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短波

时间:2023-06-22 18:48: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出

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等联合主办,56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投票评选的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最近在京揭晓。

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

一、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二、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

三、我国首次独立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四、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种质资源库。

五、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研制成功。

六、科学家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

七、我国早期生命研究获重要成果。

八、我国新核素合成研究获突破。

九、全国土地资源“家底”摸清。

十、我国创世界棉花单产“三连冠”。

(据《科技日报》)

印度软件公司登陆上海,中国企业学点啥

印度软件企业首次登陆中国,2002年1月29日,该国第四大软件公司萨蒂扬宣布在华开展业务,同时开始在上海浦东软件园建设它的全球第16个软件开发中心。萨蒂扬只是在它的同胞中跑得最快的一个,据悉印度排名前列的几大软件商都已排下了进入中国的日程表。

中国发展软件出口业,一直把印度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因此,萨蒂扬的到来甚至比微软更令人震动。据悉,印度去年软件出口收入就达61亿美元,萨蒂扬拥有8500名专业人才,业务遍及36个国家,300家客户中有40家名列“《财富》500强”。无论整体力量还是单体实力,本地企业都难望其项背。但当今经济竞争的首要原则是“双赢”,各行各业跨国企业能进来的基本都来了,本地企业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汲取营养,强大起来。且看萨蒂扬有哪些营养可供汲取:首先是中国信息化建设。去年手机拥有量为1.4亿部,计算机销售额接近100亿美元,庞大的制造业、银行业、电信业等都需要软件支持,如此诱人的市场令印度软件业奋力喊出“拓展中国”的口号;而中国的软件开发能力确实较为落后,关门自己干只会延缓信息化进程,巧借外力才能跳得更快更高。

其次是先进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印度软件业是经过至少20年的积累才有今天的地位。萨蒂扬的创举——离岸软件外包模式,现已被国际软件业普遍采用,又可以由设在其他国家的开发中心远程实施,能为客户节省30%~40%的成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方面,也是印度同行先进得多,包括萨蒂扬在内,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评定的软件工程协会性能成熟模型(SEI-CMM,是业内最权威评级之一)5级的企业,全世界40家中印度占了29家,而中国一家也没有。

(据《解放日报》)

美国近期要抓六件科技政策大事

一、虽然美国已于1998年退出耗资几十亿美元的“国际聚变反应堆计划”,但该计划仍在继续进行。美国又不甘心被甩在外面,因此仍设法派观察员参加反应堆计划会议,而一些国家说,他们不希望美国出席这次会议,除非美国准备支付一些经费。

二、美参议院将对2001年初提出的禁止克隆人胚胎的提案进行辩论。由于诸如德国、中国等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如何管理本国的克隆和干细胞研究工作,因此,美国一些科学家提出,若美国政策不对头,一些优秀人才和资源,很可能会流向容许进行有条件克隆和干细胞研究的国家。

三、美国一些科学家希望,将南达科达州废弃金矿变成世界上最深的实验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调查人员将最后决定这一设想是否可行。

四、美国国会将最后通过涉及潜在生物武器的实验室的安全法案,并将设法使一些大学的经费超过其研究收益。这些计划涉及到先进的技术和外国合伙人。

五、美国退出“京都气候变化协议书”后正自己独家寻找另外一种解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案。但是否能找到合适的方案现在谁也说不清。

六、美航天局研究行星的科学家们最近已有两项计划获得批准:其一为DAWN探测器同已知的最大两颗小行星

Vesta和Ceres相会合,其二为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探索一颗太阳系外大小如地球的行星。

(据《科学》)

中国设计研制出第一颗通信专用芯片

由中国科研人员自主设计研制的国产第一颗通信专用芯片2001年11月15日正式亮相。该芯片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部国产化,标志着中国在高性能通信芯片领域已走向成熟。

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和南通富士通微电子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这种芯片,是中国电子行业投资最大的“九O九”国家半导体重大项目工程重点攻关项目。

据介绍,共耗时5个月研发完成的这种芯片,采用华虹NEC先进的0.35微米、双层金属工艺技术和全套的前、后端设计库,由华为完成前端系统、代码设计及综合、仿真,南通富士通完成封装设计及测试程序开发。该产品是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合作的范例,目前已通过产品样片测试和系统测试并转入批量生产。

(据《科技日报》)

中科院纳米研究逼近产业化数十项成果已和有关企业签订协议

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自2000年10月正式成立以来,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仅列入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的“纳米科学与技术”项目就发表

SCI文章272篇,其中在《Nature》上发表1篇,引用因子在5以上的文章11篇,引用因子在3以上的文章31篇,引用因子在1.5以上的文章90篇,申请专利41项。

中科院在国内较早地进行了纳米科技研究,具有突出的优势。从80年代开始就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科研计划。2000年中科院部署了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纳米科学与技术”,总投资额为2500万元;2001年,又启动了“纳米器件及其基础”的重大项目,投入2300万元。中科院在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2001年就有两项纳米科技领域研究工作入选本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分别是“我国科学家研究出将光盘容量扩大100万倍的技术”和“中国科技大学

C60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研究”。在实用技术研究方面,中科院也获得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部分技术接近产业化前期水平。目前已有数十项成果和有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此外,化学研究所正在和北京海淀区合作建设纳米产业化基地。

