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的歌者杨作霖

时间:2023-06-21 14:5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1943年,杨作霖出生在大理喜洲的一个白族家庭。196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首届大学美术预科班;1966年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198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1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高研班。从事大众文化和大学美术教学近四十年,先后担任过保山市文联副主席、市美协主席、市书协主席、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昆明师专艺术系和美术系主任等职务。同时被选任为云南省美协常务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省少数民族艺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昆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被省教委聘任为省学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少年时期便开始创作,几十年来,有数百件不同形式的作品发表于省级国家级重点或核心刊物,不少作品参加了多项重大展出。

童年·喜洲

距离滇西交通枢纽下关不远的喜洲,曾是通往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喜洲人自古就善于经商,一些富商巨贾在外面赚了大钱后,回到喜洲修宅扩院之余也做一些修桥铺路和兴学办校的善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喜洲,就已经开办了免费的幼儿园,兴办了小学和中学。在抗战的初期,华中大学从武汉迁到了喜洲,一时间,学者教授云集喜洲,游国恩、阴法鲁、李何林等一大批教授任教于此,很多教授和大学生还到喜洲的五台中学兼课,当时,熊庆来、冯友兰、罗常培、费孝通、老舍、徐悲鸿等著名学者画家也到喜洲讲学。

对于故乡,杨作霖一直认为喜洲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喜洲人不仅善于经商,喜洲人还特别崇尚文化注重教育。白族自古就有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杨作霖出生于喜洲一个普通白族家庭,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父亲的去世对母亲的打击很大,生活的重担压在了杨作霖母亲一个人的身上,但是年轻的母亲没有再嫁,她怕委屈了儿子。和许许多多的白族妇女一样,勤劳、节俭,起早贪黑,里里外外的家务都亲手操持。杨作霖后来曾深情地回忆说:“后天影响我的是母亲,她能画、能绣、能织、能剪纸,在当地有非常高的乡评。”

刚记事,母亲就把杨作霖送进了喜洲的幼儿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很快就表现出了对画画的浓厚兴趣,到了少年的时候,杨作霖逐渐显露出了画画的天赋,和小伙伴们爱去海边玩耍。他喜欢在雪白的沙滩上用木棍画画、写字,还常常用木炭和老师丢弃的粉笔在家里的墙壁上描绘他对内心深处美好事物的那些印象,结果家里往往到处都是他的画作。每每看到这种情形,母亲不仅不会批评杨作霖,还会赞美并鼓励他画得很好,继续努力。九岁那年,为了生计,母亲留下了杨作霖由亲戚照顾,到三四十里外大理城的一家南下的转业干部家里当保姆。年幼的杨作霖自己学习洗衣服、做饭、整理家务,自己去上学读书,从此学会了独立生活。勤劳的母亲用当保姆的微薄收入供杨作霖读完小学,上完中学,到昆明云南艺术学院读了两年预科,随后又考入昆明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读了五年。后又因为文革滞留在校两年,由此算来杨作霖在昆明读书整整九年的时光。杨作霖深知,没有母亲,就没有他的今天。在参加工作结婚后,他把母亲接到身边服侍,让母亲安享晚年生活,以报达母亲的养育之恩,直到母亲九十多岁去世。

在小学和初中,杨作霖遇到了马文超、黄唯一、许章衡三位美术老师。读书期间,三位老师都非常赏识他的美术天赋,给了他细心的指导。就在初中毕业那年,云南艺术学院成立,预科和本科同时招生,杨作霖当时不知道,母亲从大理托人捎来口信,催他前去报考。当杨作霖到达学校,已经是专业考试报名的最后一天了,他急忙去找招考的负责人,几经周折,当时的一位姓奎的副校长很快帮他办好了相关证明手续。拿到证明已经接近中午,走路到下关考点已经来不及了,只有坐车去,可是当时的杨作霖连坐车的七角钱也拿不出,他四处找人借钱,却没能借到。就在杨作霖焦急万分的时候,姨表兄杨永安为他送来了路费,并找了一辆马车把他送到公路边,拦了一辆到下关的汽车,杨作霖生平第一次坐上了汽车。这是一辆烧炭的蒸汽动力汽车,车上拉了一车盐巴,汽车行驶非常缓慢。走了一段路程,杨作霖还沉浸在乘车的喜悦之中,却听得一声巨响,汽车的轮胎爆了。好心的司机把杨作霖从惊愕之中叫下车来,又为他拦了另外一辆开往下关的汽车。

