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江西史学术研究成果及其编研规律探析

时间:2023-05-02 15:00:04 党史学习 来源:网友投稿

研究和编纂当代地方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下,当代江西地方史的编研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可喜的新成果,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本文根据国史及当代地方史学科建设的要求,结合江西实际情况,对当代地方史的编研规律作了有益的探讨,以期对促进当代地方史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当代江西史;地方史研究;治史思想;编研规律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3-0152-05

危仁?(1936—),男,当代江西史编委会主编,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史、当代地方史;黄慕亚(1930—),男,当代江西史编委会编委,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史、当代地方史;(江西南昌330077)万红燕(1976—),女,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史。(湖北武汉430070)

当代地方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编纂当代江西史是江西学术界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学术课题。

一、当代江西史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学术交流

(一)《当代中国的江西》

经过全体编委和撰稿人四年的努力,精心编纂,反复审改,这部86万字的大型史书《当代中国的江西》1991年1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正式出版,一次性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精装本上下册3万套,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方卷发行量前三名。

《当代中国的江西》具有时间跨度大的特点。它记述了江西从1949年至1985年的36年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巨大成就,是第一部系统、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巨著,是认识省情、兴赣富民的基本教材。突出江西特色,史料翔实准确,具有权威性,是它的另一个特点。这部史书专门附录了江西省大事年表(1949—1985)、综合统计表和统计图、江西省历届主要领导人名单(1949—1985年的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套班子)。这几个附录,为熟悉和研究当代江西史提供了权威性的、较为系统珍贵的史料。为达到精品力作的要求,全书配有珍贵图片271幅,其中,彩色图片220幅,黑白图片51幅,可谓图文并茂,增强了全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时任省委书记毛致用欣然为该书作序。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吴官正以及省委常委、副省长蒋祝平先后主持审稿会。省委办公厅批准《当代中国的江西》编委会在《江西日报》上发表编辑部文章,介绍该书基本内容,批准在南昌召开《当代中国的江西》首发式。1991年7月15日首发式在江西宾馆举行,毛致用、吴官正等15位副省级以上领导同志到会祝贺,“当代中国丛书”总编委会负责人、中国社科院原常务副院长丁伟志等到会讲话,总编委会编辑部代表在会上致辞并宣读北京专家审读意见:“江西卷结构合理、脉络清晰、史料翔实、观点准确、文笔流畅。”后经我省专家评审并经省社联党组批准,该书获江西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二)《当代江西简史》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由当代中国研究所负责指导,当代江西史编委会负责具体组织工作,紧紧依靠全体编委、作者、编辑的共同努力,经过广泛地搜集史料、征求多方面意见和反复审改论证,历时十载,七易其稿,终于在2002年5月编纂出版了这部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及其历史经验的简史。这部史著40余万字,系统、客观、全面地反映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0年间江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集中展示了江西人民在历届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改革开放、建设江西的精神风貌,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也进行了较好的总结和思考。时任省委书记孟建柱欣然为该书作序。时任省委副书记钟起煌逐章逐节审改书稿。当代中国出版社终审后认为该书“框架合理”、“写得实”、“评论精当”,“这是江西省委组织众多学者用10年之功纂修的一部史著。十年磨一剑,这部史著当属镆铘式精品”。国家级专业刊物《当代中国史研究》发表了专家书评以及有关专家总结《当代江西简史》编研经验和体会的学术文章,并破例转载了《当代江西简史》中的两章原文。经专家评审并由省社联党组批准,《当代江西简史》获江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崛起的江西》(2001—2005)

