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文化与盐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3-06-10 13:30:10 党史学习 来源:网友投稿

2013年11月22日至24日,由山东省海盐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主办,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海盐文化与盐业史学术研讨会”在潍坊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4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30余篇。在本次会议上,与会学者围绕海盐文化与盐业史研究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海盐文化与盐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得到了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中国盐业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扬州大学黄俶成教授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以17和18世纪在东西方几乎同步发生的商业革命为宏观叙事背景,考察了扬州盐商文化的兴衰沉浮。黄教授指出,堪称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皆贾而好儒,把文化作为商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商业文化,但“西方商业革命伴随文艺复兴很快引入工业革命,而中国商业革命却没有引出同样的结果”,富极一时的扬州盐商几乎都没有意识到西方与他们的差距正急剧缩小,并迅速形成反对比,没有看到西方人已换一个角度总结历史,探索规律,试图构建通向未来的理论。结果,两淮盐业经济和扬州文化的盛与衰呈现出了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那么,这一“对联式悲歌”的重要意义何在呢?这正是黄教授研究的根本所在,他认为,这种“对联式悲歌”很具典型性,“为我们研究文化经济的衰变规律、路径依赖提供了最好的参照物”。

中国盐业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理工学院曾凡英教授则通过盐文化特征的梳理,论述了盐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曾教授认为,盐文化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值得注意。一是盐文化涉及和体现了文化学所涉及的所有内容,而且盐文化的研究还将极大地丰富广义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二是与其它行业文化或亚文化相比,由于盐对人类社会与生活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要大得多,因而研究盐文化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也显得更大更高一些;三是盐文化因盐而产生,而盐本身广泛存在、极其平凡,所以盐文化内部难于分其雅俗、论其高低;四是盐文化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体系,很难从一个方面去解读盐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在研究方法上要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除这些宏观研究理论和方法外,曾教授还以具体历史事项为例,论析了盐业史研究的方法建构,如对盐工和资本积累的评价问题,既应该看到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严苛剥削,也应该正视盐业生产家长式管理中的类亲情或类家族模式。

与会学者除十分重视海盐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外,对域外盐业史研究的方法与理论也有关注。潍坊学院于民教授通过对中世纪中后期和现代早期英国盐价变动原因的考察,从一个微观具体的层面,提出了盐价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认为从盐价变动角度研究盐业生产、人口数量、通货膨胀、瘟疫灾荒、战争与外交政策等社会经济与政治因素的变化,虽然有助于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了解,但在某种程度上以这种反推或假设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偏离历史事实,所以,在着眼于从盐价变动反推其因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从具体要素入手,考察它们对盐价变动的影响。他指出,在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盐产地分布不均衡和盐产地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与天气环境,对英国盐价的地区性变动和时段性波动有着重要影响;黑死病爆发后由人口大量减少引起的剧烈经济社会变动是导致英国盐价反常变动的主要原因;英国在盐的进口上严重依赖法国则决定了英法关系对中世纪中后期和现代早期的英国盐价变动有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货币数量是影响盐价的另一重要因素,货币数量越多盐价就越高,而当出现“银荒”时,盐价也相应下降。

盐业史研究历来为学术界重视,因而也是与会学者重点探讨的对象之一,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拓展。

在盐业管理史方面,华东师范大学谢俊美教授以同光之际的两湖地区为例讨论了淮盐引地的规复之争。谢教授认为,在社会稳定的时候引区销售指定盐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一旦社会发生动荡,特别是发生农民起义,这种做法极容易遭到破坏,造成引地盐的运销混乱,同光之际两湖地区淮盐引地规复之争就是由太平天国起义引起的。起义失败后,随着两淮盐场生产的恢复,淮盐引地规复之争日渐激烈,几经博弈,最后的结果是,到光绪中叶,两湖最终恢复了淮盐盐引,但私运贩销川盐的情况依然屡禁不止,此后这一问题也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阜阳师范学院李强博士则以倪嗣冲督皖为中心对民国初年安徽盐务整顿作了讨论,认为倪嗣冲对盐务的整顿、对盐务运销模式的改革,以及建立相应的盐务机构,加强缉私等,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其军队获得必要的军饷,而且客观上也利于稳定地方统治秩序和人民生活。另外,从倪嗣冲提出的“盐斤加价”案引发了激烈的社会争论中可以看出,民国初年的省级议会权力以及民众舆论力量得到了初步的重视。