(据《科技日报》)

沙漠气流发电技术异军突起

不久的将来,在澳大利亚的沙漠上将有一座上千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塔拔地而起,与其相比,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德国柏林亚力山大广场上的电视发射塔就会显得太矮小。

在这座巨塔的中间有一烟囱状建筑,中间为一贯通上下的管道。塔的顶部有一面积约1平方千米的玻璃罩,太阳光通过这一玻璃罩为塔内储水罐加热,并产生气流,当上升气流达到每小时6000米的速度时,便可以推动塔底的涡轮发电机发电。预计,该电站建成后每年可发电1500千兆瓦,可供20万人日常使用。这个德国斯图加特工程技术人员的杰作将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运营,这也是澳大利亚环境能源公司计划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气流发电站。

(据《科技日报》)

我国研制成高质量海底光缆

由中天科技股份公司与光通信专家联合攻关研制的高质量海底光缆于2002年1月通过了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组织的生产定型鉴定。该光缆具有大容量、高可靠、保密抗干扰、抗毁能力强等特性,其芯数为48芯,机械强度超过60吨,其结构及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型产品水平。

我国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分布在沿海的6000多个大小岛屿。从60年代开始,军队和地方相继建立了1万多公里的海底同轴电缆系统,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绝大部分将被光缆所取代。

作为光通信领域的后来者——中天科技,拥有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全系列光缆成套生产线,现有150万芯公里光纤生产能力,120万芯公里光纤市场能力。

(据《科学时报》)

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但仍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2001年前11个月专利申请达18.5万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达5.7万项,比上一年有较大增长,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数量2000年继续保持在世界第8位。专家认为,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科技事业保持持续迅猛发展势头,科技竞争力有所增强。

应该说,目前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相对薄弱,仍然不容乐观,还难以适应日趋开放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一份报告曾将我国竞争力排名下降到第25位。这主要原因有,我国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居世界较低水平,尤其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更低。

(据《新华网》)

我国科技论文距“世界先进”较远

我国科技论文虽然总数跻身世界八强,但是我国科技论文与世界科技先进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1999年,我国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与排在前三位的国家相比,仅仅是日本的1/3,英国的1/4和美国的1/13。论文质量有待提高,论文影响力不足。据悉,1993到1997年间,我国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为1.86,国际平均被引用次数为2.24,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较小。科学界通常用“影响因子”来表示影响力的大小。1999年我国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为56种,影响因子最大的为0.839,而《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的最大影响因子为47.564。海外学者在我国刊物上发表论文虽然比上年增加115篇,但也仅为745篇。

(据《科学新闻》)

光速降到每秒1英寸,科学家要造人工黑洞

黑洞是宇宙中最具破坏性的现象,它梦魇般的巨大引力可以吞噬宇宙里的任何东西,因此人们常常寄希望于在它身上发现宇宙的奥秘。如今,有人声称要“制造黑洞”以解析它的神秘引力。日前,英国报纸报道,苏格兰一所大学的科学家正在实验室里积极着手制造模拟“黑洞”的工作。

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里昂纳特就是这个黑洞实验的“先行者”。

在太空里,黑洞独具的强大引力可以吞噬一切物质和能量,其中也包括光。宇航员和物理学家都认为,在距离地球好多光年之外,存在星星的死亡之地。在那里,星球们到达了生命尽头,自爆成无数密集的小碎片,形成引力旋涡。

科学家们相信,被旋转的物质和能量漩涡所包围的黑洞,一定包含着开解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其他自然规律的“钥匙”。是爱因斯坦在解释自己的理论时,首先提出了黑洞的存在——宇宙的一部分,在那里,通常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将不存在。

里昂纳特他们自信,还可以把光速降低到每秒1英寸。那时,他们的原子漩涡只需以每秒几英尺的速度旋转,就能把光线吸引入洞。

一些科学家指出,虽然该项目的许多科学细节还有待克服,但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

(据《世界科技》)

中国水稻遥感监测技术走俏海内外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邵芸接到加拿大空间局的信函,热忱邀请她近期内赴加拿大,和加拿大国家遥感中心的科学家一起,参加由该局资助进行的“对地观测应用计划水稻项目”研究。这表明,经过中国科学家多年努力,不仅水稻遥感检测技术的研究水平已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而且它的实际应用价值正在走俏海内外。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由邵芸领导的研究小组,近年来在水稻遥感监测技术上不断作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其“雷达遥感水稻长势监测工作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法”已被日本、韩国、印度等水稻出产国的农业统计系统引进使用,而且受到美国农业部国家统计局的关注。

(据《中国科学》)

新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问世

德国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新型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系统,它可以通过探测地质岩层中的电脉冲,更早预测如地震、山崩及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科学家贝恩德·齐曼罗斯基等人发现,在火山岩层交叠等地质运动发生过程中,会有电脉冲释放出来,通过专业设备可以探测到这一脉冲。科学家认为,各种形式的地质灾害本质上是地质层的剧烈运动,而在这种运动发生之前,岩层接触面之间已存在巨大的机械应力,这是电脉冲出现的原因。

(据《科技时报》)

推荐访问:短波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