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特效助力战争片的探究

时间:2023-06-19 19:3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物理特效技术成功助力了影片《红海行动》,使其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影片中物理特效的经典镜头,分别出现在影片第四十分钟与第五十二分钟处,第一小时四十二分处与第一小时五十分处。我将其中的物理特效分别从设计到制作的整个流程进行拆解,并以我曾参加过的项目中的物理特效作类比,加以套用分析,得出结论:在明确影片最终想要传达的意图下,控制住对物理特效设计与制作的度,就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物理特效助力战争片的可能性。

【关键词】物理特效 特效道具 特效化妆 战争片 红海行动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114-02

影视物理特效区别于影视CG特效,是可触摸真实存在的特效部分,物理特效又称之为实体特效;影视物理特效是通过一些特殊手法、特殊材料制作出真实的能触碰到的实体,以达到拍摄的需求。本次探究的内容主要是物理特效中的特效化妆以及特效道具。

一、影片中的特效道具

《红海行动》第一次出现对特效道具较为详细的拍摄镜头是在影片第四十分钟处。该桥段是讲述海军蛟龙小队在城区营救侨民,在交战区的十字路口出现了多具物理特效制作的士兵尸体,以及一具露脸假尸的特写。这个特写镜头是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即蛟龙小队副队长徐红的视角拍摄,镜头中出现的是一具双腿被炸断的黑人士兵僵死在一辆小轿车旁的画面,士兵紧闭双眼的面部正对着镜头,胡须与头发清晰可见,一旁散落着这名士兵的头盔,身遭的血迹呈拖线状。整个镜头长达三秒。从设计来说,这个道具以真人为样本,保留了完整的头部而去掉了双腿,这样的设计在视觉传达上让失去双腿的疼痛感加倍,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①细胞为人类提供了“共情”技能,当观众看到特殊道具的人类面容时,代入感是非常强烈的;在对于假尸身上血浆的布置也是成功的,设计者只让假尸断掉的双腿和手掌沾染了大量血浆,却保留了干净清晰的面容,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让观众接收到“这个尸体是真实的”信息。而材料的选择,全硅胶材质能够让假尸更具肉感,也更方便在道具上进行伤效制作等加工,通常国内的战争影片极少运用硅胶假尸,除了因为硅胶材料成本较高以外,还因为硅胶材料性质原因导致后续工作中上色环节非常困难,国内的物理特效师中极少数人能够做好硅胶仿真人上色;在我曾参与过的项目《战狼2》中,所使用的假尸就不是硅胶材质的,聚氨酯制作的假尸非常的僵硬,并不适合特写,因此对于材料的选择上《红海行动》是做得非常好的。

制作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色做到了真实还原外,毛发与胡须的种植也为这个特效道具加了不少分,当我定格镜头进行专业观察时,很难从道具的面容中分辨真伪。道具的气氛营造也非常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细致的气氛营造,这个镜头就是个失败的镜头,镜头中小轿车已经被轰烂,炸开的车窗玻璃碎片很真实地散落在了假尸身上,身边的血迹被制作成拖动状,可以通过痕迹判断出尸体在上一秒经历了冲击并滚动到这个地方,这两个细致的气氛布置让特效道具不再是道具,让它拥有了故事。该景的“指意”功能在这样适当的物理特效中成功获得了“表意”形式,短短三秒便将物理特效助力电影的传达展现得淋漓尽致了。这是该影片中静态特效道具助力影片的典型案例。

