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后作业的有效设计

时间:2022-10-22 09:54:02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德育专家鲁洁老师也指出,必须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堂走向课外生活的品德践行渠道。

《品德与社会》需穿上“务实的鞋”,迈向课外作业常态化、艺术化之旅,教师应巧妙设计作业,提升作业品质,以使学生更自主、生动、活跃地参与并努力完成作业,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使学生的精神完成内蓄—发酵—发育—丰满的历程。笔者以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为例,谈谈有效设计课后作业的体会

一、转换设计理念,提升作业品质

1.生活为基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本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课堂教学的问题、情感、认知、价值等也向课外有效拓展。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课后作业应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到生活中去探究体验,于现实生活与理性世界的情感道德交互作用中,发展学生的品性、道德、情操。

【案例1】我们去超市购物

课题:浙教版四上《家庭收入知多少》

着落点:去超市购物

要求:

(1)在购物之前,先做一个小调查,家里需要些什么?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我需要什么?

(2)每人40元,独立逛一次商场。

(3)请父母按照文明购物和明白消费的要求给孩子打分。

(4)一周后在班里汇报。

商场购物,实践着品德与社会“作业就是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欢欣雀跃。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购物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会了文明购物、按需购物,还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课堂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建立起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作业成了“我要的”而非“要我的”,成了学生成长自觉的生活需要。

家长的介入,既能弥补学校教育鞭长莫及的遗憾,帮助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又提供了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体验作业的美好,于作业的实践中完成对道德的建构。

2.实践为桥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假如学生用非所学,养成学习与生活、言与行相背离的虚假品性,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失败的。布置实践性作业,就是希望通过蕴涵着生命质感、精神力度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念诵体味,引导学生把所学的道理运用于生活实践,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道德行为。

【案例2】打招呼

课题:浙教版四下《和睦相处》

着落点:“扫楼道”“打招呼”

意图:鼓励自己主动问好,学会与人和善相处。

要求:

(1)每天主动和多个邻居打个招呼,打过了就画张笑脸,每天对照、每天小结。

(2)每天放学回家,打扫单元的楼道卫生,擦净楼梯扶手,请邻居评判自己的打扫情况并填好卫生打扫评判表。

(3)一周后在课堂上诚实地反省。

此作业的实施,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与养成教育,消除学生对陌生人的恐惧感,能主动与人交往,与人为善,学生们有了初步的群体归属感,体会到了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的密切关系,并掌握了与邻里和睦相处的基本技能,巩固了教学效果。

3.学科为拐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布置综合性作业时,尤其是趣味性和实践性强的体验反思类作业,可以遵循整合性原则,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学科的平台来展示活动的成果。

【案例3】“小太阳”感恩行

课题:浙教版四下《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第一课时)

着落点:帮父母做一件小事

要求:

(1)回家“帮父母做一件小事”,可以是洗洗脚敲敲背,也可以是倒杯茶提提东西,请家长用手机、相机或摄像机帮忙拍摄或录制整个过程,包括父母的表情语言等。

(2)组织一次汇报会,让学生展示拍摄事情的过程,讲讲当时的心情。

(3)作文:语文作文课时将这次活动落笔成文,评选“最佳作业奖”“最佳孝顺奖”“最佳创意奖”等。

这项知行统一的作业,结合了语文的写、科学与技术的多媒体展评,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亲为,帮助“小太阳”从小养成敬老、爱老的好习惯,引发其对生命的感悟,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所悟的感恩之情如春雨在实践中“点点落地”,“感恩之花”如“雨后春笋”悄然绽放。

如此以学科为拐,教化无痕,荡气回肠,拄杖孩子“在精神上站立”。

二、根植人本意识,精选作业类型

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且活动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教师要根植人本意识,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让学生感兴趣,容易并乐意完成的课后作业,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作业中探究、在作业中成长。

1. 体现开放性的弹性作业

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尊重独特体验,设计有梯度和区分度不同的课后作业。如可分为必做和选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布置一些发散型的题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布置最简单的题目,以便其熟悉最基本的知识,夯实基础,加强基本训练。

