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开题报告

时间:2022-08-10 12:24:02 调查报告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

心理学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卷的编制 选题方向 健康心理学 学生姓名 靳海风 专业 应用心理学(师)

 年级、 班级 2009 级心理班 一、 选题的来源、 目的、 意义、 基本内容与假设 (一)

 选题来源 导师课题 (二)

 研究目的 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 以宁夏生态移民为研究对象, 参考国内关于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模型,编制一套适合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问卷, 为以后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研究提供可量化的工具。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四个维度:

 环境适应、 生活适应、 生产方式适应、 风俗习惯适应, 来研究宁夏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 这是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

 在以往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研究中, 多是从单维度或个别维度出发的, 本研究从多个维度出发来研究宁夏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这是在理论上的一种尝试性跨越。

 将国内外关于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研究的模型借鉴到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理论研究中, 丰富了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研究的理论, 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实践意义 宁夏的生态移民建设正在进行中, 兼具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论是在国内, 还是在国际上, 宁夏的生态移民都受许多学者的推崇, 他们说宁夏的生态移民是成功的, 称之为“宁夏经验”。

 但一直缺少一种可以量化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工具, 用更加科学、 更加确切的数据来说明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状况。

 本问卷的编制, 有利于以后研究工作的进行。

 同时, 由于宁夏地区是回族聚居区, 生态移民中又以回民居多, 在迁移过程中, 能否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决定着移民事业的成败。

 通过编制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问卷, 为以后的移民社会适应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提供一个可量化的工具,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生态移民工程更加科学化、 合理化, 从而减少由于生态移民社会适应不良而产生的矛盾, 甚至是移民的返迁。

 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卷的编制, 对以后宁夏生态移民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和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四)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假设 1、 基本内容 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文献, 参考有关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研究的理论模型, 结合对生态移民的访谈, 确定了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四个维度。

 这四个维度分别是:

 环境适应、 生活适应、 生产方式适、 风俗习惯适应。

 从这四个维度出发, 编制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卷,进行预测, 并进行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正式施测后, 编制出基于以上四个因素模型的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卷。

 2、 研究假设 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五)

 研究方案 1、 被试 预测时, 选取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 107 人。

 复测时, 再次选取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 350 人。

 2、 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法、 访谈法、 问卷法。

 3、 程序 1. 查阅国内外有关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研究的文献, 为编制问卷寻找理论模型;

 2. 访谈生态移民, 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 选择合适的模型。

 3. 参考国内外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研究的模型, 结合访谈, 初步编制问卷;

 4. 预测, 收集整理数据。

 并进行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筛查项目;

 5. 正式施测, 收集整理数据。

 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与信效度检验;

 6. 形成正式问卷。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一)

 文献综述 1 有关生态移民研究的综述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移民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但学术界对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研究状态是:

 只要有生态移民的地方, 生态移民的研究都在不同程度的开展, 包括内蒙古、 宁夏、 云南、贵州、 新疆、 四川、 甘肃, 甚至包括广东和浙江省都在进行生态移民, 相关研究也在开展。

 从研究方法看, 目前的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从研究区域看, 以西部地区的生态移民研究为最多; 从研究方式看, 经验研究较多, 理论研究较少。

 生态移民的主要理论包括土地人口环境承载力理论, 生态价值理论, 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科学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理论, 推拉理论等。

 这些理论几乎都主要探讨进行生态移民的原因。

  对生态移民的界定, 由于不同的学者其着眼点和角度有所不同。

 归纳起来主要有:

 原因层面:很多学者从移民迁移的原因层面定义生态移民。

 比较典型的是李宁、 龚世俊(2003)

 的观点, 他们认为, 生态移民是指生态系统中, 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自 然资源的枯竭, 导致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激化, 人类为了生存而主动调整其自身与资源、 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保持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对平衡所进行的人口迁移。

 它包括三个方面:

 在生态环境变迁作用挤压下的被动人口迁移; 在一定区域内单纯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人口迁移; 在一定区域内为促使生态系统诸要素协调发展的主动人口迁移。

