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协同思想”的企业协同系统分析与设计

时间:2023-04-25 14:54:04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环境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营销取胜”转向“管理取胜”,而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则是对各种资源的掌控、协调及优化,这正是协同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制约协同系统发展的主要矛盾基础上,在协同系统的设计上给出了一些具体的理念及方法。

关键词:协同系统 协调及优化 理念及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c)-0198-02

1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注重沟通协作的商业环境趋势,都不可避免的要求企业更多的集中精力于整合各种资源并打造高效和协作的运作体系;同时,立足于对单个资源或部分资源进行管理的传统软件无法满足企业新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协同系统因其能够帮助企业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必将使企业在成本、效率等优化中激发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2 制约协同系统发展的主要矛盾

2.1 IT黑洞问题——管理软件如何设计的问题

大部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只能采用面向部分业务的、与整体业务无关的“局部”编程思想来开发管理系统。这种层次的软件开发模式,使企业想用到整体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扩展困难重重,导致IT黑洞现象的普遍发生。用户投入了高额的资金和人力, 却换来的是开发周期不断延长,测试实施大动干戈,操作习惯上只能适应软件最初设计,所谓的售后服务更是源源不尽。 结果造成了用户和软件开发企业最初的合作美好远景变成了双输的局面。这好比我们很多行业的技术水平低下,资源利用率低,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2.2 应用孤岛问题——管理软件如何应用和维护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企业信息化都是分阶段实行的,传统的项目开发无论是使用独立的开发工具还是使用集成的解决方案,大多数都是孤岛型的应用或者功能模块的简单叠加,各个系统各自为政,孤立封闭,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信息化整体,很多开发工作和企业系统操作都是在做重复性的资源浪费,有如国家很多行业的重复性建设,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产品却没有任何国际竞争力。

3 在企业管理中协同系统的设计理念

3.1 融合单个系统的基础设施

打破根据单个应用考虑IT基础设施的思维模式,建立以服务为中心的IT思维新模式。在新模式中,实现从底层的智能网,到虚拟资源,再到弹性网络结构等全部基础设施的虚拟化与池化;就如同应用之间打通血脉,可以相互支撑、相互协调,使企业的整体IT架构更具弹性,为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可能;实现以服务为中心的融合架构;在融合架构数据中心里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从规划、开发、测试、发布、更新、维护直到终结都由软件自动化地全程监管。

3.2 增强融合基础设施的运维、应用管理

通过统一的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使其成为资源池的一部分,任何业务都能够分割、组合、变化,动态符合应用的需求,降低使用成本和能耗,提高利用率;在包括应用组合服务、卓越质量服务、持续优化服务在内的模式下,融合将得到不断优化;根据需求调整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保持服务连续性,并缩短业务盈利时间从而实现更优的业务成效。

4 在企业管理中协同系统的设计方法

4.1 基于SOA的平台协同

采用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面向服务架构)的平台形成“服务的封装”、“服务的重用”和“服务的互动”;平台可根据业务的需要不断的将每一个独立的“服务”组合,服务间接口启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等环境;采用与系统平台无关、通用、统一的方式进行服务间交互;在应用上体现出“所见即所得” 和“即插即用”的特点。

“所见即所得”,是将所有的管理事务抽象成表单和流程,这两个要素;采用SOA形成平台的协同系统就像EXCEL快速地定制任意管理表单一样;那么除表单定制外,还为这些表单定义流程;规定流程触发的条件、流转的方向、处理的时限等。

“即插即用”,是一种与其他软件自动接口的技术;采用SOA形成平台的协同系统将应用程序的各个功能单元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在统一的协同平台上查看资源数据,免去重复登录各个应用软件的麻烦;同时还可以与外部行业性软件,建立数据通道并协同互动。

