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3-06-20 17: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30年的求索与奋斗,30年的历程与发展,30年的建设与成长,目前我们已构建了一支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教育思想、良好的业务素质、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专业化体育教师队伍。本研究回顾总结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历程和实践探索,研究反思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发展问题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切实落实中央7号文件、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师培训

一、30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简要回顾

(一)恢复与发展阶段(1978—1982年)

改革开放以来至1983年,根据“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了以教材教法过关为重点的教师培训工作。

举办“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学习班。1979年8月,教育部在大连市举办“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学习班,全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选派了体育教研员和部门骨干体育教师参加学习,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体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教材选编依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与指导思想等,促进了体育教学大纲在全国施行。辽宁省教育局借承办体育教学大纲学习班之机,同时举办全省体育教学大纲学习班,并召开了全省学校体育学术报告会。到1981年度,我国中小学专任体育教师20多万人,其中中学119992人,小学10多万人。

(二)落实与规范化阶段(1982—1992年)

此阶段,为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达到应有的合格学历标准,在教材教法过关培训的同时,举办各系统的、短期的文化进修班,实行《专业合格证书》制度,进行了以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为重点的培训。

召开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1985年11月12日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做了《为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而奋斗》的报告,指出要按质按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保证基础教育的水平稳步提高,根本大计在于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教委领导特别安排了50名体育系、科等方面的代表参加会议,着重研究有关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家教委1986年2月27日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校体育的任务和培养体育师资的要求、加速培养中小学体育新师资的系列解决措施。

召开教育学院系统体育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研讨会。国家教委体卫司委托重庆市教育局于1987年10月召开了“教育学院系统体育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研讨会”,认为教育学院体育系、科(室)担负着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任务。从长远看,是对学历已经合格的教师进行职后教育,解决知识更新和继续提高的问题;从近期看,主要解决部分教师“胜任教学”和“学历达标”的问题。根据培训任务和目标,各地教育学院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加强体育师资培训工作,对加速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三)深入与规模化阶段(1992—1999年)

这一时期,体育教师的数量已基本满足需要,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培训由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转向教师培训为主,进入了学历培训和教师培训交叉的时期。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转向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在职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基本教学技能,采取了提高培养新师资的质量、改进培训与进修学习、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开展体育教研员培训。1994年9月,由国家教委体卫艺司主办、中央教科所体卫中心承办的全国学校体育教研员骨干培训班暨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试验工作表彰会在福建省福州举行。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4个计划单列市的126名学校体育教研员参加了为期6天的培训。同时1995年4月在天津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省级体育教研员研讨会,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体育教研员参加了会议。

开展提高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竞赛。1996年北京市教委举办了初中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竞赛,全市40周岁以下的初中体育教师都参加了竞赛活动,每年均举办。

(四)优质与专业化阶段(1999—2008年)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主要体现在学历进修、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学研究、举办学术研究会、开展教学评估等,目的是取得教师资格、合格的学历或学位,提高教师素质,把观摩、学习、检查、交流、研讨结合起来。体育师资培养具有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民族地区倾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实现更大范围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共享和实效性强、专业化突出的显著特点,开展了系列体育师资的计划与培养行动。

实施学校体育《园丁工程》。教育部制订、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要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1999年、2000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实施了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国家级脱产培训,共培训全国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600人。通过培训,使学员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具有良好的师德,拓宽知识面,熟悉国内外体育的发展趋势,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成为能主动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合格的体育教师。之后,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二级培训。园丁工程计划的实施对转变体育教师观念、促进中小学体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施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针对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兼职过多、业务水平不高的状况,2008年7月,教育部拨出专项经费,启动西部地区农村中学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计划,以精专业、懂教学、通技能为培训目标,采取集中面授与学员互动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00名体育教师在北京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12天体育项目基础专业技能与基本教学技能培训。重点解决西部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全面提高西部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综合能力。

启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五年计划。2008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启动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2008年已经对西部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00名体育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将用5年时间对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集中专业培训。