从2002年起,当代江西史编委会从实际出发,适时制定了一系列课题规划,其中一项重要课题即编纂《崛起的江西》(2001—2005)大型史书。在课题组主要负责人的主持下,从2006年1月起,历经半年磨砺之后,终于完成了这部42万字的《崛起的江西》(2001—2005)大型史书,于2006年8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正式出版,向国内外发行。该书回眸江西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发展、奋力崛起的五年进程,寓思想性、学术性、纪实性和史料性于一体,以江西崛起为主线,全面、客观、生动地反映了2001—2005年间江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轨迹和主要成就。同时,真实地记录了全省人民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从省情出发,经过五年艰苦的探索和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战略、新的实践在崛起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促使江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实现历史重要转折的奋斗过程。全书信息量大,史料权威,可读性强,是当代江西史编研工作为现实服务的一项重要成果,具有浓厚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四)启动“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地方卷的编纂工作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是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得到中央书记处原则批准。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2006年1月,当代江西史编委会向省委、省政府呈送了关于各设区市编写“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地方卷的请示。2006年2月,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当代江西史编辑委员会《关于设区市编写〈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地方卷的请示》的通知(赣办字[2006]5号)。通知明确指出,我省各设区市都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的编写工作,要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保证必要的编写经费等重要学术研究条件。当代江西史编委会根据这个文件的精神,于2007年6月、2008年7月、2009年3月分别在南昌、新余召开了三次全省编写工作座谈会。会议针对如何结合全省实际情况贯彻全国有关会议精神作了安排和部署。特别是在2009年3月召开的全省第三次编写工作座谈会上,认真学习了省委书记苏荣2009年1月1日在《当代江西史编辑委员会工作汇报》上所作的关于研究历史、总结历史、编纂历史是我们重要历史使命等重要批示,检查与交流了各市课题实施的实际情况,加快了设区市编写工作的步伐。全国丛书总编委会多次向有关单位发出简报介绍江西省重视“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编写工作的做法。

(五)创办《当代江西史研究》杂志

随着当代江西史编研工作的逐步展开,如何为广大科研人员、实际工作部门提供一个积累史料和交流学术成果的平台,成了当代江西史编研工作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代江西史编委会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经有关部门批准,于2002年5月正式创办了江西省第一份《当代江西史研究》内刊。

这本刊物“聚焦当代江西,精彩回放往事,汇集研究成果,创新交流平台”,其主要特点是:首先,指导思想明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千方百计搜集史料,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服务,为存史资政育人服务。其次,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彰显个性,力创当代江西研究的品牌。《当代江西史研究》至今已出版了30期,约360万字,每期发至省直各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骨干企业和各市、县(市、区),免费与省外国史、当代地方史研究单位及学术团体交流,作者遍及省内外。刊物出版后,受到领导机关、科研部门和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有一批论文获江西省优秀社科成果奖或在省内外其他评奖中获奖。2008年3月24日,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发出《全省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质量检查工作情况通报》,其中《当代江西史研究》被评为优秀编辑质量连续性内部资料。2009年8月,省新闻出版局又组织开展全省优秀连续性内部资料评选工作,《当代江西史研究》获得一等奖。

(六)推出“当代江西史研究丛书”学术成果

为了多层面、多视角反映当代江西史编研成果,使珍贵史料与学术研究兼具,历史与现实相融,由当代江西史编委会主办、《当代江西史研究》编辑部选编的“当代江西史研究丛书”首批《文论》、《往事》、《人物》三本史著,共86余万字,已2008年1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获得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文论》所含内容以当代江西历史作为回顾和研究对象,总结过去,说明现在,探索规律,面向未来,旨在开启一个研究当代江西史的通道,同时,也对为什么修史、怎样修史等话题进行学术探讨,一些重要课题的研究成果和文史随笔、学术札记等也收入其中。《往事》所含的内容主要是对当代史的回忆与叙述。文中虽然都是话说当年,但透过一张张回闪的历史画卷,感受岁月风云,有助于探析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人物》主要反映目前搜集到的当代江西人物(包括江西籍及曾与江西有过历史渊源的非江西籍人士)的精彩历史片断,人们可从这些人物足迹中再现历史舞台一角,让人回味无穷。第二批“当代江西研究丛书”的《记忆》、《文萃》两部史著,共73万字,于2010年1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

(七)编纂出版当代江西大事记

1999年出版了《当代江西五十年》大事记,这是一部综合记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江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和业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着重反映政治、经济内容时,全面记述当代江西的文化、教育、科技、政法、卫生、军事、体育、对外交往以及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等各方面的史事,客观真实地反映了1949年至1998年间全省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社会面貌和巨大成就,也不回避有过的失误。全书的编写,遵循尊重历史的原则,按照原始史料如实记载史事和人物,反映历史的真实进程和起伏波澜。经过近几年广泛搜集整理史料,又将增订出版《当代江西60年》(大事记)。

