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

时间:2023-06-19 20: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提要 中韩电影的市场消费、情感结构与人物形象出现了明显差异。中国电影强调传统的现代性消费,造成传统与现代的断裂;韩国电影从提炼文化优质的角度出发,通过血缘亲情的现代性维护,传统与现代性价值的转换自然流畅,是基于对传统双重维度的肯定。从这个角度说,韩国电影及其大众文化之所以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国家地区风靡一时,不在于文化的亲缘性,也不是现代性,而是给其他后发现代性国家提供了一种经由本民族文化传统特定选择之后特殊的现代性形态,如何在保持地方性、民族性的前提下充分接受现代性的可能。这种现代性的可能,恰恰是其他亚洲国家地区遭遇或即将遭遇的前景。质言之,韩国大众文化/“韩流”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区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东亚现代性”的审美形象。

关键词 中韩电影市场消费情感结构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8-0048-09

一、研究缘起

与传统一样,现代性是一个关于人类自我认知的价值体系。所谓传统的现代性转型,不外是指在当下语境中,两种不同的观念体系相互碰撞、冲突与协商,最后达成共识性但又折衷式的观念。带有全球普遍意义的现代性转型并不是弃绝特殊的传统文化,而是基于一个共同的人类认知进行的文化迭合,即,现代价值如何进入传统观念体系,适当改变传统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及其自我意识。对此,李翔海到位地概括说,近代以来中国对现代性的追求成为外部的时代课题,内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从素重德性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发展出作为理性之承载者的知性主体。①在万俊人看来:“文化首先是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理由和命运,除非人类世界不再存在民族和国家的界限。”②他说得很清楚,任何跨文化传统及其文化转型都是地方与民族的具体形态。

本文之所以选择比较研究中、韩电影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基于如下考虑:第一,中韩电影同属后发性市场,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均面临文化传统与现代价值转型这一共同的时代命题;第二,中国与韩国同处东亚儒家文化圈,具有较强的文化亲缘性,在思考传统与现代转换的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强的相似性;第三,新世纪中韩电影市场的本土化趋势逐渐明显,以各自不同的市场优势,共同经历了从先前极度衰落到目前分庭抗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益于考量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功能。从现实的角度说,中国电影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迅速流失,故事内容与好莱坞大片高度同质化,但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折扣现象越来越明显,自2006年以来海外市场严重萎缩。韩国电影等大众文化(“韩流”)不仅有效地整固了本土市场,而且在亚洲周边国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比较研究两者传统与现代的转换机制与文化逻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韩电影传统与现代消费的市场分析

1990年代以来,在美国文化全球扩张、全球产业升级与市场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以人才创意、形象消费、附加值高及无污染等产业优势,越来越受到中韩政府的关注与重视。在中国近年不断出台的政策制度中,它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构成及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韩国政府对电影等文化产业的扶持同样不遗余力,韩国政府从金泳三、金大中到卢武铉,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各方面全面地激励与支持全球化文化,具体论述可参见[韩]刘雄宰:《全球媒体景观下的政治经济学——以韩国电影工业为例》,《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第1期。如实行电影辅助金、配额制度、取消审查制代以分级制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等重要措施;由上而下推行的全球化战略无疑成为韩国电影兴起的基本前提。可以说,中、韩在世界范围内分别成为总体规模与观影人次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市场。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的急剧发展已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奇迹。2002年国内票房仅为92亿,2010年已达到100亿,2012年突破170亿,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13年更是超越200亿。以上数据参见以下媒体相关报道:《中国电影票房10年增长185倍》,新民网,2013年1月10日,http://shanghai.xinmin.cn/xmwh/2013/01/10/18084320.html;《文化部: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超200亿增长100%》,凤凰网,2014年2月24日, http://qd.ifeng.com/xinwenzaobanche/detail_2014_02/24/1890907_0.shtml。这一系列的成绩令世界侧目。韩国市场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数据显示,2000年开始韩国本土市场占有率达到35%,远超出法、德、日等发达国家,近年来观影人数的方面屡创历史纪录,只有5千万人口的韩国,2012年首次突破1亿人次;2013年更是奇迹般地突破2亿人次,韩国电影观影人次统计的相关报道可参见《统计称韩国电影2012年观影人数将达1亿人》(唐华),《国际在线》,2012年11月21日,http://gb.cri.cn/27824/2012/11/21/2805s3933195.htm;《韩国2013年观影人数超2亿,创韩电影史最高纪录》,《中国文化报》2014年1月6日。人均观影次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居于前列。

为了认识中韩电影市场消费状态,将五年来的数据整理成以下表格:

表1“古装”一栏的数据明显偏少,这意味着中韩电影的主体仍是现代题材,现代性无疑成为两个国家在当下语境中的主要面向。年度排名中,两者都有名次靠前的古装片。从数量上看,中国古装电影略多于韩国电影,但存在着用高位的现代文化诠释低位的传统文化的现象,透露出自我矮化的文化心理。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借助古装提供的历史空间,视觉“唯美化”的消费诉求造成文化的虚构、扭曲与变异,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样态缺乏真实的文化感;中国古装片为追求视觉的完美而牺牲基本的史实,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最典型的莫过于《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服装道具、起居住所以及行为礼仪等都与中国传统不相吻合。另一方面,古装片秉持艺术片思路描绘人性的“恶托邦”,出现文化阴谋论的现代消费特征。与之不同,韩国古装片具有明确的传播意识,强调在饮食起居、衣食住行等共通的日常生活状态中提炼传统与现代兼备的文化符号。如《观相》不乏夸张地强调了神奇的“观相”之术,《弓:最后的武器》则表达了韩国民族崇尚弓箭的独特情感,《王的男人》对韩国传统艺术假面剧(舞)的表现,《醉画仙》以张承业为核心对韩国绘画史的回溯,整体上说,被称为“韩流”的韩国大众文化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与营销意识,如热播剧《大长今》带动了旅游、料理、药膳等热潮,表现了以当代意识挖掘历史资源的传播意识。等等。即便是宫斗题材(《观相》、《双面君王》等),韩国电影也力求突出人物在权力漩涡中遭遇到的心理激变与情感落差,仍然是积极挖掘人性良善的一面。

推荐访问:视野 传统 消费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