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艺术教育中民间歌曲的地位

时间:2023-06-21 20:0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民间歌曲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民间歌曲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并且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民间歌曲的多功能性,使之与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关键词:民间歌曲;多功能性;生活;密切关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一般都能歌善舞,流传着大量的民间歌曲和歌舞音乐。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题材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民间歌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专业音乐有所不同。对于专业音乐的创作者来说,创作是一种职业,创作出来的音乐要在舞台上演出,要服务于他人。而民间音乐的创作者是从事多种职业的普通人民大众,他们只是在业余的时间里进行民间音乐的创作。但是这种创作又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集体劳动中有劳动号子来统一劳动者的步伐和动作,并调节他们的情绪;婚礼和葬礼中有一系列的仪式歌曲贯穿于过程之中,成为组织仪式过程的手段;风俗节日里有配合多种活动而唱的歌曲,作为风俗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人们又借助不同情绪的歌曲来抒发情感、消愁解闷;等等。

对于听众来说,欣赏专业音乐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文化消费。而对于生活在民间音乐之中的劳动人民来说,民间音乐使他们与生俱来的伙伴,就像一首哈萨克民谣所唱:“你伴着歌声躺进摇篮,也伴着歌声离开人间。”在他们的生活中,民间音乐,特别是民间歌曲,几乎是无处不在,并且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如:自娱的、他娱的、谈情说爱的、祭祀的、仪式的、记录传说故事的、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组织群体劳动的、宣扬民族英雄业绩的,以及记载民族历史变迁的,等等。民间歌曲的多功能性,使之与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人民群众在观看生活中的民间音乐表演时,他们与表演者没有隔阂,不时地发出应和声、喝彩声或嘘声、哄声,及时地表达出对演出的评价,显示出观众(听众)与表演者平等、亲密的关系。

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组织群体劳动、表达情感等功用的民歌随处可见。除此之外,民歌还具有记录神话、历史和传说故事的作用。这尤其表现在文字历史不太久远的少数民族之中。这时,民间歌曲就具有史书般的作用。比如:

1. 开天辟地歌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流传着歌唱长篇叙事诗、历史诗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瑙斋瓦》、独龙族的《创世纪》,等等。这些民歌记述了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先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有关历史、生产、生活和礼仪方面的知识。这些歌曲多在节日、祭祀或婚礼仪式中由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气氛肃穆。其曲调接近口语,吟诵性较强;歌词篇幅长大,有的长达数万行,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唱完。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那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十分低下,对自然力有很大的依赖性。日月星辰的出没,风月雷电的侵扰,干旱、洪水、昆虫和野兽所造成的灾难,以及山川河流、植物、动物的形成,都使原始人类感到困惑。他们没有能力战胜自然,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自然界中的人、生物和其他一切事物都是有灵魂的。

彝族的《梅葛》和景颇族的《木瑙斋瓦》中所记述的人类起源的神话和传说,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具有代表意义。

2. 民歌中所记载的民族起源与迁徙

许多民族有关于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传说中讲述了本氏族、部落始祖的事迹,以及民族迁徙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神话、传说和历史掺杂在一起。例如讲民族的起源与神有关,讲民族迁徙,或说由天上到地下,或说由一地迁往另一地,并在迁徙过程中得到了神的帮助。

瑶族古歌《密洛陀》中的密洛陀是一位女神,瑶族人民尊崇她为女始祖。她的最后一个功绩是用蜂仔、蜂蜡造人。她“用蜂蜡捏头,用蜂蜡捏手,用蜂蜡捏脚,捏成了人样”,然后一个个放进瓦缸里。密洛陀在缸边念道:

如果是鸡仔,二十天才出;

如果是人仔,九个月才生。

到了九个月,缸里的蜂仔变成了人。这些人仔是后来汉族、壮族、瑶人的祖先。

3. 民歌中的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是在民歌民谣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历代人民集体创作和传唱的文学作品。史诗的产生较神话稍晚些。英雄史诗描写氏族、部落和民族在形成过程中,氏族、部落间的战争,以及战争中英雄人物所创造的业绩。

《江格尔》是蒙古族最优秀的长篇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英雄史诗之一。这首诗是从产生到定型,大约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其中的某些片断,大致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的初期阶段。它由开篇序诗和13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一个中心人物。各部分既可独立成篇,前后部分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部史诗虽然内容庞杂,但从头至尾贯穿一个主题,即对和平、富强、幸福的理想国的颂扬和保卫。

4. 民歌中的长篇故事

和抒情短歌相比,叙述长篇故事的民歌篇幅比较长,而且有人物、有情节,以叙事和描写人物性格为主要表现手法。这些长篇故事往往产生于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时期。这时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极为残酷。人们通过长篇叙事歌来表达自己的爱和恨,所以,反对压迫是长篇叙事歌的最鲜明的主题。这些长篇叙事歌或暴露奴隶主与封建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幸;或歌颂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或诉说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曲折表达向往和平、幸福的理想和愿望;或反抗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记载了在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压迫下所造成的爱情悲剧。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近、现代叙事长歌的代表作,取材于1929年嘎达梅林起义的真实历史事件。哲里木盟达尔汗旗(今科左中旗)农牧民在嘎达梅林的领导下,为反对军阀张作霖勾结蒙古王公掠夺人民土地而举行的起义,前后历时数年,范围扩大到四五个旗县。嘎达梅林起义发生后不久,即有歌颂起义的歌谣产生。开始是以叙事短歌的形式流传,后来逐步发展为描述起义全过程的叙事长歌。这歌曲至今在哲里木盟传唱。

我国少数民族长篇叙事歌中最常见的题材是爱情故事,尤其是爱情悲剧故事。例如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叶罕左与冒弄央》,哈萨克族的《萨里哈与萨曼》,侗族的《珠郎良美》,回族的《马五哥与尕豆妹》,等等。

回族著名长篇叙事歌《马五哥与尕豆妹》取材于清朝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光绪七年,在河州莫泥沟,18岁的姑娘尕豆妹与长工马五哥相爱,两人互赠信物,定下终身。最终被当地大恶霸马七五陷害致死。

尽管封建统治者咒骂马五与尕豆是“伤风败俗”,是死有余辜的“奸夫淫妇”,但人民却对他们寄予无限的同情。马五和尕豆被杀害以后,人们很快把他们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编成诗歌,到处传唱。虽然统治阶级严令禁止,不少人曾因传唱这部诗歌而遭受毒打,但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歌唱的人越来越多,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广,传遍了甘肃、青海、宁夏。不仅回族人民传唱,这里的汉、东乡、撒拉、保安等族人民也唱,流传有多种版本。

《马五哥与尕豆妹》通篇采用当地山歌“花儿”两句一节的歌词结构,以“马五哥调”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至今,这首民歌还在当地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民间歌曲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经历的记录者,情感心声的代言者。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态度,感受到他们坦诚、质朴、善良的品性,并可领会他们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以及他们对情感的深刻体验和表达。

参考文献:

[1] 杨亮才,邓敏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人民出版社,1985.

[2] 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推荐访问:简述 地位 民间 艺术 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