到达下关的时候,已是傍晚了,杨作霖迅速赶到洱海宾馆并找到了前来招生的老师。负责招生的老师看着气喘吁吁的杨作霖惋惜地告诉他考试已经结束了,而且他已经买好了明天早晨回昆明的车票。失望至极的杨作霖心如刀绞,眼泪忍不住涌了出来,深深地向老师鞠了一躬,杨作霖转身离开了招生老师的房间。就在杨作霖走出宾馆大门的瞬间,老师从房间里追了出来,叫住了他。

“我决定明天不走了,现在就去退票!就给你一次补考机会吧,笔试、素描、色彩和创作,一天半考完。”负责招考的老师说。

整整五十年过去了,杨作霖一直没有忘记那位老师的恩情,并且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创作考试的题目是:“红领巾送肥忙”。杨作霖在画纸上画了一群少先队员赶着毛驴为秧田送肥的场景;笔试考试的题目是:“你所见过的美术作品中,最喜欢那一件,为什么?”。杨作霖这样回答:“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片头随着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出现的工农兵塑像”。

就这样,杨作霖以优异的成绩终于如愿考入云南艺术学院预科,离开故乡喜洲,远赴昆明开始了整整九年的大学生活。

读书·春城

收到云南艺术学院预科的入学通知书,杨作霖告别母亲,来到位于昆明麻园村101号的云艺预科班读书。这是1959年的秋天,年轻的共和国正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记得有一次,他和老乡杨龙饿着肚子跑到城里去买了五分钱的盐巴回来拌着煮熟的青蚕豆吃。因为饥饿和严重营养不良,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得了水肿病。除了饿,还有冷,昆明虽然称为春城,冬天阴雨绵绵的日子,也是很冷的,身体瘦弱,衣着单薄的他冷得发抖,真正体验了什么是饥寒交迫。有些同学因为受不了苦,选择了退学,而杨作霖却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云艺预科读书的两年里,杨作霖遇到了很多好老师,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那个时代在大学读书,不仅免除学费,国家还按月发给生活费,母亲给的钱,勉强可以用来买油画颜料和书籍资料了。只是,那是政治挂帅的年代,很多时间都要到农村、工厂劳动,到部队锻炼,还有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无论怎样,杨作霖都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来画画,他把别人上街,聊天,玩耍的时间都用来画画。在师院油画系,他遇到了刘傅辉、杨镇、陈绕光、夭永茂等老师。正是这些老师的亲切关怀和耐心细致的教育鼓励,杨作霖熬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

两年的云南艺术学院预科,五年的师院油画专业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从印尼归国的几个华侨同学,带回一本西方油画的小册子,这样,他偷偷认识了梵高、高更、塞尚等印象派大师,以及苏俄巡回画派的苏里科夫、列维坦、列宾、希施金以及后来的博尔普斯卡亚、普拉斯托夫、科林等,对他影响深远。在大学期间,杨作霖还经常从图书馆里,借阅了大量的西方以及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用街上买来的两毛钱一盏的小煤油灯,常常看到深夜。绘画上的刻苦和文学上的入迷,痴迷于色彩,注重绘画形式的美感,同学给他取了个“小形”的绰号(意为不讲内容的形式主义)。在师院学习期间,杨作霖大学三年级时的一幅题为《红领巾》的油画,入选第五届全国美展,并被《儿童时代》刊用于1965年的封面。

劫难边陲

1966年,在临近毕业分配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让杨作霖和同学们在学校滞留了两年。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嘈杂的大辩论、各种形式的大串联,残酷的武斗……学校已经不再是学习的净土。接着全国开展的上山下乡运动,深深触动了杨作霖,起初想要远离政治,远离派系纷争,选一个安静的地方画画的天真想法彻底破灭了。杨作霖谢绝了当时非常赏识他的昆明市革委会主任、十三军政委段思英的挽留,毅然报名去了云南的边陲小镇畹町。