实施“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计划”。教育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农远工程”,通过以卫星电视为主、计算机互联网为辅的现代远程教育方式,为中西部23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个县培训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教师设计的远程培训项目。培训内容以一线体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主线,由学科专家、教研员和优秀一线教师共同参与设计制作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专家引领与案例分析点评相结合,力图针对农村地区体育教师教学实际需要,提高驾驭新课程教学的能力,使更多的农村教师受益。

举办各类体育科学大会或学术研讨会。为交流学校体育研究成果,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体育教师学术骨干,召开多种层次的学校体育工作者学术研究会。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主办,相关省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体育学术盛会、学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等,展示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未来体育发展的宏伟目标。中国体育科学大会是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体育学术盛会,平均每四年举行一次,大会汇集了全国各地区的体育学者,通过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墙报交流和书面交流的方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我国体育科技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二、30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主要特点

(一)培训对象的全员化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成为每一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规定的年限内必须参加规定时数的继续教育。通过按国家、省、市(州)、县(县级市)四级分级培训与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等组织实施,确保让每一位体育教师有机会参与各种级别和层次的培训。

(二)培训层次的多样化

我国体育师资有非学历培训和学历培训,非学历培训包括新任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教师资格考试培训、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训、体育专项培训、新课程培训等;学历培训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三)培训渠道的多元化

我国体育师资培训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师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自考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建立了函授点、电大、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渠道,大力推进了体育教师的学历培训工作。同时扩大了高等体育院、系接受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任务,提高了体育教师学历层次,促进体育教师培养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

(四)培训形式的创新化

我国体育教师培训形式不断改革创新,探索了校本培训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研究性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交互式模式等模式;采用了集中理论学习、教学技能学练、追踪指导观摩、经验互动PK、专题交流研讨、实践总结反思、成果展示汇报等形式;运用了模块课程、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互动答疑等方式,实现了体育教师培训的专业化、科学化和有效化。

(五)培训制度的规范化

《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相关法规陆续出台,有关教师的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法律责任等作出全面的法律规定,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奠定了法律基础,增强了法制效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制定了政策法规与制度,通过建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门的进修培训机构,如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的体育系科,使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和制度化。

(六)培训影响的社会化

我国体育师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领导与指导下,培训部门与知名企业合作,承办各类社会委托培训。如北京教育学院2007—2008年,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宋庆龄教育基金会委托,承办了三期全国28省市百所希望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抓住百年奥运契机,北京教育学院承办了“育体、育心、育人”迎奥运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对北京市5013名体育教师进行了培训,创造了历史上奥运教育培训之最,开创了前28个举办过奥运城市教师培训的先河,为教育奥运留下丰富的资源。

三、30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是持续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动力

改革创新是学校体育的动力。30年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过程。针对体育教师实效性差的现状,分析其教学组织、方法、手段不丰富的原因,要定期加强体育教师的各层次、各阶段培训。首先,要确保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课程的专业,培训方式的专业,培训教师的专业化。其次,在培训观念上要以是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是否能调动教师积极性为基础,是否能引导教师自主反思为目标。还有,培训要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运用,掌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手段方法,引导体育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转变,指导体育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进学校体育不断改革、突破创新、跨越发展。

(二)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是长久建设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源泉

培养可持续、长久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合理、乐于从教、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师资队伍,是保证体育新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体育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动力。中小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要着眼于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立足于学校实际和学生基础,确立为每一名教师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师德、师能上夯实基础。通过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在激励机制上要注意外在推动与内在唤醒的结合,以内在唤醒为主;在实施途径上要注意理论学习与实践领悟的结合,以实践领悟为主;在操作过程上要注意集中培训与个别化指导的结合,以个别化指导为主;在进修方式上要注意专业引领与自我反思的结合,以自我反思为主,最终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是不断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第一要素,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体育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发展。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关注教师的“量”到关注教师的“质”,由关注教师群体专业化到关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由关注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到关注“内部”专业素质的提高的逐渐变化过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我们需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加强新课程的教与学研究,强化自身的课堂教学技能和基本运动技能,探索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途径方法,拓展和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和研制教学资源,积极转变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学校体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2007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中小学 改革开放 教师培训 探索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