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S的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模型建构

时间:2023-06-12 16:48:03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馔		&学习者基于教学微视频“心动”学习的问题性策略框架。从教育、心理、艺术、技术和社会视角,根据影响教学微视频质量的要素和基于ARCS的“心动”内容,建构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模型。最后,基于此“心动”设计模型设计和制作教学微视频案例,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教学微视频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心动”设计;教学微视频;ARCS模型; SMCR传播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9-0019-07

教学微视频是在线教学中能向学习者传递复杂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媒体形式,在以Khan Academy引领的微课热潮推动下已涌现大量微型视频学习资源(本研究界定为“教学微视频”,以下均简称“教学微视频”)。从每年中小学和高校微课大赛、微课资源建设,到各教育培训机构和公司大力推广微课制作工具和开发微课教学资源等,无不反映出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对微型教学视频的关注和重视。教学微视频作为当前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和实现学习方式多元化、个性化的适需资源,虽然在MOOC、SPOC、MPOC以及微课资源建设中已有大量教学微视频资源,但关于其应用效果以及与其建设的初衷相比,情况并不乐观。大部分教学微视频都无所谓教学设计,只是纯粹将现实课堂照搬屏幕或简单的片段截取,导致其实用性降低。面对微课浪潮下热捧和泛滥的教学微视频,如何提高其质量才是真正提高微型资源应用价值和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下面将探讨教学微视频设计模型的建构,以促进学习者产生“心动”学习和提高教学微视频质量。

一、教学微视频内涵及设计视角

1.教学微视频内涵

微视频作为媒体,在其承载信息内容之时则被认为是媒体资源,因此,当前人们所谓的“微视频”更多是指“微视频资源”。2006年至今,从最早的Youtube微视频到微电影、微广告,乃至微视频大赛,无不显示微视频这种资源作为普适、便捷资源的广阔应用市场。对于微视频概念,不同的应用者有着不同界定和需求。其相关名称有最初的短片、电影短片、后来的数字短片以及现在的微视频、短视频、微电影、短电影等。[1]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可通过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2]尽管微视频在时间限制方面未曾具有权威的科学依据,但短、快、精、小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

在本研究情境下,教学微视频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合理教学设计。知识内容短小、精悍、完整,时长在10分钟左右、具有教育性和教学性的微型视频。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基于教学知识点设计;(2)明确的知识点目标和合理的教学设计;(3)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点或知识模块;(4)知识内容精炼,知识容量小;(5)播放时长短。当前微课程的相关研究中,普遍认为教学微视频时长在10分钟左右。[3]

2.教学微视频设计现状与视角

尽管人们对微课、微课程的内涵和理解有所不同甚至是有所混淆,但对教学微视频是微课、微课程的核心内容这一观点是达成共识的。当前关于微课、微课程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有:基于微课构成内容和制作流程的设计、微课的设计原则、制作方法及技术要求、从平台和实践案例的视角分析微课、微课程的设计等。如基于学习元平台的结构特征,从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和认证服务方面实现微课设计。[4]在“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从选题、教学设计、视频制作、辅助材料、上传反馈、评价与修改方面提出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流程。[5]分析微课程教学设计流程和微课程设计模块,提出微课程制作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方法。[6]分析微课程的设计,结合课程实践案例,提出微课程设计的概念模型。[7]通过对国内外微课程平台(如Khan Academy、TED、佛山微课)和微课资源等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微课程的设计模式。[8]从影响学习者学习微课的情感因素为切入点,突出微课情感化设计。[9]总之,一般均是分析微课教学设计、设计流程、制作方法、制作技术等,并结合实践案例,提出相关的原则和标准。

教学微视频作为微课和微课程的核心构成内容,其设计与制作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乎微课、微课程的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然而,在针对教学微视频设计这一核心内容上,进行合理分析和系统研究的相对较弱,当前主要从教学微视频界面与媒体设计、叙事结构等方面进行一些研究。

本研究认为,为提高教学微视频的质量和应用效果,其设计理念至关重要。教学微视频设计既需要考虑制作技术的选择和运用,又要考虑以学习者使用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需要从教育视角、心理视角、艺术视角、技术视角和社会视角,考虑教学微视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产品观设计、整体设计、微观设计、极简设计和生态设计的特征。因此,教学微视频设计需要考虑影响教学微视频应用效果的所有因素,通过有效的设计以激发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