 目的层面:

 从目的层面定义的生态移民的学者很多, 如王培先、 方兵、 刘学敏和陈静、 池永明等。

 他们认为生态移民就是通过移民的方式在生态脆弱地区达到人口、 资源、 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综合层面:

 王放、 王益谦(2003)

 对生态移民从三个方面来界定:

 一是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二是移民的目的; 三是移民的方式。

 李笑眷等认为生态移民概念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致因层面与目的层面。

 致因层面指移民地动因是自然环境恶化, 人口数量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容量; 目的层面指移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牧民整体的生产生活水平。

 其他层面:

 李玉田、 俸代瑜分别比较了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的异同, 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移民的木质内涵。

 方兵和彭志光分析了生态移民和生存移民地区别, 认为生存移民是单目标移民, 而生态移民是多目标移民; 生存移民限定在扶贫概念里, 而生态移民具有可持续的视角, 是扶贫移民地继续和升华。

 在扶贫移民中考虑到迁出地生态环境保护和迁入地生态环境小遭破坏等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 称为生态移民。

 综上所述,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移民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 但其核心内涵都是一致的。对比起来, 较为准确的界定生态移民为:

 将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生态环境承受能力高的地区,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

 2 有关移民社会适应的研究综述 2.1 国外有关社会适应的研究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Spencer, H 在《社会学基础》 中利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无机物、有机物、 人和超有机体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 包括社会在内的每一种有机体总是在适应它的生存环境; 适应是一个不断被打破又不断趋于完整的过程, 适应性总是大致且总处在不断进行的状态中。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Parsons,T.)在 1951 年出版的《社会系统》 一书中指出, 任何系统要得以生存就必须具备四项功能:适应功能、 目标实现功能、 整合功能和维模功能, 同时满足某些必要条件, 来处理系统内部状态和适应外部环境。

 其中适应功能, 即系统必须具有适应环境和从环境里获得资源的能力, 是系统生存的首要及基本功能。

 正是由于适应, 系统才能达到有序状态, 系统单元取得动力和动机, 系统内部保持和谐, 从而使系统得以生存与发展。

 革命导师马克思是较早地科学揭示了协调发展的社会结构系统“适应性” 的思想家。

 他认为,

  人类历史是由一连串“相互适应性” 的社会结构框架组成的序列。

 同时, 世界现代化的过程表明“适应” 正成为一个特定社会能否发展和发展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其中较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其社会结构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因而能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历史中一直走在社会进化序列前面, 担当黑格尔称之为“世界历史民族” 的角色; 而多数后来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其社会结构的适应力比较弱, 发展速度缓慢, 且具有浓厚的依附和趋同色彩, 有的国家甚至因缺乏适应力而走向几乎毁灭的地步。

 美国社会学家高斯席德(Goldschilder.G)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移民》 一书中认为, 移民的适应可以界定为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移民对变化了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

 从农村到城市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变化。

 日 本心理学家户川认为适应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有一渐进发展的过程。

 改变主体条件, 使其与所要求的客观内容相一致, 这一课题的解决过程就是适应过程。

 从以上专家学者对于社会适应的论述中不难看出, 人类社会由简单向复杂, 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和发展, 其实是一个主体不断改变自我以适应客体变化的过程, 适应是渐进的和必须的, 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2.2 国内有关移民社会适应的研究 根据 1997 年实地调查三峡移民的数据,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对移民在生产上的适应性、 生活上的适应性、 社区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叶嘉国、 雷洪(2000)

 等在三峡农村移民的经济发展适应性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他们认为在发展经济方面, 资源与环境因素在移民的投资决策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而社会性因素, 如移民生产技术的适应性、 社会资本、 迁入地政府及村委会对他们的支持力度和帮助对其投资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

 雷洪、 孙龙(2000)

