表教学中,教师根据有关理论和自己的经验,编制出一节课的学生活动项目和顺序,形成图表。有了这种路径,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有的放矢,就知道如何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另外,通过优化学生活动项目与顺序,课堂自主学习还会有更高的效率。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是地理部分,我们在教学时不仅充分利用社会图册中的地图、图画、图文资料,我们还可以按一定的路径组织学习。不仅让我们会使用各种形式的地图,而且也让我们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当然这在八年级上的早期区域文明的教学中也适用。如:(表3)

另一方面,八、九年级的歷史与社会主要是让我们认识、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学会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看待这些人和事,并学会解决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我认为,我们不仅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方面入手,鉴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还要将它们更具体化。如:(表5)

三、实践的效果与分析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程图表教学是适合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尤其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的意义价值。

(一)促进学生思维创新

学程图表的制作要求学生思考某些知识还可以与哪些知识相联系,或是批判其他图表中知识的选择和连接,在交流中更新自己的图表结构。因此,学程图表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质疑与批判,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

(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程图表一个很大优点在于,它能提供关于所学知识的可视性图表并可随时修改。学生如果对知识不理解,知识点间关系不清晰,是很难将相关知识点组织成层次清晰、关联准确的图表的。构建图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回顾与提炼的过程,达到灵活迁移知识的目的。

(三)提升知识系统化水平

构建学程图表可以统整学习的知识,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重建,明确了新知在旧知基础上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网络,避免学生以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在头脑里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四)增强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知识,更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力工作的良好品质。另外经常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不仅形成组间竞争,也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

同时,采用学程图表教学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教学相长,过程中也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和能力。

当然,历史与社会课学程图表教学实践还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从“有效”真正达到“高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义务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期.

[4]胡庆芳著,《优化课堂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推荐访问:图表 实施 教学 社会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