二、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的提出

1.“心动”的提出

尽管在教学微视频的建设方面已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但其使用体验和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的教学微视频主要通过摄像技术和录屏工具来录制教学过程以传递教学内容,因此,学习者学习教学微视频时无法参与真实的学习互动,此种情景下的教与学对教师和学生均是一种挑战。尤其是“搬家式”视频课程根本无法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和激活学习者学习思维,与教师的深层性和生成性互动更是无从谈起。

互动是意义获得的重要途径,其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曼诺维奇将发生在新媒介上的互动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身体意义上的互动,另一部分是心理意义上的互动。[10]因此,以视频为学习媒介的学习在难以进行身体意义的互动时,心理意义的互动则更显重要,即学习者因对教学视频内容产生共鸣和认同而产生的“心动”。因此,“心动”是基于教学微视频的学习情境下,促使学习者进行参与性学习和生成性学习、提高教学微视频应用效果和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2.“心动”设计

基于教学微视频的学习因无法进行身体意义的互动而使得心理意义互动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是基于 “心动”的理念,设计使学习者 “心动”的教学微视频,从而产生基于教学微视频的“心动”学习。

三、SMCR模式下影响“心动”设计的要素分析

“心动”设计更加体现和强调以学习者学习体验为中心的理念,其宗旨在于提高教学微视频的应用效果。从传播学视角,贝罗的S-M-C-R模式(如图1所示)能较好诠释以教学微视频为媒介资源的教与学。贝罗的S-M-C-R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学、大众传播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其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以及受传者(receiver)。[11]它是典型的单向传播,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传播功能的因素是多样和复杂的,各个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传播效果不仅与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这四个基本要素相关,同时还受各具体基本要素的影响,这个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的规律。

根据贝罗的S-M-C-R模式,基于教学微视频的学习模式中信源是教师,信息是微视频的知识内容,通道是视频这一媒介,受传者是学习者。教师、微视频知识内容、视频的媒介属性、学习者直接影响着基于教学微视频的学习效果。由于设计宗旨是提高学习者利用教学微视频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知识内容、视频、学习者是影响学习者基于教学微视频学习效果的四个构成要素。鉴于以上四个要素的“角色”和“位置”,在SMCR传播模型的指导下,影响学习者“心动”的具体内容是教师教学艺术、知识内容的教学设计、视频属性特征、学习者自我内驱力。[12]其具体内容和构成要素如下所示:

(1)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时所呈现的教学艺术。这与教师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风格、教学态度和形象呈现是相关的。

(2)知识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微视频的知识内容设计是基于知识点的微观教学设计,它与微型学习内容的设计是相关的。基于案例和问题的情景导入在知识内容设计时非常重要。

(3)视频表征和视觉呈现:视频作为学习媒介,知识内容的视频表征以及视觉呈现效果直接影响着学习者接收和理解可视化语言的能力。

(4)学习者自我内驱力:学习内驱力影响着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认知水平。它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和技能、阐明和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是指向学习内容本身的动机。它与学习者的兴趣以及知识的需求密切相关,是学习动机中最根本和稳定的动机。[13]

四、基于ARCS的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模型建构

Keller在1984年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是基于学习动机和教学设计宏观理论的,是在Tolman(1932)和Lewin(1938)早期的“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基础上修正发展而来的。[14]ARCS的“期望——价值”理论基础与设计“心动”的教学微视频以提高其质量、应用的效果是相一致的。因此,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可根据ARCS动机模型,对基于SMCR传播模式下影响教学微视频应用效果的要素进行设计。

1.ARCS动机模型分析

Keller的ARCS动机模型包括四个方面的动机策略:注意力(attention)、切需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faction)。下面将基于ARCS动机模型和学习者学习教学微视频时的学习情境,对ARCS模型内容、其影响变量进行分析和阐释。

(1)注意力

注意力是影响学习者“心动”的重要因素和进行“心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影响学习者注意力的变量有知觉唤醒(Perceptual Arousal)、探究唤醒(Inquiry Arousal)以及保持注意力。[15]注意力通常指加工的选择性,集中和专注是注意的核心。William James将注意分为主动注意与被动注意。当注意因个体的目标驱动而设计自上而下的控制加工时,注意是主动的。因外部刺激引起自下而上的控制时,注意是被动的。[16]任何学习者要保持理想的倾听状态是非常困难的,要保持注意力稳定上升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学习者的注意力表现出波段性,即先是赢得注意力,然后注意力下降,接着又逐渐增加。[17]因此,教师可了解引起学习者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刺激条件以及分析注意力的高峰和低谷来激发学习动机和促进学习者“心动”学习。

