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学管理目标及其科学设置

时间:2023-06-10 08:0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教学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学管理是从宏观层面上研究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狭义上的教学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部门遵循教学管理规律和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统筹教育系统内部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空间、信息等因素,确保教学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地运转实施,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的预定目标。文章所讨论的教学管理是指狭义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目标是指整个管理系统在规定的时期内需达到的预期目的和取得的预期成果,它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教学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设置高校教学管理目标将有效促进高校教学和育人任务的达成。

一、高校教学管理目标的功能

1.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各所高校都在研究并制定自身的发展规划。高校要想在众多大学之中立足,需要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想达到这一要求,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必不可少,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1]。合理的教学管理目标有利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改进学校软环境,增强办学效益,提高办学质量,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指明教学活动的方向

在学校教学运行系统中,教学管理目标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性作用,是实现学校顶层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如何实现学校整体系统的优化运转,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科学设定教学管理目标是首要问题。教学管理目标的设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调动、教学质量标准的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以及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3.保障教学改革的成果

高校改革是学校发展和前行的动力。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心和中心,而教学管理目标则是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有力保障。教学管理目标往往关系着学校的育人质量和改革进程。比如,我们经常抨击高校课堂教学“满堂灌”现象,这是弊病亦是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但如果改革没有目标,没有管理部门的支持和介入,教学一线的改革就没有定位和底气。所以,现实情况下,教学管理目标的设置对于教学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理设定教学管理目标,使得学校改革得到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能够最大限度消除阻力,保障改革的顺畅推行。

二、传统教学管理目标设置中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的目标设置及实施过程存在许多问题,如要求僵化、断裂分割、主体错位、成本过高、运行不畅等,都会对高校教学管理产生障碍,对高校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科学性

高校的教学管理任务需要多个职能部门配合才能完成。在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下,绝大部分教学管理工作被分割成各种简单的、专门化的任务,这不仅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环节,而且造成各部门内部信息传递迟缓,执行不力,因而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整体运作效率[2]。同时,以部门运行绩效以及上级领导评议为主的考核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工作人员的部门本位主义思想,而忽略了对工作整体性的关注,忽略了如何实现最终的教学及管理目标。在教学管理中如何统筹兼顾,通过部分与整体的有机协调实现目标的科学设置是高校教学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目标错位

传统高校教学管理中,各部门为了本部门的业绩,过度相信和追求量化数据指标;管理部门在设置教学管理目标时,也习惯于运用量化数据来考察目标实现的程度。然而数据逐年变化,却没有看到教学管理的明显成效,这不能不让人反思高校管理的目标定位和教学管理的真正目的。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学管理目标的根本任务是保障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设置教学管理目标时,各项工作是否围绕着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应该是检验教学管理目标设置科学与否的标准。

3.目标僵化

很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狭隘地认为教学管理目标一旦设置就应当一成不变,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目标实现的稳定性,才容易进行量化考核。这样的想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却未能抓住目标设置的本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管理的实践很快就会对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挑战,稳定的教学管理目标反而成为僵化的量化考核标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阻力。

4.行政倾向过重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比较明显的行政化特征,实行自上而下的单向被动式管理,强调权威性、强制性和垂直性;重视指挥、检查、控制等管理职能,忽视服务、指导、咨询等职能[3]。在设置教学管理目标时,学校管理部门把职能权限看得过重,学校和院系之间、管理者和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强调权威与服从,缺乏平等交流和协商的氛围和机制。

三、科学设置教学管理目标的依据

高校教学管理目标的设置离不开科学的设计,科学设计需要有充分的依据。这种依据不能是一时的主观臆断,不能是表象的简单推测,也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更不能为个人利益而随意设置。

1.克服传统教学管理目标的功利性

设置教学管理目标要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和支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学校现有的物质资源,依据教师队伍的状况,依据学生的学情特征等。社会、国家总是基于自身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要求,这种要求就是设置教学管理目标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当市场机制的影响渗透到大学校园后,很多大学往往开设一些切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或科目,选择传授实用性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这种反映社会现实,并与时代需求保持一致的做法,我们称之为高等教育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学管理很容易获得“显而易见”“立竿见影”的成果,也会在短期内提高大学生对所接受教育的“满意度”。但功利性往往强化教育的工具性,受教育者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产品”,教育成了规模生产的“机床”。这种状况显然与高等教育的初衷和本质背道而驰。

