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语文教材研究”课程实施探索

时间:2023-06-20 17:0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近年来,国家教材政策有重大调整,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建设被提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在高等师范院校本科高年级开设“语文教材研究”课程愈加成为必要。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材研究”课程实施为例,着重探讨这门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实施和策略,并反思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高等师范;语文教材;课程内容;教学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纷纷向综合型大学方向转型,但不管如何转型,转型的幅度有多大,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师范院校责无旁贷的任务。换句话说,高等师范院校的第一要务,是向全国中小学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素质好的师资。同理,高等师范院校文学院办学的主要任务,便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

教师一向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工程师”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当的。同样,语文教育工作也不是随便就可以承担的。师范中文专业毕业生要成为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要有较为扎实的语言和文学功底,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特别是对即将面对的语文教材,要提前有基本的认识和大致的了解。

一、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语文教材研究”课程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开设中小学“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称不同,实质没有区别,它们都要涉及语文教材,重点是语文教材的使用。但这样的课程设置,语文教材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显现。众所周知,语文教材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和文字、习得语文知识和技能、发展思想情感与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范例,语文教材在语文教育链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应单独开设一门课程,使学生对其有理性认知。

1.让学生在入职前了解语文教材不仅是一种专业培训,也是一项政治任务

英国课程社会学家麦克·扬(M F D Young)

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而必然带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美国课程专家也认为,“今天,没有一位严肃认真的课程学者会支持这一论据,即: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尤其是课程,在政治上是中立的。”[1]

“应当教什么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而且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和政治的问题。”[2]语文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古今中外文化的“集散地”,是学生展开语言文字训练的素材和范本。语文教材也是意识形态文本,它集中体现了政治集团、国家民族的思想与文化意志。因此,语文教材并非价值中立之物。在中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语文教材多样化,当下语文教材重回“统编”时代,华夏神州大地,无论东西南北,使用同一套语文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教科书。2017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并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随后教育部设立教材局。这两大举措,标志着国家对教材的控制进一步强化。对意识形态属性极强的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党和国家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三令五申,要求对编写和出版严格把关。语文教材传承人类文化与文明,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反映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与发展走向,是一种涉及无数青少年、触及社会敏感神经的文化产品,让即将走上教学岗位的师范学子了解语文教材政策变化,掌握语文教材发展动态,不仅是一项教育教学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

2.语文教材是帮助理解与沟通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这两个环节的“桥梁”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来源,是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参考。打一个形象的比方,语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语文教材是一座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桥梁”。这座“桥梁”,一头连接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一头联通语文教学实践。换句话说,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演绎,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和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直接依凭。所以,了解语文教材,就是了解国家关于语文课程的内容规定和要求,就是了解语文教学内容与要求,当然也是了解国家语文政策与文化走向的窗口。如果说语文教育是一个由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诸环节构成的系统,那么,语文教材就是这个系统中最核心一环,揪住了语文教材这个“牛鼻子”,语文教学其他诸般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语文教材如此重要性,没有理由不给将要走上教师岗位的大学生开设这门课程。

3.高师学生提前了解和学习运用语文教

材,可以走上专业成长的快速通道

师范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中小学任教,一般是没有岗前业务培训的。不管他们对语文教材是否熟知,了解多少,都得夹着语文课本匆匆走上讲台。也就是说,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这些大学生是“拿来就用”。另一方面,就内容和编排的科学性而言,与其他各科教材相比,语文教材的不确定性最大,把握难度最大。为此,在大学期间给学生开设有关课程,使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工作中对使用的语文教材有基本了解,知道课本编入了哪些内容,是怎么编的,该怎么使用,便可以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尽可能缩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备期。反之,翻开课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眼里只有一篇篇課文,其他方面,如这套课本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体例、编写框架、编写特色、编制类型、编者意图……完全不知道,不能整体把握,这样当然不能用好语文课本,也不能上好语文课。

总之,为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开设“语文教材研究”这门课程很有必要。

二、“语文教材研究”课程内容两大板块

北京师范大学在大三上学期开设这门课程,选课对象主要是免费师范生。

根据语文学科内容和特点,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实际状况出发,确定本课程如下目标:了解国家语文教材政策,把握语文教材历史与现状、宏观与微观、内容与形式,分析语文教材案例,学习编写和使用语文教材,为未来语文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3],因此,这门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务必要避免知识的系统化和抽象化,理论色彩过于浓厚,而要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鉴于此,本课程内容设为两大板块。