影片第五十二分钟处武装恐怖分子向中国海军发送了一段割喉视频,这个片段出现了第二次对特效道具的特写镜头。

镜头中恐怖分子站在人质的身后,用刀子慢慢喇开该人质的脖子,同时人质的身体还在痛苦地挣扎。一开始我并没有识别出人质是道具,从制作成本考虑,我本能地认为这个镜头是通过分段拍摄的特效化妆镜头,但当我在浏览马修史密斯假体制作公司的官方网页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个镜头的制作过程,这名人质竟然是特效道具,脑袋和脖子是分离的,两个断面都有肌肉和血管的造型。材料的选择上依旧是选用了硅胶,硅胶的韧性好,当内部装置高速运动时外部硅胶模型能够随之运动而不容易损坏。在上色部分,我们无法从影片本身看到道具的真实上色效果,因为该画面在镜头中是通过单色军用电视显示的,整个画面都是灰褐色,但我从官方网站搜集到的资料显示这个人质假体并没有做过多的上色处理,和前文提到的废车下的断腿尸体不同,这具尸体并不适合原色播放在荧幕上,从我自己的工作经验判断,创作者选择简化上色环节并不是偷工减料,应该是和后期数字视效团队商量好的结果,在确定影片最终呈现效果是单色之后,创作者对上色环节的处理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在气氛营造方面也是非常到位的,我从平时的工作经验中判断,镜头中恐怖分子割喉时的流血氛围营造必须遵循人类的生理原则,流血量的多少以及流血的方式,或喷溅或涌流,都涉及到隐藏在脖子中的血量的控制,影片中人质穿的浅色衣服也正好配合了深色的血液,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割喉情景;内置运动装置的遥控也恰到好处,先是快速摆动,然后慢慢减慢并停止,正好模拟出人质由于剧烈疼痛而挣扎最终慢慢失去生命的过程。这是动态特效道具助力影片的典型案例。

这两例典型镜头中的物理特效都遵循了“以结果为导向”的制作原则,在特效道具的创作时,我们不能将它看作一个单纯的独立作品,要将它与剧情结合,要明确地认识到特效道具是服务于影片的,判定特效道具制作的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特效道具本质的制作方面的好坏,而是取决于它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只有最终呈现在荧幕上的特效道具传达出了影片想要传达的信息,并且让观众认为这个特效道具是真实的,这才是一个成功的特效道具。这也是《红海行动》中的特效道具成功的原因。

二、影片中的特效化妆

第一个值得探究的特效化妆的特写镜头出现在影片第一小时四十二分处,这个镜头中的特效化妆是功能性的物理特效,从制作层面来说非常简单,但是在该桥段的“指意”效果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这个画面是讲通讯兵庄羽背身用右手扔出手雷,将手收回后发现自己右手的无名指被炸断,小指被炸残并半吊在手上,这个桥段就是要将庄羽的疼痛感傳达给观众。这个镜头运用到了借位拍摄,演员将右手手背正对摄像机,将自己的无名指与小指卷曲藏在手心里,创作者将制作好的假尾指与手套进行粘连,并通过撒血浆的方式营造好氛围诱导观众相信这个画面是真实的。这个制作在影片中是一个很小制作,造价成本非常低,国内几乎所有的物理特效师都能复刻这个场景,但我相信我从前一秒的镜头中发现的这个最为影片加分的细节,并不是所有物理特效师都能留意到并制作出来的。在庄羽举起手掌前,他惊恐地看向了地面,在地面上有一节还套着半截指套的无名指血淋淋地躺在地上,摄影师对这节断肢也进行了一个大特写,从画面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指根断面的骨头和经络,骨头和经络这个细节大大地增加了该桥段的真实性,这一个细节传达给观众的疼痛感顶得上庄羽惨叫十声的效果。

