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提高历史课堂设问有效性初探

时间:2023-06-20 17: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问题教学法是常见的教学方式,而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赋予其以培养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为主体的教学"主题"的使命。因此,"主题式教学"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当教师尝试着围绕主题展开教学设计时,要成为"智者"巧妙地设问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

【关键词】

课堂设问;主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古往今来,问题教学法历来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方式,也是教师提高教学针对性、有效性最基本的手段和最直接的方法。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设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巧妙的设问更有利于课堂上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思想。

然而,长期以来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设问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的问题或是如"枪林弹雨"倾泄而出,让学生疲于应付;或是"随兴而起"随意而问:有时问题大而空,让人不知从何下手;有时问题又过小,缺乏思考价值;有时问题过深,偏离教材的内容和目标,学生"够不着";有时问题又太浅,"是"、"对"就能一语带过。如此,非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甚至会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的随意性,使其思维处于停滞或低下的状态。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智者"巧妙设问,使学生学习兴趣陡起,思维闸门洞开?

二、主题式教学让教师成为设问的"智者"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性和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完善人格的职责,赋予了历史教学应体现以培养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为主体的教学"主题"的使命。因此,"主题式教学"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所谓"主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围绕"主题"进行知识结构的揭示、知识内涵的理解分析与观点的升华。教学"主题"是教师构思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就像是课堂教学的"思想灵魂",有了这个"领航员",一堂课的设计与组织也就有"框架"、定了"规矩"。

三、围绕教学"主题"巧妙设问--我的实践

自2010年9月,本人参与了市级课题"初中历史课堂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在2年多的实践与观察研究过程中,笔者亲身感受到了这一模式在教师课堂设问发挥的重要引领作用。

案例: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主题:"变,以求生存,求发展"

"戊戌变法"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甲午战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这场变法运动,以图挽救民族危亡(求生存)、求中国的自强(求发展)。因此形成了"变,以求生存,求自强"的主题,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围绕这一主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展示材料"《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康有为《公车上书》

设问:康有为在上书中向皇帝提出什么建议?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设问目的:引导学生认识维新人士变法的目的,引出本课主题:变,以求生存,求发展。

2."当一回清朝人",设问:试想如果你是光绪帝,你为何会想要变法?如果你是维新人士的话,你会针对当时国家存在的哪些问题提出改革方案?

设问目的:换位思考,引导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对光绪来讲,从个人角度出发,他想借助变法,求生存,求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他也希望通过变法,求中国的生存、发展之道;而对维新人士来讲,他们求生存、求发展之心更是从其变法主张中可见一斑。

3."去留肝胆两昆仑",设问:"变法失败后,康、梁二人逃往国外,而谭嗣同却改变了本可求生的机会,选择了牺牲,对这两种做法,你是怎么看的?

设问目的:变法失败后,康、梁的求生与谭嗣同的择死,这一生死观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是本课的一大难题。康、梁的出逃,是否可以理解为:为了日后的东山再起、再发展而求生?相较于谭嗣同坦然面对死亡,他求的是什么?牺牲自我,希望以自已的生命,来唤起民族的觉醒,唤起国人更加强烈的求生存、求发展意识。

4."时光倒流",设问:假如历史可以重演,你认为经受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康有为要发动再次变法的话,他该怎么做?

设问目的:通过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由此,学生们自然能理解:中国依然需要"变",而且是更坚定、更彻底的改变,才能求得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康梁被推出历史的舞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承上启下,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本课主题,笔者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问题设计,启迪思考,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维新派变法的过程,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他们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的反思

设问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因此,设问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要学生回答好,教师就要设问好。怎样才能设问得好呢?由此,笔者提出了"主题式设问"的思路。通过确立教学"主题"并据此重新规划教材结构,充分整合课程目标和教学资源,进行实效化的教学环节设计,让一个个设问紧紧围绕"主题"逐渐深入,使教学逻辑严密紧凑;学生依据"主题"实现思想交流,思考有了明确的突破方向和延伸空间,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展开高层次的思维过程,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两年多的实践,笔者切身感受到了这一教学方式只要应用得当,是行之有效,是对课堂教学有帮助的。如若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模式能继续深入的探索、实践下去,相信必将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较大的提升作用,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也会是一个有力的助推。

【参考资料】

1.戈志国《课堂提问艺术浅析》〖C〗《文学教育(下)》2011年12期

2.董艳《课堂设问艺术》〖C〗《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01期

3.朱兴妹《以主题式教学为引导凸显常态课精彩》〖C〗《上海教育》2008年05期

推荐访问:设问 初探 课堂 有效性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