畹町小镇和缅甸仅隔着一条十几米宽的小河,到了畹町不久,杨作霖就创作了一幅长四米,高两米的巨幅宣传画。这幅画画的是一群手拿毛主席语录的知识青年,挥手看着远方。不过因为在张贴的时候画面是朝着缅甸的方向,所以被畹町镇革委会主任曲解成“号召知识青年逃跑缅甸,是严重的现行反革命事件”。结果可想而知,杨作霖遭到了畹町镇革委会的批斗。还有一次,在畹町街上,几个美丽的傣族少女鲜艳的衣裙,婀娜的身姿深深地吸引了杨作霖,于是他迅速拿出速写本画了起来,被人发现后后马上报告了畹町镇革委会那里。镇革委会的领导批评杨作霖不好好画工农兵形象,却只画越境过来的缅甸姑娘,杨作霖又一次招来了一场残酷的批斗。在畹町呆了一年之后,保山地区革委会要搞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展览,杨作霖被借到保山进行创作。展览结束后,保山地区革委会的军代表对杨作霖的绘画水平很赞赏,于是直接把他从畹町调到了保山。到保山后,杨作霖又经历了几次批斗,好在有许多善良的人在暗中保护,总算在浩劫中幸免于难。

1971年,杨作霖的油画《景颇山的春天》送到省里展出后,被点名批判,说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杨作霖除了政治运动的需要画一些宣传画,或是参加省里组织的主题先行的创作活动外,大部分时间被许多杂务占去了,杨作霖一直是利用有限的宝贵时间坚持学习和创作的。1976年,中国科学院为纪念恩格斯《劳动创造人》发表100周年搞油画展览,抽调各省的一些画家去北京,杨作霖是其中之一。

江南深造

1981年春,文化部委托全国各美术院校招收高级研修生,云南省文化厅的通知下到保山群艺馆,杨作霖按通知要求送交了自己的作品和相关材料。不久,杨作霖就接到了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录取通知书,随即启程前往杭州,开始了两年带薪的油画专业的学习研修。

虽然说杨作霖曾在昆明学了九年的美术,可是无休止的政治运动耽误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真正的专业学习时间还不足四年。在浙江美院期间,给他们上课的是蔡亮、张自嶷、肖峰、王德威等当时的油画名家。杨作霖到杭州附近的绍兴、舟山群岛去写生,江南水乡的美景,海岛渔家的风光,让杨作霖陶醉不已。这期间,杨作霖画了大量的写生画,再加上名师的指导,这次进修对杨作霖的油画创作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

进修结束,杨作霖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精心创作了《点苍山下》油画作品,这是杨作霖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创作尝试。他用写实细腻的笔法对故乡进行了最朴素也最具诗意的表达,通过丰富的油画语言,传达出了作者对故乡浓郁的眷恋之情。作品当年就入选全国美展。此后,《你早,太阳》、《大地歌》、《谷雨》、《闯火海》、《葫芦丝响起的时候》等一批写实人物画相继问世并入选全国美展。

最美高原

滇西高原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给画家杨作霖提供了选材的广阔天地。从小就敏感于光色美景的杨作霖陶醉其中。于是,杨作霖的《太阳雨》、《玉泉》、《茶马古道》,《高黎贡山之巅》、《雨余夕照高黎贡》、《光色的交响》、《金色的宁静》、《高原人家》、《景颇人家》、《瑞丽傣寨》、《瑞丽江晨雾》、《勐蚌村的余晖》、《山林》、《怒江大峡谷》、《洱海柳林》、《美丽的泸沽湖》、《啊,大山》等作品,受到了美术界的高度评价。

2007年,杨作霖和四位油画家远赴欧洲,他们参观了欧洲的一些大博物馆,在卢浮宫,见到了他心仪的梵高、高更、莫奈等印象派大师的原作,还有中国当代绘画大师赵无极先生的作品。作为油画家,杨作霖的静物、肖像和人体也别具一格。他的静物突显了对色彩的独特把握,如白色的玫瑰用金色背景,仿佛使人听到了叮当悦耳的金声银韵。他的肖像在精准的写实基础上,用简练的笔触把白族少女的端庄、朴实、清秀、纯美的形象描画得栩栩如生,白黑、明暗、冷暖的色彩对比,简洁明快的线条,使他的肖像画充满了东方的意韵。他的《白族少女》油画肖像拿到北京参加展出,获得了同行的好评。杨作霖画的《风花雪月》油画人体,凸显了他对油画语言运用的娴熟。画面上,少女手持一支修长的芦苇站立在洁净雪地上,丰润的胴体、优美的曲线,飘飞的黑发,背景是白色的雪影中的明月。

作为一位在油画艺术之路上跋涉了近五十年的画家,杨作霖■独行,游弋在滇西高原的崇山峻岭和江河湖泊之间,用山鹰一样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大自然中那些充满灵性的光影,像一位云游的剑客,凭借手中的画笔,用色彩和线条,歌颂着高原美丽迷人的天地。

责任编辑 左家琦

推荐访问:云岭 的歌者 杨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