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认同与闽台文学亲缘

时间:2023-06-10 16: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闽台文学关系研究是福建人文社科研究的特色之一。在知识资源方面,闽台文学关系研究以史学为基础,综合运用了多学科专业的知识。在叙述方式方面,闽台文学关系研究主要采用整合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论述架构,以及史论结合的叙述方式。在论述思维方面,闽台文学关系研究中的比较思维尤为明显,主要涵盖了闽台文学之间同异性的考察、闽台文学与祖国大陆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闽台两地文学在亲缘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等比较主题。作为新世纪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文学关系研究也应当承担起它当代使命。

关键词:闽台文化、文学关系、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1-0049-06

区域文化及其认同是近十余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界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它反映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文化的要求,对当代社会的政治意识、文化观念、价值认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闽台文化关系是台湾和祖国大陆文化亲缘最为直接和明显的表征,闽台间日益繁盛的文化交流,已是密切两岸关系不可或缺的途径。近二十年来,闽台区域文化研究倍受福建学术界的重视,并成为福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色之一,其史学研究方向尤为醒目。福建学界直接介入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主题的大型丛书,至少有“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闽台缘研究丛书”、“闽台区域研究论丛”、“榕台关系丛书”、“厦门与台湾丛书”、“漳州与台湾关系丛书”等多种。作为闽台文化亲缘重要组成部分的闽台文学关系,深度参与了闽台区域文化亲缘的历史生成,对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传播与再生产也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朱双一的《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何绵山的《闽台文学论》、夏敏的《闽台民间文学》等著作,是新世纪以来大陆学界直接探讨闽台文学亲缘关系的研究成果。当然,闽台文学关系研究还以其他方式呈现出来,如在经典个案论述中反映出闽台文学关系的黄乃江的《东南坛坫第一家——菽庄吟社研究》,在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的整体视域中叙述闽台文学关系的朱双一与张羽合著的《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古远清的《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等等。这些成果所体现出的闽台文学关系研究的理论、思路与方法,值得后继研究的尊重、借鉴与思考。需要说明的是,大陆对于闽台文学关系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福建学界,而本文论题“新世纪以来大陆闽台文学关系研究”中的“大陆”,既是对所涉及的福建学界之外的大陆闽台文学关系研究表示同样的尊重,同时也表明本文的论述对象并不包括“台湾学界对闽台文学关系的研究”这一重要内容。

一、闽台文学关系研究的多学科

知识基础与史学底色

“闽台文学关系”这一研究主题由“闽台”、“文学”、“关系”三要素组成,“闽台”强调研究的区域限制,“文学”表明研究对象的知识内容,而“关系”则意在说明研究内容的侧重所在。“闽台”的区域视角,和“关系”所包含的历史思维、文化思维与比较思维使得“闽台文学关系”的研究必将调动众多的专业知识资源,溢出单一的文学学科的知识范围。朱双一在《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的《后记》中说,这本专著参考了台湾学者施懿琳、许俊雅、江宝钗、陈昭瑛、黄美娥以及大陆学者陈庆元、汪毅夫等人的著作,这显然已经跨出了文学研究的边界。在文、史基础理论之外,大陆的闽台文学关系研究至少还借鉴了哲学、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学科和专业的知识养分,从而建构起综合性、开放性、思辨性的理论论述架构,奠定了大陆闽台文学关系研究的知识基座。闽台文学关系研究的深入,除了朱双一等学者直接探讨闽台文学亲缘关系的研究成果和台湾学界的相关成果之外,至少还有这些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值得注重:刘登翰的《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文化亲缘与两岸关系:以闽台为中心的考察》(九州出版社2003年);汪毅夫的《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陈庆元的《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陈支平的《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陈名实的《闽台儒学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古远清的《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黄乃江的《东南坛坫第一家:菽庄吟社研究》(武汉出版社2011年)等。区域文化史构成了这批著作最醒目的底色,也成为闽台文学关系所置身的理论语境。

“区域文化与文学是一种关于文学研究的观念。这种观念是文学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的一种拓展。应该说,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研究空间。这样一种观念的形成,始于上世纪90年代。”①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为例,区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重点在于阐释区域文化对文本美学风格的影响与塑造,用这套丛书主编严家炎的话说,就是“探讨区域文化怎样渗透进了文学,为这种文学打上了多么独特的印记。”②然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区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同中有异的是,区域文化视野下的闽台文学关系研究,尤为注重这种区域文学关系的生成历史考证。换句话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区域文化关系研究中时常被默认为不言自明的自然前提的区域文化本身,其历史生成在区域文化与闽台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却必须首先被详细展示。闽台区域文化既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也面临着近代以来现代化和殖民化的猛烈冲击,长期处于文化认同的巨大张力之中。两地文学关系的生成与再生产,也自然必须回到这一独特的历史语境中加以探究。因此,建立在诸多学科知识合力基础上的闽台文学关系研究,首先必须倚重史料的考证与清理。刘登翰坦言,自己进入闽台文化关系研究的过程是由台湾文学研究而及台湾文化,又由台湾文化追索到闽台文化关系。在此学术追寻的过程中,他意识到“文化问题,尤其是闽台文化的渊源关系问题,大量地涉及移民历史和移民文化的播迁,其实质是个历史问题。而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不同,任何结论都不是推理而来的,只能建立在大量翔实的史料基础上”。③从研究主题来看,闽台区域史、闽台文化史、福建文学史、台湾文学史、闽台民俗史、闽台方言、闽台宗教等区域文化视野中闽台文学关系研究的知识基础,都能体现出这项研究的史学底色。

推荐访问:亲缘 认同 区域 文化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