(八)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充分显现当代史研究的宣传教育功能

江西不仅有深厚的红色历史资源,而且当代史资源也十分丰富。充分挖掘当代江西史资源,多视角、多层面持续进行当代江西史研究和宣传工作,对于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11月召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之前,当代江西史编委会会同有关单位编印了《崛起之歌》大型图集,以纪事的形式,通过珍贵图片和精心撰写的说明词,浓缩了江西进入21世纪以来五年间科学发展的轨迹,重温五年间的光辉历史,激励人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这部大型图集献给出席省党代会的代表和市县基层单位,受到好评。 2007年,在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当代江西史编委会又会同有关单位编印大型图集《光辉岁月》。图集共48页,图文并茂,生动反映了我军在党领导下走过的80年光辉历程,讴歌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这部图集发至城市社区、企业、农村、学校、部队等基层单位作橱窗宣传之用,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九)举办专题研讨会,创新学术交流平台

2004年5月,当代江西史编委会联合江西师范大学等单位举办纪念南昌解放55周年座谈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时任省委书记的孟建柱亲自到会讲话,对此进行了鼓励,我省主要媒体都给予广泛关注。在座谈会召开的同时,编委会还出版了《中共南昌城工部史料汇编》。2004年9月,当代江西史编委会又举办纪念江西全境解放55周年座谈会,许多老同志和专家学者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拓展了当代江西史编研工作的视野,特别是对抢救史料、总结经验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加强了当代史工作者对做好此项工作重要性和自觉性的认识。

进入21世纪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探索发展新路,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绩,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当代江西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编委会于2004年8月举办了《当代江西:新世纪新三年》学术研讨会。2005年10月,当代江西史编委会会同江西省建设厅、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南昌主办了《当代江西城市发展论坛》。2008年7月,当代江西史编委会在《江西日报》、《当代江西史研究》上刊登举办当代江西历史60年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旨在通过课题研究,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当代江西60年的辉煌成就、发展道路和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研讨,探索规律,服务现实,启示未来,出版了当代江西史编委会庆祝新中国60华诞学术研讨论文集,展现了一批当代江西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的研究成果。

(十)积极参与国史、当代地方史的学术交流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史、当代地方史的学术交流活动蓬勃展开。当代江西史编委会积极参加了全国统一组织的国史、当代地方史学术活动。先后派人参加了“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举办的系列研讨会。同时,我省根据当代中国研究所的部署要求,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撰写学术论文,连续三届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学术年会。我省还积极参与了兄弟省市国史、当代地方史的学术交流。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交流了成果,扩大了信息,总结了经验,促进了研究。

二、编研规律的思考

我们感到,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当代江西史编研工作之所以取得新进展,进入新阶段,有深刻的编研体会,认真探析其中的编研规律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不断提高编研人员对国史、当代地方史研究的正确认识。

首先,要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认识国史、当代地方史研究的历史必然性。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历史研究分期主要应当依据社会形态的变化。我国史学界正是运用这一观点,把1840年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水岭。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和国范围内社会及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研究的自然延伸,是正在行进并且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断代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的现代部分或当代部分,即中国当代史的重要部分。因此,只有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认识当代地方史编研工作的历史必然性,才能提高编研人员从事当代史编研工作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开创当代史研究的新局面。

其次,要认真解决作为当代人的编研人员能不能编写当代史的问题。诚然,中国古代确实有过当代人不写当代史的说法,而且在“二十四史”中,自“后汉书”以下,都是后代人写的前朝史。但是,中国除了“二十四史”之外,也有“当代人”写“当代史”,如司马迁《史记》、陈寿撰《三国志》等,所以说,中国古代不修“当代史”,有悖于历史实际。还应看到,在中国封建社会,所谓当代、前代是以帝王姓氏为标志的朝代来划分的。在帝王专制统治下,史学家写“当代史”往往颇多忌讳,难以秉笔直书,只好等到改朝换代再写前朝史。另外,由于交通、通讯等手段落后,“当代人”写“当代史”在客观上也受不少条件限制。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人”写“当代史”的不利因素已经有了根本改变,今天的当代人不仅有条件写当代史,而且有参与当代史编写的强烈兴趣和愿望,要求当代人不写当代史,实际上做不到了。当然,编研当代史还是有相当的难度,只要我们遵循《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它作为研究总结历史的依据,当代史的编写工作一定会公正、客观,不断展现科学研究成果。

第二,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只有党和政府把国史、当代地方史的编研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组织机构、指导思想、经费保障等多方面加强领导和支持,才能促进国史和当代地方史的编研工作深入持久地展开。