先来谈理论板块。语文教材研究,主要是围绕“编什么”“怎么编”“怎么用”这三方面的问题展开。具体的课程设计,可以分成语文教材编制内容、编制形式和教材使用三块。

1.语文教材编制内容研究

开首第一讲“古今语文教材发展概观和西方母语教材的基本特点”带有绪论性质,语文教材编制内容研究包括如下四方面: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选文标准,语文教材内容构成,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状况,语文教材文化问题与核心价值观。

汉语文教材发展概观和西方母语教材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语文教材概况,包括蒙学教材、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一百余年来汉语文教材的发展脉络;21世纪基础教育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概况。通过以上内容讲授,使学生了解汉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把握当下语文教材的基本走势。这就使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够将语文教材置于历史坐标之中,对之有理性认识。讲授西方母语教材的基本特点,意在与汉语文教材比较,借鉴域外经验。

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选文标准:语文教材编写理念,或者说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语文教材的灵魂。这个问题虽说有些抽象,却非常重要,如果不加说明,对于国家组织力量精心编制的语文教材,可能会导致庸俗化和浅表化的理解。而且,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息息相关。学习这一块内容,可使学生站在整个国家教育的高度认识语文教材,把握语文教材。汉语文教材一般是文选型教材,即教材以选文为绝对的主体,因此,一套教材选入哪些文章,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本课程从《昭明文选》的选文标准谈起,重点谈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的选文标准,重中之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选文标准。具体来说,一套教材的选文必须平衡四方面的矛盾:文学作品与实用文章,古诗文与白话文,本国文与外国文,经典作品与当代时文。这样的知识,往往为语文教师所忽视,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些矛盾,体现了未来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的认识高度。

语文教材内容构成: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由于存在交集,经常容易混淆,尤其将“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两者画等号。因此,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语文教材内容”问题,并同时讲解其上位概念“语文课程内容”与下位概念“语文教学内容”,关键任务是使他们明了“语文教材内容”由哪些内容构成。其中,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是重点和难点。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状况:教材的首要功能是负载和传授知识,语文教材也不例外。虽然人们对语文教材中要不要知识、要什么样的知识存在争议,但争议归争议,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没有知识的语文教材是不存在的。这里的知识,不是语文教材选文中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历史、制度、伦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天文、地理、生物、化学、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而是与听说读写活动直接关联、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知识,如语言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读写知识等。这里还要向学生讲清楚语文课程知识与语文教材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他们了解语文教材中的語文知识构成。当前,语文教材中淡化陈述性知识,重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这一点需要特别向学生讲清楚。

语文教材的文化问题与核心价值观:文化问题和价值观问题很难在语文教材中直接看见,但它们就像无处不在的空气,溶于水中的盐,看不见,却能感觉到。进行语文教学,老师也不需要把教材中的文化问题和价值观问题专门拿出来讲,但他们在课堂上,又几乎没有一节课不涉及这两个问题,可谓兹事体大。语文教材既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本身也是文化。这一部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构成问题,一是语文教材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这两个问题在当前形势下都相当重要。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非常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化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则反复要求重视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得语文教材的文化问题显得极其重要。要让学生了解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构成情况,学会观察与分析其中的不同文化成分,把握古今文化和中外文化的比例。从广义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材,说到底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这一点,未来的语文教师不能不了解。

2.语文教材编制形式研究

“语文教材编制内容研究”是研究语文教材“编什么”,“语文教材编制形式研究” 是研究语文教材“怎么编”。具体说,这块内容包括语文教材编制类型和语文教材编制六大系统两方面,顺便介绍21世纪中国的主流教材与民间教材。

语文教材的编制类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虽然无须向学生讲授语文教材的编制类型知识,但教材类型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语文教师对此不能不知。这里结合有代表性的中外语文教材,讲授语文教材合编型(综合型)和分编型(分科型)这两种基本编制类型的历史发展、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和优点缺点。西方母语教材大多是分编型教材,因此讲授分编型教材主要应当以西方母语教材为分析对象。由于汉语文教材大多是合编型,因此本部分主要讲这一类型的教材。

语文教材编制的六大系统:语文教材编制的六大系统,是指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图表系统、附录系统。这些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明确把语文教材编制的六大系统作为考点,因为对这六大系统是否了解,直接决定教材使用是否得当。如果语文老师不了解这六大系统,就是语文教材的外行;要是熟悉这六大系统,便知道了一套语文教材的全身“筋络”和“门道”。

