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时代转型

时间:2023-06-22 13: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从文化产业化的视角研究磁州窑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时代转型,针对其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手工艺和现代化的关系,艺术化和市场化的关系,陶瓷产业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分析论述,以期为磁州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磁州窑 传统手工艺 时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J328 文献标识码:A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民窑体系,是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磁州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磁县一带,因地属古磁州,故名磁州窑。磁州窑烧陶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出土的夹沙红陶和朱沙褐陶器断定,早在75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磁州的先民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到了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时期,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民窑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故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编者加:彭城即徐州,历史上磁州窑的中心)”的美名。

磁州窑烧制的瓷器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其中尤以白釉最为出名,在装饰方法上主要采用黑白对比的方法,其中以画花、剔花及珍珠的装饰方法最为盛行,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珍奇瑞兽、山水人物、婴戏杂技、戏曲故事、诗词曲赋、警句谚语等绘制在瓷器上,形成了质朴、明快、刚劲、豪放、纯粹、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对中外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国古代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曾经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今却面临如何保护和传承,进而健康有序发展的难题。本文通过对磁州窑的保护状况、现存问题、发展趋势及产业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磁州窑在健康有序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一是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二是手工艺和现代化的关系,三是艺术化和市场化的关系,四是陶瓷产业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 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1、保护遗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建立完整的相关措施来维系我们对磁州窑文化的高度敬仰,将这些陶瓷记忆、文化积淀很好的保存下来,成为体现和延续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关于此,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磁州窑的研究人员也从事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是,磁州窑文化艺术的保护不仅局限于对磁州窑有形的东西进行保护,而且要保护磁州窑文化艺术无形的活标本,例如博物馆既要有有形的静态文物陈列,也要有动态的过程演示;既要有专业人员对磁州窑做系统的发掘、抢救、整理、甄别和保护,更要做深入的学术保护,磁州窑的传统技艺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是丰富的文化资源,要从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宗教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相关专家、学者要相互支持与协作,拓展学术领域,通过研讨会、现代传媒、出版印刷等手段广泛的交流与研讨,推动学术保护的深入发展,丰富磁州窑的学术研究氛围。

2、扶植传承。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磁州窑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深刻记忆,而那些生活在民间的磁州窑传承者和实践者们则是磁州窑文化活的载体,磁州窑“千年窑火”摇曳到今天,只有工艺的传人才是它尚未熄灭的象征,高素质、高水准的传承人能使磁州窑文化传承有序,上千年形成的磁州窑工艺分工精细,从陶土到一件陶器出炉共有72道工序,没有40多人完不成制瓷的全过程,所以必须把这些民间工艺大师重视保护起来,要对磁州窑传统的工艺大师进行认定,进一步加强“活态传承”方面的制度规划和建立,对磁州窑文化艺术传承中的优秀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借助博物馆、文化馆、展会、交流会等平台为磁州窑文化艺术传承创造机遇。

3、推动创新。首先,从创新的观念上看,磁州窑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磁州窑的生命力取决于和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大众生活相融合。磁州窑艺术要创新发展,继续发扬光大,最重要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让它和当今社会生活价值和人们新的价值判断结合起来,磁州窑艺术不仅要以原生态、单体的方式存在,更要让其优秀的的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代先进文化艺术和外来优秀文化艺术结合,从宏观上逐步实现体制、品牌、产业、管理和教育的创新,从微观上则实现技术、工艺、材料、造型、包装和宣传的创新。

其次,从磁州窑的创新形式上看,创新必须摒弃守旧,守旧就是迷信古代,唯古是尊,不论是艺术表现形式、装饰方法、器物的造型还是制作的工艺手法都盲目的仿效古代,因此在创作手法及艺术表现上都难以创新,有的甚至仿制古董,这样的磁州窑产品缺乏创新,没有艺术生命力,很难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但是,创新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那就是猎奇,盲目的搞一些所谓的很“艺术”的东西,脱离了磁州窑艺术的精髓,失去了磁州窑的文化生态特征,认为越是奇怪就越有创造性,这是一种缺乏艺术创造力的表现,同时也是对磁州窑文化艺术的不尊重。

今天,在彭城,一大批当代陶瓷艺术家如:任双合、阎保山、刘立中、张润生、魏启山、谢凤芹、安际衡等,他们在继承传统的道路上努力寻求独特又合理的创新,创造了许多当代磁州窑艺术的奇迹。例如刘立中的作品里不仅有他烧制的磁州窑传统的白地黑花梅瓶、八仙祝寿、红楼十二钗等彩釉艺瓶,还有他运用现代手法创作的抽象的陶艺作品。

二 处理好手工艺和现代化的关系

磁州窑的传统手工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流程严重制约了磁州窑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很难形成规模效应。磁州窑和其它民间传统手工艺一样,在应对“现代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传统与顺应现实之间,面临着两难的抉择。有些学者是反对磁州窑传统手工艺现代化的,因为大家都认为“原汁原味”的东西最能反映磁州窑陶瓷的艺术本色,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磁州窑陶瓷的传统审美(艺术价值),势必会忽略陶瓷艺术的多元性,基于此,本文认为,如何保持磁州窑陶瓷的艺术性并协调好现代化才是磁州窑应真正面临的问题。