【案例4】社区的公共设施

课题:浙教版四下《社区的公共设施》

着落点:知设施懂爱护

要求:以下为弹性作业,每个同学可以选做一个。

(1)爱护:学会爱护社区公共设施,用实际行动证明你是社区的小主人。可以清洗一次公用电话亭,可以为社区图书馆设计一条标语,还可以……

(2)叙写:写写有关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爱护公共设施与注意安全的小故事,在班级宣讲。

(3)调查:调查生活中公共设施被随意损坏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设想。

上述作业中,对于没时间和能力完成复杂作业、语言组织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选做第(1)题;对于情感细腻,文笔好的学生可以完成第(2)题;而活动能力强,又有挑战性的学生就可以选择第(3)题探究型的作业。

2. 呈现挑战性的趣味作业

作业的布置,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儿歌、绘画、制作实验等活动贯穿起来,不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且通过游戏等趣味性强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向生活世界回归,寓教于玩,玩中求进,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团结协作的愉悦。

【案例5】数手茧

课题:浙教版四上《孝心献老人》

着落点:数手茧知孝顺

要求:

(1)小游戏“数数家人的手茧”,数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手上的手茧数。

(2)问问这些手茧背后的故事,想想手茧是怎么造成的。

“小游戏”, “大道理”。“数手茧”作业很简单也很有趣,学生们乐此不疲,数完了这个数那个。很多孩子家在农村,父母或爷爷奶奶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环境较差,手粗糙不堪。有的孩子拉着爷爷奶奶裂着大口子渗血的手,泪如雨下。真是不数不知道,一数泪涌不已。

作业催生领悟:手茧源自操劳,自己的成长延续了长辈许多的关爱,倾注了他们的劳动和心血,不孝顺他们确实不应该。

教师在学生汇报交流后,趁热打铁布置“感恩四个一”作业:“为家里手茧最多的长辈剪一次指甲、洗一次衣服、备一次早餐、聊一个小时的天”。这样蕴涵情感的挑战性感恩作业,促使学生自致其知,自健其德,自导其行。

3. 显现长期性的多样作业

课程整合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利于展示个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内容紧扣教材的三维目标之外,课后作业的形式还应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的局面,可以是说唱、书写、绘画、实物或卡通式、卡片式、图表式等活动性的作业。完成作业的周期可以加长,以此深化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案例6】诚信银行

课题:浙教版四年级上《诚实是金》

着落点:储蓄诚信

作业实施:

(1)3月5日,“诚信银行”启动,学生签订“诚信每一天”承诺书。明确在签订了承诺书后的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即承诺的10条目标。

(2)3月7日,下发“诚信卡”,试行“诚信卡”每月刷卡制度。由各班的诚信银行“四大行长”负责对自己班内学生进行诚信考核,即每月诚信卡刷卡。操作形式为:人手一张“诚信卡”,卡上10项承诺目标,每做到一项,得1分“信用金”,得10分“信用金”的为“A级信誉储户”,由各班“四大行长”对照所签承诺书的内容,每月对班内同学“刷卡”一次。

(3)6月份,进行诚信风采展示,开展“A级信誉储户”诚信大使评选活动。评上的同学,下发“A级信誉储户”金卡,并以“喜报”形式表彰送寄家长。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而这样的帮助以作业的形式实现延伸,没有道德的说教或形式化的条文,有的是孩子们乐在其中的“诚信银行”的“诚信储蓄”,真正是“课虽尽,意犹存”。

有效作业的设计与践行,是一种富有柔韧性的教育期待,它不仅彰显品德与社会课程独特的人性魅力,而且能够通过充满期待的“作业生活”达到教与育的目的。假以时日,灵活多样的作业使行为训练在心灵的潜移默化中进行,使德育感知内化为自觉行为和内在素质,健全着学生人格。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渐次升华到一个全新的、意寓深远的美好境界,道德教育也走上“长善救失”的宽阔道路。

(浙江省江山市天余小学 324100)

推荐访问:作业 课后 品德 社会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