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要闻版》“聚焦两会”的四个靓点

时间:2023-06-12 11: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媒体报道,最怕报道出“百报一版、千台一面”,失去特色的同时,也必然随之失去受众,这恐怕也是近年来的新闻业界为什么一再强调“独家为王”的根源所在。毋庸置疑,关于两会报道的竞争,就是最典型、最集中、最显著的同质新闻竞争。对于各祭宝器、各显神通的新闻媒体而言,如何既避免自身“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因袭,又避免同类媒体、同城媒体“一望皆是娥眉色”的雷同,而后同中取异、同里出新、同中出彩,独辟蹊径地踏出一条“不寻常的路”,才是克敌制胜的根本之道。

论者认为,3月1日至今的《华西都市报·要闻版》“聚焦两会”之所以春意盎然,就在于其特色鲜明的四个靓点:紧契两会的地方动作报道、不偏不倚的委员提案报道、寄予厚望的读者期待报道、约聚前沿的名家点评报道。

靓点一:紧契两会的地方动作报道

作为一张立足成都、辐射西部的区域性大报,其两会报道如果仅仅瞄准在北京的政府报告、政策出台、会际花絮等等,既彰显不出服务地方建设与地方读者的特色,也会在报道的时间仗上输给京城媒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晚间报道”。因此,让地方举措与两会进行时紧密契合,无疑才是最能让地方媒体出新出彩的地方。

透过《华西都市报·要闻版》“聚焦两会”推出的系列地方报道,如《试点廉租房出售,经适房补贴货币化》中关于“成都将探索一系列创新住保措施,最大限度满足低收入家庭实物配租的需求”的报道,既与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住房问题挂钩,又与京城里代表委员们正热议的提案遥相呼应,成为当天的成都市民们最关心的新闻之一。再如关于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新闻发布会的新闻报道:《感谢!四川灾后农房重建已完成98%》,既向全国人民交出答卷,展示出四川人民灾后奋发图强、重建家园的崭新面貌;又向全国人民表达敬意:“感谢兄弟省市广大援建者夜以继日的工作”、“感谢新闻界朋友给予的大量报道”、“感谢全国各族人民的关心支持”;再向全国人民发出请柬:侯雄飞同志“热情地邀请大家到四川做客”……各种让人温暖的情愫:如汇报工作的坦率、如感恩国人的感激、如继续奋进的斗志等等,跃然纸上。

不仅如此,《四川将率先形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统筹发展让成都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成都6293名乡村教师告别“蜗居”》《成都的户籍改革很有借鉴意义》等系列新闻,既是地方发展报道,又是成绩汇报报道,还是区域民生报道,所有这些紧契两会的地域性报道,成为读者了解国家大政与自身关系的一扇窗户。

靓点二:不偏不倚的委员提案报道

与席卷网络的所谓“雷人提案”的论调一样,许多媒体迫不及待的“依样画葫芦”:代表委员似乎都很弱智、提案建议似乎都很雷人、观点见解似乎都很“小学生”……断章取义曲解其议案的同时,也把代表委员们架在了任由网友们口诛笔伐的火炉上。一味追逐惊爆读者眼球的效果,实际却是自毁长城的不明智之举:只要我们稍稍寻就根源仔细解读,就会发现某些媒体为造噱头,竟然刻意的曲解与误读。

故也要说,《华西都市报·要闻版》“聚焦两会”中不偏不倚的委员提案报道真是难能可贵。针对首发该报的张晓梅委员的“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切实保障女性权益”提案,虽然被冠名以“2010年全国两会最雷人的提案”,但张委员本身“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承认和体现女性,特别是那些全职太太在家庭中付出的劳动”的初衷却是无可厚非的;况且,作为“一个女人,然后又是一个女性工作者,天天就为女人工作”,这个提案其雷人究竟雷在何处?故此,有学者就以为,张晓梅是“被雷人了”,是“眼界偏狭者随心所欲地误读了”,事实上西方女权运动时就早有这样的呼声。对此,《华西都市报·要闻版》专门作出后续报道《张晓梅回应:没人愿意雷人》:“早些时候(我)更关注女性的美丽和魅力,现在除关注这方面,更加关注女性的幸福。这个提案就涉及到女人的幸福”。这个报道,通过对张委员职业身份的简要介绍,既给予其一个自我陈述、解释的机会,又积极回应偏狭不公的网络言论,其可圈可点之处自不待言。