2.加强科学教学管理目标的人文性

教育是一项育人的事业,人才培养是教育教学最核心的内容。科学的教学管理目标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体现管理的人文性。因此,高校在设置教学管理目标时,首先要明确“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这个基本问题,才能设置科学的教学管理目标,进而实现目标,促进学校发展。

文艺复兴前,培养宗教人士和神学家是人才培养的唯一目标。其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鲜明个性、通晓各种世俗知识的人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从19世纪起,由于社会变化以及科技、经济的发展,西方大学课程出现了崇尚科学实用的趋向,这一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20世纪中期以来,高等教育受全球化、国际化、大众化、市场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知识而带来负面影响的反思,教育目标开始向人文方向回归,人才培养也在向基础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至此,我们看到大学的培养目标经历了抵制神权、过度崇拜科学到人文回归的三个阶段。[4]

虽然我们不能否定教育的功利性作用,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的培养才是大学教育教学目标的根本起点和归宿。虽然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政党甚至不同家庭里有不同的具体表述,其最终的价值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每个人都是“目的”[5]。人的发展、人的美好心灵的塑造、人的精神和品格升华才是目的。大学教育目标不应该变成纯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目的,而是“人”的内在目的,即教育是为了“人”本身,换句话说,教育教学目标必须具有人文性。

四、科学设置教学管理目标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育教学是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教育教学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多样的子系统构成的庞大复杂的系统,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共分为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设备管理、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五个方面,包括41个要点。其中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要点都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一个要点的变化发展都会作用到其它要点上,从而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教学管理的成效不仅仅是看单个的要点做得好还是不好,而是各个方面相互协作体现出来的综合作用的结果[6]。这种效果最终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上。因此,我们要明确,学校的教学管理不是哪一位领导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职能部门的事情,更不是个别教学单位和教职员工的事情,而是一个整体、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个层次、各类人员的协作、配合才能完成。也正因为如此,系统性原则才成为科学合理设置教学管理目标的首要原则。

2.导向性原则

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目标的设定往往是该校办学理念和育人思想的直接体现。它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与教学活动的预期,教学管理的思想、内容、制度、运行等都由目标引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目标对教师和学生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充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相反,教学管理目标如果含混不清,就会导致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偏移目标甚至与目标背道而驰,影响学校的效益、声誉等,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的错位。

3.动态性原则

高校教学管理目标应该具有稳定性,即高校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等,来制定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7]。制定的目标不能朝令夕改,要保持其内在的连贯性,这样才能保持系统运转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同时,由于教学管理目标受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约,而人才培养目标会随着社会、个人等诸多要素变化而变化,教学过程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这些都决定了高校教学管理目标也应当具有动态性。动态性和稳定性二者并不矛盾,稳定是动态中的稳定,动态是稳定中的调整。

高校教学目标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节性。在目标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目标的实施情况,提供一定的回旋的余地,使得目标本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既有适应变化的预备方案,又有临时应急的有效措施。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应定时检查和分析各级目标的实际执行情况。当发现目标不尽合理、目标计划本身有偏差时,必须修正目标计划。尤其是当客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目标本身有重大失误,使预定目标和计划不能继续执行时,必须重新调整目标,全面改变计划。在目标考核中,应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各个相关单位的情况。比如,对高校的各个二级单位来说,各单位发展历史和发展起点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目标设计,包括不同的考核指标或者增设特别的鼓励奖项,以调动不同条件二级单位的发展积极性。

4.民主性原则

教学管理中权力倾向过重、缺乏民主管理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民主一词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解释。但不管从哪个视角看,教学管理中的民主意识、民主态度、民主能力都不可或缺。民主意识是指平等、公共、参与的意识。民主态度意味着开放、宽容、质疑、尊重差异等个性品质。民主能力是指表达、沟通、协商、辩护的能力。这些具体的内容构成了和谐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契机。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传统意义的领导与下属界限越来越淡化,逐渐成为实现同一目标的伙伴关系,上令下行的方式逐渐被共同参与、相互协商、上下协调所代替,沟通与协商成为必要,民主化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8]。树立民主化的管理理念,使用民主化的管理手段,有助于学校的安定团结,有助于调动教学人员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另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目标要靠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实施,也要靠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来实现。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部分教学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失误,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彭宾.高校教学管理界面及沟通平台的建立[J].教育评论,2010(6).

[2]张海庆.高校教学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与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别敦荣.以现代理念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

[4]熊芬.论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对立统一关系中的度[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肖绍明,扈中平.教育何以复归人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6]王瑾.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都丽娟.高校目标管理中的共性与个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王江辉.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的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编辑:覃云云

推荐访问:教学管理 目标 设置 高校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