在食盐产地研究方面,湘潭大学吉成名教授以湖南为例分析了食盐产地的变迁。吉教授指出,不同历史时期,湖南食盐产地有很大变化,解放前后变化尤为突出。在传统手工业生产阶段,湖南从事井盐生产和膏盐生产,井盐产地有湘阴、湘乡、澧州、东安四处,膏盐产地有湘潭、浏阳、湘乡、溆浦、衡阳等;井盐产量极少,由于得不偿失,被迫停产;膏盐产量较多,但是价高、质劣,也不得不停产;湖南食盐供应基本上依赖外省。20世纪70年代,湖南利用现代钻井技术开采井矿盐,采用真空蒸发法生产精盐,很快建成了湘澧、湘衡两大盐矿,产量迅速提高,质量也有很大的改善。90年代,湖南盐业生产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的吃盐问题,而且销往省外,甚至出口。在湖南食盐产地变迁过程中,采卤技术起了决定作用。

在盐业与地方社会方面,与会学者着力较多,从不同维度展开了分析论述。四川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程龙刚副研究馆员以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思考,分析了“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自贡市之盐业与地方社会发展间的关系,认为正是盐的魅力和盐业经济的作用,自贡发展成为了“富庶甲于蜀中”的经济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更是盐在社会发展历史中的特殊作用,影响和界定了自贡市的城市功能和结构,塑造了它的鲜明特征。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张利民研究员从城市史和经济史的角度剖析了长芦盐业对天津政治地位提升和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在政治上,长芦盐对天津的行政建制和行政管理发挥了一定作用;在经济上,盐业不仅是天津经济的主要支柱,更为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天津市初期的发展,助推了天津作为工商业城市与经济中心的形成。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张利民研究员还分析了长芦盐业与天津城市性格的关系及其可能具有的学理上的普世价值,指出:“盐业管理者、盐商与中央政府的这种相互利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天津城市性格中来自代表国家的中央政权影响力和控制力等不可忽视的政治因素。这也许就是北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进程的特征。”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吴海波博士分析了清中叶两淮盐区肩挑背负之民、船户水手和流民等基层民众贩卖私盐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影响与危害性等。吴博士的研究,以翔实的档案文献为基础,作了大量个案剖析,结论准确可靠。盐城师范学院陆玉芹教授以草堰场大丰盐垦公司为个案,研究了废灶兴垦与苏北沿海农村的社会变迁,认为清末民初苏北沿海农村从“弃灶私垦”到“废灶兴垦”,是一个由张謇倡导从个体自为到群体自觉的行为过程,实现了“兴垦植棉”取代“煮海为盐”的产业转型,引发了苏北沿海农村在人口结构、思想观念、风土人情诸方面重要的社会变动,使苏北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废灶兴垦过程中,灶民与移民、灶民与公司之间由于利益差别,矛盾和冲突也时有发生。然而,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也常常为新的社会整合与更高层次的沿海开发创造了必要条件。潍坊学院于云洪教授通过对鲁北莱州湾南岸地区有关文献和出土文物资料的梳理,以及对其制盐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的介绍与分析,从盐场的规模层面对该地区盐业的起始和发展作了系统论述。