不观其大略,不详查细节,仅仅挑出个别字眼就大作耸人听闻之谈,这是缺乏理智的网友所为,媒体人为何还要跟风而上,大肆炒作呢?不偏不倚的客观报道才是不至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

靓点三:寄予厚望的读者期待报道

代言民声,将老百姓最关心、最忧心的问题通过媒体平面、屏幕的展示,反映给议政问政的决策层,并促成相关负责同志的回复解答——这无疑是媒体人最光荣、最骄傲、最值得炫耀的事情。所以每逢两会,各家媒体都会就此做文章。虽然都在做,却方法不一,篇幅不等,收效各别。

两会在即之时,与同城一些媒体直接从新华社转发《十大民意期待回应——2010年两会热点前瞻》不同,《华西都市报·要闻版》“两会呼吁”不仅刊发了独家的《期待两会破题“新三大难”》:针对高昂的房价、沉重的医药费、不胜负担的学费,表达出“人们最希望两会给医改、教改、房价三大民生问题带来变化”的观点,同时又联合搜狐教育共同推出“问计于民——2010中国教育新期待”民意征集平台,据此而出的《民意征集平台首日万人建言献策》就显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外来人员子女入学、减负、择校这4类教育热点问题将如何讨论修改,正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对于去年GDP超过8%的增长速度,《华西都市报·要闻版》大胆的表露出《网友希望:工资也能涨8%》的企盼,作为一个农民工劳动力输出大省,这是对《农民工反映:工资10年没涨》的高声呼吁。两会进行时,《华西都市报·要闻版》又借网友之声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和谐”等让人欢欣鼓舞的新提法、新观点表达出由衷的拥戴、祈望与落到实处的渴求。

林林总总的这些,占据了《华西都市报·要闻版》“聚焦两会”约20%篇幅,真真切切为读者们代言、为网友们代言的同时,将对民生的关注融入到触手可及的字里行间。

靓点四:约聚前沿的名家点评报道

央视的两会直播间里,常常约集各路专家为观众做大政方针的深入解读。深入解读,就是为了清晰地了解,而邀约专家进行深入解读,为的则是增加解释权威性的同时,让读者有个更加透彻、坚定、持久的知悉。《华西都市报·要闻版》“聚焦两会”的靓点在哪里?就在其将两会议题与四川实际紧紧结合,让各方专家为本地读者抽丝剥茧、条分缕析。

在《华西都市报·要闻版》9日“小莉看两会”的专栏里,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地震灾后四川你好吗?》赫然在目: 中央4万亿元投资方案,其中1万亿元投入灾后重建,四川会怎么用这笔钱?会如何确保用好这笔钱?四川受灾后,各方涌入的援助资金是如何用在灾区和灾区群众的身上,港澳的援建项目目前进展如何?如何确保监督到位,使所有重建工程可经受得起地震考验?对受灾失业、因灾返贫、因灾致残群众的生活,就业安排如何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将灾后重建工作由三年缩短到两年,四川要如何在追求速度之下保障品质?等等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四川乃至全国各地读者最最关心的话题,将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逐一剖析解读,释去百姓心中之疑惑的同时,无疑也是政务阳光的积极表现。又如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关于民工荒问题阐释的报道:《民工荒是好事,荒出农民工信心》,其中直接转述刘总言论“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不能总保持在800元、1000元的水平吧,社会发展了,农民工的福利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吧”、“民工荒或者是用工要求的提升说明了一种现象,要求企业必须在现代化、自动化、留人、用好人、福利待遇、住房、交通等各方面更加关心农民,更加为他们创造条件”等等,酣畅淋漓而又一针见血见解,真真切切的把一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民兄弟渴望表达的心声勇敢地表达了出来,于是也有网友热情称道刘永好是“最能代表农民工的两会代表”。

类似的还有《新教改成都仍将继续先行先试》《取消西部买房首付比例限制》《后重建时期灾区更需要造血》等,通过各行业专家解读,将两会议题切合地方的实际铺陈在本地读者眼前,让我们对国事、家事、身边事之关系了然于胸。

地区性纸质媒体要做好两会报道,就既不能在时间上成为京城媒体的晚间报道,又不能在内容上成为同城媒体的同质报道,出路只有一条:用独到的视野、敏锐的嗅觉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构建一架新闻桥,用这架桥连结两会热点、连接地方举措、连接百姓民生,使其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

推荐访问:华西 都市报 两会 聚焦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