 对三峡农村移民的生产劳动适应性方面进行了研究, 认为移民最关心的事除了经济收入, 其次就是生活服务条件、 交通和治安状况, 再次是人际关系。

 朱农在其对三峡移民的研究中发现对于山区农场内移民来说, 最担心的是政府补偿太少, 不足以弥补淹没造成的生产和生活损失; 其次为生产条件不好; 最后是生活水平降低。

 对于城郊农村移民来说, 最担心的问题是就业不足, 其次为生产条件不好。

 总体上城郊型移民的担心比山区型移民要大。

 风笑天(2004)

 利用 1997、 1999、 2000 连续三年的数据对移民的社会适应进行了综合分析, 发现三峡工程首批农村移民在社会适应的不同层面状况不同。

 相对而言, 日常生活领域的适应状况普遍较好, 而经济方面与心理方面的适应状况较差。

 研究结果表明, 农村移民对新生活的适应, 首先体现在日常生活领域, 如住房、 邻里、 语言、 风俗等等; 其次为生产劳动、 经济发展方面; 最后是包括主观感受、 心理融合、 社区认同在内的“我群感”、“归属感” 的建立。

 该结果也显示, 随着搬迁时间的延长, 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与此同时, 当搬迁方式的影响逐渐减弱, 生产劳动方面的差别, 便开始成为影响移民家庭经济发展和长远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陶格斯(2004)

 通过实际调查, 从移民主体的角度出发, 在经济适应性、 生活适应性和人际关系适应性等三个层面对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考察和分析。

 郝玉章、 风笑天(2005)

 根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03 年的调查资料, 对远距离外迁三峡移民的地理、 文化、 气候、 语言、 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他们指出, 在经济适应性上有一半移民已适应迁入地的生产劳动方式; 在生活适应性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人际关系的适应性上, 则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总体而言, 一半以上移民已适应了迁入地的生活。

 风笑天(2006)

 认为安置地政府和居民对移民的接纳状况, 是影响移民适应状况的最重要因素。同时, 移民的住房状况、 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交往状况、 移民相勺_间的交往状况、 移民对当地语言的熟悉程度、 以及两地习俗方面的差别等因素, 也对移民的社会适应具有一定影响。

 刘成斌、 风笑天(2007)

 发现, 在三峡移民搬迁的早期, 移民政策落实情况是影响三峡移民生产生活适应及其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 而随着迁移时间的推移, 移民总体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逐渐转变为经济生活满意程度、 生产适应等方面, 而到了后期最主要的影响则是三峡移民与当地居民在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上横向比较差异程度。

 这说明三峡移民的角色转换过程是一个由纵向的个人角色变迁逐步转变为横向的角色比较的过程, 即“三峡移民” 与“安置地居民” 角色的比较与同化。

 王小梅等(2007)发现三江源生态移民在迁移过程中区域跨度小明显、 规模小, 但考虑到移民的生存方式、 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受教育的权利、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所需的环境, 以及三江源整体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生态移民整介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马伟华、 胡鸿保(2007)

 的研究发现, 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宁夏生态移民规划, 使得那些居住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西海固地区的大量回族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易于得到黄河灌溉的地区。

 伴随着这样的移民搬迁, 回族群众的生活文化必然要在迁入地有所变迁, 一定存在着文化适应的情况, 由此, 才能更好地融入迁入地的社会生活之中。

 宗教文化是广大回族移民群众需要调适的生活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风笑天(2008)

 以移民的社会适应为因变量, 建立了李克特形式的移民社会适应量表, 内容涉及移民在生产、 经济、 生活、 习俗、 气候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适应状况。

 施国庆(2008)

 发现水电工程移民农业安置有后靠安置和外迁安置两种模式。

 后靠安置模式的风险主要有:

 剩余耕地质量差、 改造成本高, 宜垦荒地数量少、 分布位置差,开垦荒地将破坏生态环境、 缩短电站寿命等; 外迁安置模式的风险主要有:

 外迁安置耕地调整困难、 安置区存在潜在的社会冲...

推荐访问:心理学开题报告 开题 心理学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