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主决策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时间:2023-06-09 17:5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实行民主决策,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决策科学、有效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民主决策;思想观念;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4-0027-0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民主决策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实行民主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强化民主决策的思想观念,建立民主基础上的科学决策机制,培育民主决策的政治传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实行民主决策的客观必然性

民主决策就是在决策中依靠领导集体集思广益,让专家智囊参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完成。民主决策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决策正确、有效的根本保证。现代社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素众多、变化多端、影响巨大,整个社会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这种社会条件下一个决策的失误必然导致连锁反应。现代领导决策中,必须从全局到局部,从当前到未来,从经济价值到社会效益,进行周密及时的认识、判断、论证和设计,而这些都不是凭任何个人的才智和能力所能胜任的。因此,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决策的民主性。扩大决策参与者的范围,建立现代化的决策系统和决策程序,以民主化决策取代与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传统经验型决策,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民主决策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具体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和体现,又是今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在民主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决策机制,使广大民众有序参与决策谋划,切实保障人民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有利于在党内充分调动普通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全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激发起广大公民的政治积极性。另一方面,决策是领导活动的起点,民主决策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将使传统的决策思想和决策模式受到冲击,进而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更好地掌握现代化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在民众更加充分的监督约束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因此说,民主决策制度不仅保证了决策的质量和效益,保证了具体领导活动的成功,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有利于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从而培育民主、文明的社会政治文化,不断增强党和国家肌体的活力与动力。

二、培育民主决策的思想观念

民主思想、民主文化、民主传统,是民主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础。推进民主决策首要的环节是夯实民主决策的思想根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制约了国民民主思想和民主能力的发展,瘠薄的民主土壤决定了现代中国民主制度发育成长中必然的长期性、曲折性和渐进性。社会主义中国尽管经历了几十年的民主实践,但由于先天的营养不良以及后天培育中的诸多失误,政治生活中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匮乏和政治参与能力薄弱是不争的事实,而社会管理阶层漠视民意、民智的思想和自觉不自觉阻塞民众政治参与途径的行为,也大量存在。就决策而言,现实领导活动中领导随意决策、盲目决策、腐败性决策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其深层次的错误思想根源就在于“主民”、“蓄民”的旧文化观念,在于封建家长制的政治传统。而在一般社会公众当中,“肉食者谋之”的千年思想沉疴仍根深蒂固,这种“顺从型”的大众文化心理成为民主决策能否真正实现的最大思想障碍。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也应当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主体。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地位和能力,在决策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决策正确、领导活动成功的前提,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的实质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所以树立民主决策的思想观念,不仅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决策活动的最终目的,而且把“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作为决策的途径和手段,这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党的“执政为民”思想在决策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因此,要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适应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特点,努力培育民主决策的思想观念,夯实民主决策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要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激发民众参与决策的热情,普及民主决策的知识,在全社会营造民主决策的氛围。特别是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培育起尊重民意、尊重民智、尊重民权的政治思想和政治道德,养成民主科学的决策传统,做民主决策文化的积极倡导者、辛勤培育者和模范实践者。

三、加强民主决策的制度建设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建立系统规范的民主决策制度,是民主决策思想转化为民主决策行为的根本保障。从党内到党外,从中央国家机构到基层地方政权,要逐步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以确保民主决策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上运行。

要完善党内民主决策制度,以执政党的民主作风带动全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者,各级党组织的决策作风,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具有极大的导向性、示范性。党内决策中,要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不断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以严格规范的决策程序保证决策充分听取广大普通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保证领导班子内部成员间民主平等地讨论问题,保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决策中真正贯彻落实。使党内决策成为一切国家机构及社会组织民主决策的样板。

要完善一系列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听取民众声音的渠道,丰富民众参与决策的形式,增大维护群众权益的保障。第一,严格执行调查研究制度,主要决策者在决策初期要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为决策的制定积累第一手资料,把社情民意作为决策的基点。第二,建立决策信息公开制度以及重大事项的社会听证制度,公开决策内容,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公民对于重大决策的知情权、知政权,防止决策中的“暗箱操作”。第三,在完成方案拟定实施决策之前,切实落实好社会公示制度,既保证决策的时效性,又要自觉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根据从基层、从社区、从媒体反馈回来的民众信息,进一步完善决策方案,确保决策的社会权威,从而有利于决策的执行。第四,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中民主观念、民主能力和民主传统的差异,积极探索民主决策的具体实践形式,以制度创新为民主决策不断注入新活力。

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和专家论证制度,充分利用好“外脑”这一重要决策资源。现代决策,特别是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决策中,“智囊团”的作用不可替代,必须放手让专家、学者、专门机构独立研究,组织协调好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专家座谈论证工作,把专家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这是尊重科学,广泛集中民智,实现决策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要健全决策责任制度。对盲目决策或违反决策程序,给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严肃追究决策者的领导责任甚至法律责任。以严明的决策纪律和完善的决策法规,捍卫民主决策制度。

注 释

[1] 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莱芜市委党校)

推荐访问: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决策 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