在盐税史方面,中央财经大学马金华教授缕析了近代中国的政府债务与盐税抵押问题。她认为,盐税担保外债始于1895年的瑞记借款;其后清政府有多次借款以盐税作为部分担保,盐税与外债的联系由此开始建立,但此时盐税的征收和债款的偿付仍属中国政府权限;1913年,袁世凯北洋政府善后大借款合同中以盐税作为偿还本息担保之规定,使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控制了中国的盐税征收与管理,牢牢绑定了盐税与债务的联系,而靠借债度日的北洋政府常以盐余向银行抵借款项或作为发行内债的担保,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联系。直到国民政府整顿盐税和整理债务,才结束了盐税与债务半个世纪以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盐业新闻史方面,山东师范大学张登德教授和姜辉先生通过对《申报》有关私盐和盐枭报道与评论的分析,研究了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清朝灭亡期间的盐业史。张教授和姜先生的研究得到了与会学者的普遍赞许,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这一期间《申报》共发行14005号,其中有2000多号关于盐的报道和评论,内容主要集中于私盐和盐枭、盐政和盐务、盐价和盐商等方面,对近代中国经济上难以解决的私盐和盐枭问题更是尤为关注,而迄今学术界尚无专文探讨《申报》对晚清私盐和盐枭问题的报道与评价,因而他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具有了弥补学术研究空白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他们的着力点不仅在于对《申报》有关私盐和盐枭问题之报道与评价的梳理,而是藉此以新闻史的视角对晚清盐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盐文化史方面,潍坊学院马继云教授对传说中的夙沙氏到盐宗崇拜的成因作了历史和民俗文化学的解读,并提出了盐宗崇拜的特征。马教授认为,煮海为盐本是沿海古代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创造出来的,但夙沙氏将煮盐的方法提升推广,进而成了采制海盐的代表,被视为“开业祖师”,随着人们对他的尊崇日隆,夙沙氏又被神化为了虚构的神灵,被尊为“盐宗”,即通俗意义上的“盐神”。作为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盐宗崇拜具有崇拜的相对广泛性、实用性和绵亘性三方面的特征。马教授对盐宗崇拜特征的建构具有较高的学理价值,得到了与会学者的肯定。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类生存须臾离不开盐,因而与盐相关的盐文化是覆盖面最广的门类文化。盐文化不但包括极其丰富的物质遗产文化,还包括丰厚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在文化产业的强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日渐彰显的今天,盐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自然成了与会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关于长芦盐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利用,长芦盐业博物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艾群先生梳理了长芦盐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并结合长芦盐业博物馆的筹建论述了如何挖掘、抢救和保护长芦盐文化遗产,一些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的措施颇具启发意义。

关于自贡盐文化的经济开发,四川理工学院王余教授以自贡灯彩为主题作了分析,认为灯彩是井盐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盐业的繁荣带来了灯彩的兴盛,而灯彩的兴盛又彰显了盐文化的魅力。对于灯彩的经济开发,王教授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可以走灯彩产业化道路来促进自贡地域经济大发展,具体做法是:转变认识理念,达成众人共识;提升城市品位,广纳优秀人才;改进灯彩品质,革新灯彩技术;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宣传模式。

关于两淮盐商文化的旅游景观价值开发,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李广成教授以两淮盐商文化遗迹最为集中的扬州为个案作了研究。李教授分析了扬州盐商文化的六大主要类型,评析了扬州盐商文化的建筑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学术研究价值、景观价值,并着眼于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扬州盐商文化旅游开发的亮点。