由此可见,想要做到物理特效助力影片,创作者还必须深刻地了解剧本,思考影片最终想要传达出的是什么效果,通过预判来选择最巧妙的制作方案。

影片中最震撼的特效化妆特写镜头出现在第一小时五十分处,这是一个功能型的物理特效,这个妆面不仅交代了人物情况,烘托了情节气氛,推动了情节发展还为演员更快进入拍摄状态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镜头中蛟龙战队机枪手张天德左脸中弹,背靠石柱痛苦地抽搐,其左脸已经被子弹打烂,皮肉外翻,两排牙齿暴露在空气中,脖子上有两道子弹撕裂的伤口,血肉模糊十分狰狞。这是全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妆面,连饰演该角色的演员王雨田在《红海行动》的特效化妆剪辑中也提到“平时接触不到这种感觉,当自己真的有了这个伤,看着镜子中自己血淋淋的样子,意识一下子就模糊了,不知道这是化妆,还是现实中的自己真的受伤了。”他还爆料拍摄前照一下镜子就能马上进入戏里角色的状态,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这个妆面從设计上来看,只改变了演员的嘴部,用露出的牙齿破除了嘴唇规整的形状,同时这两排牙齿紧紧咬合暗示了角色剧烈疼痛的生理状态,眼睛鼻子等五官形状保持完整,让观众能识别出这个角色就是石头,面部中枪后小范围的形变是合理的,而粘在演员脸上似掉而非掉的脸皮更增添了“这张脸被打烂了”的说服力,这个设计将“疼痛感”聚焦在一个小范围上,更能冲击观众的感知,更能成功地增添了视觉效果。材料的选择上,牙龈与牙齿部分选择了树脂,树脂的硬度可以还原牙齿骨质的状态, 而烂肉的部分选择的是硅胶材质,硅胶材质更接近皮肤质感能很好地模仿真实状态。制作方面就非常考究了,这也为什么这个妆面能达到这么好的效果的原因之一,在创作者设计好妆面的草图方案之后,为了最终妆面贴合演员的脸型,必须为演员的面部进行取模,然后在翻制的脸膜上进行泥塑塑形,再进行翻模制模,与预上色等工作,对于普通制作团队来说整个流程至少需要花费五至六个工作日的时间,演员王雨田曾介绍自己为了这个特效妆专程去了两次英国,在那里特效化妆团队帮他进行了面部塑模、戴牙套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我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拍摄前的上妆环节也是耗时特别长的,为演员带假牙,粘贴假皮,用接边膏将假皮与演员的皮肤做到完美过渡,直到上色以及营造伤效氛围,一整套流程至少需要三个小时的操作时间,这要求创作者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身体素质,这样一个完整的妆面才得以成功地展现在荧幕中。

这两个特效化妆案例得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遵循了客观现实的原则,在真实的伤疤上进行了艺术的美化,选择伤口合理的形态与合理的上妆位置,并在每一个制作环节上都做到精致而又不墨守成规,在不破坏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巧妙地选择执行方案。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特效道具还是特效化妆想要成功助力战争片,都必须在设计与制作中把握一个度,这个度的标准就是影片最终想要传达的意图。在设计时我们要尽可能地明白剧本所要表现的内容,不停询问自己是否达到剧本要求的最低限度,是否接近最佳表现形式,是否超过了剧本要求而改变了原本的意图;在制作中我们要跟随设计的方案,选择能够呈现最佳效果的材料与操作方式,在既不破坏自己的计划基础上尽量做到为后续工作提供便利,要时常与其它部门的创作者沟通,在表现效果与创作时间上达到最佳的平衡。相信掌握这几点,在未来的战争片中,物理特效助力影片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注释:

①镜像神经元:《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一书中提到,我们大脑皮层有一种特殊的神经元叫做镜像神经元,是“共情”机制的基础,镜像神经元让我们通过想象自己亲自体会的方式来“阅读”他人的行为,也就是将自己置换成他人来解读他人的行为。真正理解他人情感时运用的是我们的同理心,也就是共情,而这些情感也都是发自内心的。共情不仅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起“情感”联系,也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进步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盛勇, 方荣国.视觉特效在战争电影中的应用[J].现代电影技术,2017(7):31-38.

[2]赵宁宇.《红海行动》:国产战争片的里程碑[J].电影艺术,2018(2).

推荐访问:战争片 助力 探究 特效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