21世纪的主流教材与民间教材:眼下,虽然语文教材重新回归“统编”时代,但多样化是一段客观存在历史,如今也没有完全退出教材市场,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统编教材尚未投入试用,全国仍处于多版“割据”状态。学生毕业当教师后,用的可能仍是不同版本教材,因此介绍国内几个主要版本的语文教材很有必要。当然,了解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的来龙去脉,也是研究的必要。这里主要介绍当前正在全国全面推开的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同时介绍本世纪初开始使用的十几套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由于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多个版权的语文教材,因此讲授前,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翻阅这些教材;讲授时,任课教师可提供部分教材实物供学生在课堂上传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语文教材使用研究

对语文教师而言,了解与研究语文教材最终是为了用好语文教材,因此语文教材“怎么用”是本课程不可回避且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这部分课程内容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一是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核心能力,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效率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这里主要结合目前正大面积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家名篇,介绍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二是语文教材的使用。在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两个提法进行辨正的基础上,提出语文教材使用的三点建议: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合理重构和创生教材内容。三是现身说法,或请语文教材编者谈语文教材使用建议,或请语文特级老师从一线教学的角度谈教材使用方法与经验,对学生提出忠告。

再来谈实践板块。前面提及,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果仅有理论研究没有实践操作,那不过是纸上谈兵,是屠龙之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因此,必须要有实践。语文教材的实践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材编写实践,二是语文教材使用实践。

1.教材编写实践

教材编写实践安排在理论板块的第二个内容之后,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教材“编什么”和“怎么编”之后,安排一次模拟编写语文教材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由语文教材的使用者,换位成为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以此体会语文教材编写的甘苦和用心,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语文教材,使用语文教材。先就如何编写教材进行动员指导,给出任务,提出要求。具体实施情况是这样的: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七八个至十个人,成员内部分工合合,共同完成编写任务。小组可选择小学、初中、高中的任何一个学段,先行设计整套教材的编写框架与思路,拿出整套教材的编写目录,然后选定其中一个单元,撰写单元提示,选编课文,做好注释,设计课后练习和单元综合活动等。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时间一般三周左右,每个小组最后需要提交的成果是:全套教材设计思路和单元框架,教材单元样章(要有排版、设计、插图等),同时全班所有学生均需每人提交一份不少于1 000字的教材编写实践反思总结。在此基础上,安排一次全班成果汇报总结,小组做好PPT,推荐本组代表一名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教材样章,然后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的成绩与不足。最后,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最佳框架设计、最佳课文选文、最佳练习设计、最佳活动设计、最佳版式设计等。实践证明,学生的创意能力令人惊喜,事后,学生普遍喜欢这样的作业活动,认为收获极大,对语文教材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在学生的实践反思总结中,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感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教材微格试讲

教师岗前实习极为重要,因为上讲台是一件极严肃的事。然而,这门课程的课时有限,不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训练,因此除平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发言机会之外,这门课程的模拟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微格试讲。所谓微格试讲,便是模拟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还是以教材编写实践小组为单位,以各小组编写的教材样章作为进行试讲的“课本”,选择其中的一课备课一课时,轮流上台试讲15分钟,当一个人试讲的时候,小组其他人充当学生,模拟进行师生教学互动。微格试讲全部结束后,所有学生须提交书面教学设计。这样,任课教师或助教分别给试讲表现与教学设计打分,作为这门课程平时分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教学策略与建议

同样的课程内容,不同的设施者会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收获不同的心得体会,提出不同的教学建议。笔者进行两轮课程实施,总结下面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1.唤起学生遥远的记忆,激发他们对语文教材的亲近感和兴趣心

对于大学生来说,中小学语文教材可说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说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就接触和使用语文课本,一直到高中三年级,可以说十几年来与语文教材朝夕相伴,所以只要一提起语文课本,谁都能够说上几句,甚至有的能回忆起其中酸甜苦辣的语文故事。说它陌生,是因为他们始终是站在学生角度看教材,是一個被动者在看教材,一个未成年人在看教材。而且,上大学之后,他们与中学语文教材割断了联系。因而,现在让他们重新审视中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带着一种复杂的感情。过去十几年接触语文教材的方式与目的,与现在重新接触语文教材的方式与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过去是“学”教材,现在则是“教”教材。因此,在上这门课的过程中,要反复帮助学生唤醒对中小学时代语文课与语文教材的遥远记忆,为的是让学生能够与语文教材重新接上“头”。