双轨制是磁州窑陶瓷产业化的可行之路:一方面坚持传统,特别是艺术陶瓷,沿用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结合现代科技条件对其传统工艺进行一定的改造,提升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现手工工艺的独特艺术感染力,使其具有机器生产无法取代的独特品性。同时寻求手工陶瓷的生存空间,拓展高端市场,这样传统手工陶瓷就能够吸聚足够的设计、制作和销售等领域的人才,进而使其传统的手工艺和技术得以留存并不断改进。工艺可以是传统的,管理、营销却是现代、科学的,所以这也是传统手工艺“现代化”的另一种体现。另一方面是发展日用陶瓷的规模生产,首先可以在日用陶瓷的艺术化上做出探索,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装饰手法及艺术特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形成产业化规模;其次是进行产业联盟,陶瓷行业内部通过分工合作,整合现代磁州窑的配套资源,同时要在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等方面不断改进,做大做强磁州窑陶瓷产业。

如今,彭城的陶瓷艺术家们把古老的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集合起来,不仅开发出了象牙瓷、骨质瓷、白玫瓷、美术瓷、高温瓷板壁画等新型产品,还创造出手绘、雕金、托金、嵌金、窑变花釉等新的装饰技法,在传统手工艺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 处理好艺术化与市场化的关系

磁州窑的陶瓷产品应具备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审美属性,二是市场属性。陶瓷作品必须具有审美属性,能为消费者和欣赏者提供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又必须具有市场功能,可以通过产业经营和现代市场的运作而营利。也就是说,磁州窑文化应具有双重功能——陶瓷作品的审美功能和市场功能,所以,磁州窑文化产业就是通过市场方式运作来向消费者提供能满足审美需求的精神产品。

艺术化和市场化是长期困扰磁州窑发展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片面的市场化,二是片面的艺术化。片面的市场化说的是磁州窑艺术受到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经济利益的驱使,管理的混乱,形成了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市场化的磁州窑领域严重失衡的商品倾向,唯利是图、粗制滥造、恶性竞争、一味追求商业利益,不但抹杀了磁州窑的审美价值,还误导了消费者和欣赏者,破坏了磁州窑产业的良性生态环境。再说片面的艺术化,磁州窑陶瓷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包含作为商品的使用功能,同时又具有审美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磁州窑陶瓷的实用功能逐渐衰退,审美功能趋于主导作用,所以磁州窑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供人欣赏的对象,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共鸣,但片面的追求艺术化使磁州窑艺术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这样,磁州窑艺术逐渐被边缘化了,阻碍了磁州窑艺术的健康发展。要逐渐形成一个有当代市场价值的磁州窑产业,艺术性固然很重要,但它不是“阳春白雪”,它要进入当代生活的环境,市场价值及市场化是磁州窑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 陶瓷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及民族风格,走过7500年的漫长历史,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成就。磁州窑艺术的独特魅力除了自身的卓越表现外,还吸收了其它姐妹艺术的营养,如书法、绘画、年画、剪纸、木刻、雕刻、诗词等,尤其在绘画、书法、诗词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调查表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磁州窑的艺术传承主要是靠师傅传帮带的方式来完成的,他们中的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难领会西方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得中国传统艺术风格无法再现,西方的优秀文化更难为我所用,以至于设计的作品没有创新,不伦不类。传统的家族式、师徒式的传承方式过于传统,这是磁州窑人才培养方式的硬伤,只有提高磁州窑陶瓷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文认为:磁州窑可以与河北省的一些高等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联合,相互交流与协作,高校应把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放到磁州窑的“作坊”和工厂里去实践,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当面向老艺人学艺,民间艺人也可以到高校进修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高校要开设陶瓷艺术的相关专业,建立陶瓷艺术工作室,(例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就设有“泥人张”、“面人汤”民间艺术工作室),使好的创意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手变成优秀的作品,产学研一体化,把作品变成产品,产品再变成商品,这样学生就知道它的艺术价值,提高了学生投身于这个行业的积极性。现代设计教育除了传授现代设计的观念外,一定要注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传承,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工艺美术特色专业是现代大学的明智之举。另外,学术的交流与学习也是必要的,通过展会、陶艺比赛、创意园等形式来聚集人才发现人才,营造良好的陶瓷艺术氛围。与其它相关学科融合,培养懂得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包括陶瓷管理、研发、营销、策划、技术人才等。磁州窑陶瓷艺术要想再次飞跃,创造出民族工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陶瓷艺术作品,必须建立完整的后备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磁州窑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是磁州窑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加强对磁州窑文化艺术的挖掘和保护,用现代化手段开发利用磁州窑文化的丰厚资源,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同时在保护磁州窑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磁州窑文化和艺术的创新,是磁州窑真正成为新时代具有民族特色和个性的世界语汇。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3] 任泰逢:《我国陶瓷产业化的发展及政策选择探析》,《兰州学刊》,2001年第5期。

作者简介:

侯志刚,男,1974—,河北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间艺术,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薛聪锐,女,1978—,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推荐访问:手工艺 转型 民间 传统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