4.2 基于结构的层次协同

采用四层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依次结构为Presentation Tier(表示层)、Web Server Tier(Web服务器层)、Application Server Tier(应用服务器层)、Data Tier(数据层);使得应用逻辑从数据源的管理(数据库)和客户端中分离出来;客户端程序仅用于收集用户信息和数据的可视化表示,减小了客户端程序的复杂度,使其无专用程序,变得小巧、灵活;应用程序全部集中在应用服务器;使系统升级和功能改进变得更加容易,当程序和系统需要更改时,只需在Web Server上修改程序的界面,在Application Server上修改系统的业务逻辑,减少了系统维护和修改的工作量;大大缩短信息系统建立周期,并且可针对单位组合和扩展迅速做出相应的系统调整和变化,如集中管理、统一维护、分类有序存放信息数据等;极大的适应了用户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需求,适合互联网时代的移动应用需要;

4.3 基于工作流的解析协同

工作流引擎(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PMS)是协同系统中各级系统之间业务流程整合和信息上传下达的控制中心;工作流技术在具体协同系统中用于如: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联动工作、流转公文、网上审批、传递信息等。为对不同业务系统集成提供技术手段,构成安全的协同系统,因此采用了工作流引擎技术将信任服务、授权服务和工作流等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并其实现。

建立一套不同于修改代码和原始设计的灵活处理机制,来管理和维护组织中的种种现有工作流程,使其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进行及时调整;不同的过程定义使用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来解释,与不同的工作流执行者交流信息并调用其他应用系统来完成预定的目标。一组活动的启动与终止条件、他们之间的关系顺序以及对每个活动的描述,都被包含于每一个工作流中。如活动的执行者、相关应用程序、需要的文档等。工作流执行者(人、应用)交互,推进事件的执行,并监控工作流的运行状态;为实现不同业务系统的工作流特性,开发了工作流底层模块。

4.4 基于EAI的关联协同

软件通过元模型方式,使用建模语言(UML)以提供各松散应用系统的耦合,使得应用易于集成和改进,可以连接异构系统和操作环境,大大增强了软件系统的健壮性。

首先,连接各应用程序,在应用程序之间进行同步或者异步的通信来提供集成功能。不同的应用系统,能够共享在软件提供的公共应用架构平台上,各应用程序共用通讯数据模型,并激活相应应用程序,以获得相关服务;其次,数据集中,通过ETL数据仓库整理工具,结合元数据管理模式,对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清洗,并重新加载。并且采用了“消息/事件”技术进行通信,实现实时应用集成,真正做到“零延迟信息共享”;最后,应用协同,采用OLAP 工具,对整理过的数据重新加载,并结合XML、B2B等语义媒介(Semantic Mediation),对于组织内部流程和外部流程进行整合。外部的信息能够顺利传输到内部,并转换成数据语义。外部事件的触发,会自动转换成内部各类协作事件,内部的事件和流程进行自动分配。当组织内部流程发生变化后,也不会影响到外部的往来单位及商业合作伙伴。

5 结语

大协同应用的出现无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方案;它关注的是全面的调控,突出"协同管理"特性;形成“信息网状”、“业务关联”、“随需而应”的基本思想,提供了单系统基础设施的融合与增强其运维、应用管理的设计理念;实现“平台协同”、“解析协同”、“层次协同”、“关联协同”的设计方法;使企业任何固化的,或动态的工作任务都可迅速利用协同系统将相关的人、财、物、信息、流程整合在一起,使他们共同为这项任务协同运作,并自动进行相关数据的更新;实现多应用系统间的集成协作;让这些被分隔开来的业务重新处于统一管理和调配下,使企业从“局部优化”扩展到“整体优化”;提升其竞争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庞哲.企业IT系统协同集成技术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

[2]王青海.协同电子商务系统整合企业信息化孤岛[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6).

[3]张铁男,张亚娟,韩兵.基于系统科学的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

[4]陈氢,汪洋,郑婷婷.企业应用系统的协同关系及集成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09(5).

[5]吴士亮,仲琴.面向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协同开发平台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15).

推荐访问:协同 系统分析 思想 设计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