虽然语文教材的功能是多样的,但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其根本功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理,要让高师学生毕业后喜欢当语文教师,首先要让他们对教材产生兴趣。实际情况是,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漫长的应试教育中,许多学生对语文教材的记忆并不美好,或者说,他们对语文教材没有兴趣甚至心生厌恶。因此,“语文教材研究”这门课程必须让学生对语文教材达成新的认识,形成好感。当这门课程结束,学生会说:语文教材原来这么有意思,语文教材有这么多门道!

2.淡化理论知识和研究色彩,强化实践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这门课程的名称虽带有“研究”二字,但由于授课对象毕竟是本科生,而不是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因此这里的“研究”只是大体了解的意思。再说,大学生毕竟还不是语文教师,他们甚至连“准”语文老师都算不上,没有一丁点儿教学经验,这就提醒我们,这门课程的内容和知识不能追求理论化,系统性,要淡化研究色彩,应该给他们提供基础性的知识,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教学时,教师的讲授应与学生实践结合起来,尤其应注重实践,避免空谈。这与中文专业其他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有根本区别。具体而言,从开学起,就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平时注重讨论、探究、交流,设计教材编写、微格试讲等多个实践环节,全面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3.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应分清学段重点与主次,不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本课程名曰“语文教材研究”,包含中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材,但基础教育阶段跨度12年,这门课程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面用力。从地方师范专科院校到地方师范本科院校到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开设的“语文教材研究”课程关注学段应有所侧重。像北京师范大学这类一级师范院校,将来毕业的学生多数进入中学,因此,这门课程主要以中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对地方师范院校而言,这门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应是小学语文教材为主,因为他们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小学。

4.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不以一张考卷决定期末总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多是期末一张考卷或一篇论文决定一门课程的最终考试成绩,“语文教材研究”课程实践性强,应重视实践能力的考查。具体说,期末成绩占总分的60%,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随堂开卷考试,主要考查有关理论问题的理解与掌握、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平时成绩占40%,主要考查学生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情况、教材编写实践和微格试讲等表现。

四、简要总结与反思

实践证明,“语文教材研究”这门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课程内容设计合理,取得的教学效果令人惊喜。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课的学生较多,学习兴趣较浓,普遍反映学习收获很大,为他们即将到来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二是走上教学岗后进入角色较快,教师专业发展适应期得以缩短。

然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留下了一点遗憾,那就是在学术性与实用性两者之间,这门课程容易偏向于实用性。也就是说,高师院校任何一门课程,哪怕是实践性再强,也应有相当的学术含量,但这门课程明确的指向性和实用目的,使得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中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即类乎岗前培训课程。实际上,学生的诉求是多方面的,有的人修这门课程可能只是纯粹为了即将到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而有的学生可能带有研究的目的,他们希望借这门课程进入语文教材研究领域,为下一步硕士、博士阶段更加深入的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的研究工作打好学术研究的基础。对后一个方面,这门课程的功能比较薄弱,因此,如何重视实用性同时保留一定的学术性,需要对课程设计予以进一步的完善。

最后需要说明两点:第一,这里的“语文教材研究”主要是指“汉语文教材研究”,也就是我们的母语教材研究。原因不言而明,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母语教材,学会使用母语教材。当然,在这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时时处处注意用比较的方法,在中外母语教材对比的语境中进行研究,从而对我们的母语课程与教材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第二,这里的“语文教材研究”主要指语文教科书的研究。本来,教材不等于教科书,语文教材不仅指语文教科书,也包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课外读本、教学挂图、音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资料,但是,本课程课时有限,只能聚焦于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当然,如果为了进一步追求课程的精品化,可将有关内容安排进入这门课程,比如:如何使用教师教学用书?如何配合教科书用好学生课外读本?如何恰当使用音视频资料?如此等等,都应适当纳入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 威廉·派纳.理解课程(上册)[M].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8.

[2] 迈克尔·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本文为2015年度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文科)“语文教材编制基本问题研究”(批准号:SKZZY2015069)課题成果之一,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

[责任编辑:陈立民]

推荐访问:探索 院校 课程 实施 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