例如:江西省委、省政府就一直非常重视当代江西史的编研工作。早在1987年,中共江西省委发出正式文件,同意成立《当代中国的江西》编辑委员会。1991年6月,省委批准在原《当代中国的江西》编辑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当代江西简史》编辑委员会。2000年7月,省委常委专门听取编委会工作汇报,对当代江西史编研机构、编纂队伍和经费保障等问题作出决定,发出省委常委会议纪要和相关文件,调整了《当代江西简史》编委会的成员。2001年3月,省委又调整了《当代江西简史》编委会的成员。2010年2月,省委再次调整当代江西史编委会成员。这些组织措施,确保了学术研究机构的与时俱进。

历任省委主要领导都亲自过问当代江西史的编研工作,听取工作汇报,为重要史书审稿、作序以至在百忙中审阅当代江西史编委会的工作汇报,并作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还先后出席了《当代中国的江西》、《当代江西简史》的出版座谈会、首发式。2009年1月1日,现任省委书记苏荣审阅了当代江西史编辑委员会关于编研工作的汇报,作出了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当代江西史编研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的根本组织保证。

第三,需要有一支热爱国史和当代地方史编研工作、专业水平较高的编研队伍并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建设一支有史学功底、具备写作水平而又热爱当代地方史编研工作的队伍,并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是取得当代史研究成果的重要经验。如,在编写《当代中国的江西》过程中,在全省范围内聚集了215位作者,组织学习,分批培训,研究样稿,搜集史料,精心编撰,反复修改,终于高质量完成了该书的出版任务。在编写《当代江西简史》过程中,又挑选和组织了18位作者在修史的统一框架下,潜心钻研,搜集史料,历时十载,七易其稿,终于高质量完成了该书的出版任务,获得领导部门和读者好评。在编纂《崛起的江西》过程中,注意发挥团队精神,运用五年纪事和课题研究、学术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西进入21世纪头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面临的问题与环境进行探析,提出了加快崛起的对策思考,展望了光辉的发展前景。该书编研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立论准确,内容厚实,涵盖面广,做到全方位、全景式的展示,是迄今为止研究江西进入21世纪头五年发展历程比较完整的一部史书。(二)该书的编研,坚持以史实为基础,贯穿叙述的纪实性,同时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并将两者统一交汇于全书之中。进入21世纪以来的五年,是江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编研中对这段历史的再现不单是史料的堆积,而是一次艰苦的探索。(三)这是潜心研究当代江西史课题与续编当代江西史相结合的一次新尝试和新成果。这种编研方式,以“十五”时期为一个时间段,从一批高质量、高价值的史料汇集上来说,是一种有长远意义的学术基础建设;从学术价值上来说,它从现实出发,紧扣历史和现实的联结点,凸现了当代江西史续编工作创新的轨迹。

第四,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编好当代地方史,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历史,说明现在,探索规律,启示未来”。在具体实践上,必须注意把握这样几条原则:一是充分占有史料,以此作为编研工作的基础。新中国成立60年来,档案堆积如山,卷帙浩繁。要按编写提纲认真查阅史料,对当代地方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都要高度重视,要查档案,重走访,力争做到不搞错历史上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编研工作中要善于取舍,以其能否反映当时历史的真实面貌而又具有地方特色为标准。二是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三是认真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编写当代地方史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地、辩证地、历史地、发展地看问题,坚持党性原则,尊重史实,反复研究,多听取有关同志和专家的意见,正确处理前30年与后30年的关系,特别是防止把前30年写成“批左史”,对当代史的研究,始终要贯穿“光辉60年”的基本观点,务必使编研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四是突出地方特色。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围绕省情编史,抓住特色编史。如,我们在编辑出版当代江西史的过程中一直贯穿这样的基本要求:研究人物,描述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总结历史发展经验,探析发展规律,都要紧扣当代江西,典型调研和课题项目策划也要紧扣当代江西,使江西当代史的学术研究成果,既有当代江西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第五,当代地方史编研工作要为现实服务。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在抓好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的同时,要着力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充分显现当代史研究的宣传教育功能。近几年来,当代江西史编委会会同有关单位利用珍贵的图片资料,编印《崛起之歌》、《光辉岁月》等大型当代江西史图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当代江西史编委会还尝试结合当代江西一些重大纪念日、重大事件或重大课题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积累鲜活史料,探析编研规律,把修史与现实相结合,不断增强修史的现实性与社会影响力。

实践在创新,历史在发展。当代地方史研究工作者应坚持以“以史为镜,探索规律,指导现实,谋划未来”为己任,不断积累史料,汇聚研究成果,推动中国当代地方史研究进入新阶段。

【责任编辑:俞晖】

推荐访问:探析 史学 江西 研究成果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