(2)切需性

学习内容的切需性是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影响学习内容切需性的变量主要有学习内容紧扣学习目标、符合学习者学习需求、新知识能与原有知识建立关联。

(3)自信心

自信心是与学习者学习内驱力相关的一种学习态度。影响学习者自信心的变量有成功的期望(学习需求)、成功的机会(学习活动)、个人责任(成功归因)。学习者能满怀自信的学习,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意义感,如通过真实性和适应性的知识内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4)满足感

满足感主要指学习者对自我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影响学习者满足感的变量有学习内容的认同和对自我学习成果的认同。

因此,学习者能否产生“心动”以及教学微视频的“心动”设计主要取决于关注教学微视频能否引起学习者注意力、满足学习者实际需求,能否使学习者获得学习成就感和效能感(学习自信和兴趣)、使学习者获得学习认同和学习成长。

2.促进学习者“心动”的问题性策略

根据ARCS模型的内容和其为教学设计提供的可操作指导,下面分析本研究情境下影响学习者“心动”的内容,提出促进学习者“心动”的问题性策略和操作性框架。如表1所示。

3.基于ARCS的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模型建构

根据教学微视频的五大设计视角(教育、心理、艺术、技术和社会视角),基于影响教学微视频的四大要素(教师、微视频知识内容、视频的媒介属性、学习者),以及建立在“期望——价值”基础上的ARCS动机模型内容(注意力、切需性、自信心和满足感),下面将构建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模型。如图2所示。

教师、知识内容、视频、学习者这四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例如,知识内容的有效设计需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学习需求、学习经验等,知识内容需要教师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语言以及情感进行传递,并通过视频得以呈现。其中,这要素又包含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构成要素(如SMCR模式下影响“心动”设计的要素分析中所述)。

因此,根据“心动”策略及其构成要素,以及影响教学微视频的要素,可提出教学微视频的“心动”设计策略,即促进学习者基于教学微视频的“心动”学习策略。在本研究中,学习者注意力与知识内容的有效设计、教师的教学艺术、视频表征以及视觉呈现设计是密切相关的;学习者学习切需性与知识内容的有效设计、教师教学艺术、自我内驱力是相关的;学习者学习自信心与知识内容的有效设计、教师教学艺术是相关的;学习者的学习满足感与知识内容、教师教学艺术是相关的。如表2所示。

因此,根据基于SMCR传播模式和ARCS动机模型而构建的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模型,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1)通过知识内容的有效教学设计,使学习者产生认知冲突,吸引并维持学习者注意力;使知识内容紧密围绕于学习目标并满足学习者需求,引起学习者学习兴趣和激起学习者继续学习探究的态度;使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经验联系起来,使学习者感觉所学知识内容是真实有意义的,能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提高和明显的学习收获,获得学习成就感。

(2)设计和关注教师教学艺术,引起学习者的视知觉注意,吸引学习者兴趣;使知识内容紧密围绕于学习目标;使学习者获得学习成就感、建立一种对成功的积极期望;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我的提高和明显的学习收获。

(3)利用视频的属性特征,通过对知识内容表征和视觉呈现的设计,使学习者产生认知冲突、引起视知觉注意以吸引和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充分调动起多种感官知觉并激发学习者继续学习探究的态度。

(4)需要使知识内容紧密围绕学习目标、使学习者感觉所学的知识内容是真实有意义的、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建立一种对成功的积极期望和学习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内驱力。

五、基于 “心动”设计模型的教学微视频案例设计

1.基于“心动”设计模型的案例设计

本案例内容来源于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的“Photoshop处理技术”模块,为更好地介绍和说明本文所建构 “心动”设计模型的适用性,本案例选取课程模块中 “ Photoshop图层蒙版”这一知识点为案例。下面将示例如何在“心动”设计模型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微视频设计,即如何基于知识内容、教师、视频这三个核心元素,从知识内容、教师教学艺术、视频表征和视觉呈现方面进行设计,使学习者产生“心动”学习。因此,基于以上三方面设计需求,在设计之前可填写教学微视频脚本设计模板以整理设计思路。如表3所示。

(1)知识内容的设计

知识内容的设计主要指根据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规划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使学习者进行“心动”学习。下面表4为案例“Photoshop图层蒙版”的教学设计。

(2)教师教学艺术的设计

教师作为“信源”是影响教学微视频应用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作为教学微视频设计的重要维度,对促进学习者“心动”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教学艺术主要指教师教学语言和教师体态语言。在这两个案例的设计中,教师教学语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语、讲解语、提问语、总结语。教师体态语言主要用于辅助教师解释知识点、传达思想感情的动作、神态、表情等。其中,案例中教师教学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如下:

基于问题化和共情意识的悬念式讲解。围绕主要内容设置引导问题,基于共情意识设置问题悬念,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和好奇心。比如,“看完这段简单的介绍相信你对Photoshop蒙版已经不再那么陌生了,你一定想知道它到底强大在哪里,很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更进一步了解一下它所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我们要学习Photoshop图层蒙版,初看课题,你一定想知道到底什么是图层蒙版?或者说你更想知道图层蒙版做什么用的,那关于图层蒙版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先不解释……”

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解说词。教师讲解需将知识点与实践生活相关联。如“影楼的照片在处理上还经常需要替换背景,例如 “我们现在看到了一张汽车广告海报,还有……它们是不是很有趣呢,但其实都是利用图层蒙版合成的,简单的应用却能实现大胆的创意,如果你将来想要从事平面设计这一类创意工作,学习图层蒙版非常的有用……”

(3)内容表征和视觉呈现的设计

视频这一“媒介”在知识内容的传递和呈现时具有其特殊的优势。尤其是内容表征形式和视觉呈现方式对学习者“心动”学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两个案例采用了基于内容的多元化表征方式,如动画、图片、文字相辅相成、音乐适时作为烘托的方式,将直观教学、实时操作实践、动画演示与文字讲解相结合。如图3所示。同时,通过页面的局部放大、实时的红色标注等基于技术支持的设计使得内容表征多元化的同时,产生符合学习者心理特征和认知加工模式的视觉呈现效果。如图4所示。

2.教学微视频案例的应用

为了解基于“心动”设计模型的教学微视频案例设计效果,本研究在考虑计算机素养能力水平的前提下选取4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班级和4个教育技术学专业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3份,收回有效问卷354份。本研究主要从教学微视频的使能“心动”效果、知识内容设计、教师教学艺术和视频设计方面进行调查。

经调查发现,有38.14%的学习者非常愿意学习此教学微视频,50.85%的学习者愿意使用;92.37%的学习者认为通过学习此教学微视频,有明显的学习收获、能掌握知识点内容。36.44%的学习者对教学微视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满意;55.93%的学习者表示基本满意;93.22%的学习者认为此教学微视频能提高对知识点内容的学习兴趣。

教学微视频中阶段性互动测验的设计效果方面,93.22%的学习者认为互动测验有利于检测学习效果并帮助自己集中学习注意力。90.43%是学习者认为教师利用直观演示的方式能更好的理解概念。94.07%的学习者认为教学微视频中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能提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其中,在所提供的多种表征方式中,学习者对图片动画、文字字幕注释、直观演示这类直观呈现方式的认可情况如图5所示。

教师教学艺术所带来的直观感受方面,如55.93%的学习者对教师教学语言非常满意,55.08%的学习者对声音的处理非常满意。此外,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教师形体语言、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总结亦对基于教学微视频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基于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模型而设计的教学微视频得到学习者普遍认可。他们愿意学习此视频,视频中知识内容的设计能较好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其中,互动测验有利于检测学习效果并帮助学习者集中学习注意力,教师利用直观演示的方式、以及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能更好的理解概念和提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的活泼的讲课风格和良好的视频画面质量亦有利于学习者积极学习此视频。

总之,在关注教学微视频制作流程和制作技术同时,我们更需要从知识内容、教师教学艺术、视频表征方面提高教学微视频应用效果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创新和改革中的能动作用。根据在影响教学微视频质量的要素和基于ARCS的学习者“心动”内容分析基础上所提出的教学微视频“心动”设计模型,可相应研究“心动”设计策略,通过合理的教学微视频设计来提高教学微视频质量并促进学习者“心动”学习。

参考文献:

[1]苏岩.微视频发展历史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1):33-35.

[2]杨纯,古永锵.微视频市场机会激动人心[J].中国电子商务.2006(11):112-113.

[3]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研究: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8.

[4]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2):100-110.

[5]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6]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5):31-35.

[7]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8]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9]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1-106.

[10]赵战.新媒介视觉语言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2.

[11]胡钦太.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范式迁移与理论透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4.

[12]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11.

[13]刘名卓.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4]John M, keller.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n[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1987,10(3):2-10.

[15]John M, keller.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n[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1987,10(3):2-10.

[16]M.V.艾森克,M.T.基恩.认知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7]詹姆斯·博格(著),冯暐(译).说服PERSUASION影响他人是一种艺术[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编辑:王晓明)

推荐访问:建构 模型 心动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