关于潍坊海盐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与会学者有较为集中的关注,潍坊学院的三位学者提交的论文在这方面尤具代表性。刘勇教授认为,潍坊经过了几千年的海盐文化浸润,其底蕴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充分表明,潍坊的城市之魂、城市之根就是海盐文化,海盐文化体现了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刚强坚毅、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团队精神,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王俊芳博士通过对潍坊海盐文化旅游开发背景、基础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开发的原则和策略,其中她提出的根据不同需求,构建考古文化走廊、民俗文化走廊和工业文化走廊三条海盐文化旅游线路的观点,得到了与会学者的普遍赞同。鲁春晓博士通过对潍坊海盐文化优势及其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在政府因势利导对潍坊海盐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发掘的同时,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外来资金参与旅游开发,通过建立海盐文化保护区、开发特色民俗文化景观和精品旅游线路等措施,全方位地保护与开发潍坊海盐文化资源,打造中国海盐之都的城市品牌,确保潍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上述之外,与会学者从其它层面对海盐文化与盐业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盐业史的考古学、考据学和民俗学研究。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燕生东教授通过对龙山文化时期、殷墟时期至西周早期、东周时期、汉代、元明时期莱州湾沿岸地区的考古发掘和材料整理,阐释了该地区盐业生产的起始年代、分布区域、生产规模、制盐方式、不同时期生产性质及所反映的盐政等经济思想内容。尤为重要的是,燕教授的研究成果为学术界了解中国早期盐业生产和盐业官营制度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并且以考古学的方法纠正或改变了学术界原有的认识。潍坊学院王明德教授以考据学的方法对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盐业生产基地“渠展”作了考证,认为“渠展利津说”略显牵强,“渤海滨海说”又显笼统,而以潍、弥、淄水等下游平原地区为中心的莱州湾南岸最具大规模盐业生产之诸多条件,故推断“渠展之盐”的产地应在莱州湾南岸地区,渠展即指莱州湾南岸盐业生产区。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龙圣博士以寿光官台村的调查报告为样本,以民俗学的方法建构了世代积累的与盐相关的历史记忆,对盐业史作了政治、经济、技术层面的讨论,并从民俗学的角度对盐业的起源、规模、产量、政策和影响等作了剖析,开拓了研究的方法,拓宽了研究的视角和内容。

其二,对与盐业史相关的历史遗存的研究。盐城师范学院宋冬霞教授在对学术界研究现状评述的基础上,叙述了泰州捍海堰在历史上的修筑情况,着重分析了捍海堰“遮护民田”“屏蔽盐灶”“便利漕运”的重要历史作用。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陶宏副研究馆员对清代陕西籍盐商修建的会馆——西秦会馆的病害问题作了专题研究,他从建筑本身结构、构造特点及材料学、环境气候、地质、自然灾害、微生物、周边环境、排水系统、有害气体等方面分析产生病害的原因,认为西秦会馆的病害既与本身结构、构造与材料方面的弱点有关,也与长期的自然作用、年久失修所引起的自然老化有关,还与恶劣的环境气候、微生物作用、自然灾害的长期作用分不开,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造成了古建筑今天的病害。陶宏研究员的研究成果无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方面,该成果为解除西秦会馆的病害寻找到了原因,并因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另一方面,为与西秦会馆类似的历史遗存的保护提供了具有一定普遍价值意义的指导作用。

其三,盐业研究综述。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编审纪丽真博士的《山东海盐业研究综述》不但对山东海盐业研究作了概括和总结,更为重要的是,她指出了关于山东盐业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相关研究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在时段上侧重于明清和近代,而对明代之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专题上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有些问题的研究因为文献等方面的原因,仍然难有定论。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李传江博士则从盐商、盐官、盐民、盐政盐务、盐业经济、私盐票盐、盐业文学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江淮盐业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研究不足的主要成因。

在本次“海盐文化与盐业史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和研讨论题涉及盐业经济史、盐政史、盐业文化史、盐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盐业与社会、盐业新闻史、盐业学术史等诸多领域;在方法上体现了海盐文化和盐业史研究的学科交叉性特征,既有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的方法,也有考古学、考据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方法;在研究着力点上,既有论文和讨论话题主要围绕纯学术问题展开,也有相当数量的成果和研讨围绕应用性较强的问题展开,观点异彩纷呈。本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周 聪)

推荐访问:盐业 史学 海盐 文化与 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