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一座隐藏在都市林海中的神秘帝陵

时间:2023-06-04 13:0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唐代诗人李白的《杜陵绝句》,让后人对杜陵产生了无穷的遐想。

据史料记载,自汉代以来,杜陵一直是长安城里的游览胜地,文人雅士每每在此登高抒怀、吟诗作赋,皇亲国戚与平民百姓亦时常到此踏青郊游,寻根问祖。

千年之后的杜陵,隐藏于都市林海之中。日前,本刊记者近距离探访了这座神秘的帝陵。

杜陵在什么地方?杜陵是谁的陵墓?今日长安城里人对杜陵已经相当陌生了。日前,本刊记者专程寻访杜陵,并走访了多名文史专家与学者,了解到杜陵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叫杜陵

杜陵位于西安的东南方向,距城区约二十五华里。沿雁翔路一直向南,穿过南三环,过了三兆村,顶头杜陵原最高处的封土就是杜陵。杜陵是西汉宣帝的陵墓。今天的杜陵掩映在一片茂密的林子中,当地人指了指路南的一大片林子说:“这就是。”

这片林子有上千亩,是曲江万亩生态林规划中的一部分。林子入口处竖着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大汉上林苑(杜陵)文化生态景区。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参观杜陵就得从这个入口进。上到原顶,林子深处豁然开朗,一座高大的覆斗状封土映入眼帘,那里有一块陕西省人民政府1988年立的石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陵。另有一块清代石碑,上刻“汉宣帝杜陵”五个大字清晰可见。据《曲江乡志》一书作者车宝仁介绍,杜陵正南面冢基下,原有碑石13座。其中有明嘉靖年间所立的石碑,距今有400多年历史,可惜在1978年被当地村办工厂作为石料收购,有7座石碑被砸碎卖给了工厂。

在这里,记者还采访到了西安市西汉帝陵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王京平。他介绍说,汉宣帝陵之所以叫杜陵,是因为古代帝陵多以地名命名,如茂陵、霸陵、乾陵等。杜陵因过去属杜伯国,春秋时期,秦武公灭杜伯国始设杜县。这个原过去叫鸿固原,亦称“杜东原”,地处杜县故城东9公里。汉元康元年(前65年)宣帝初陵陵址确定在杜东原后,即称杜陵,鸿固原被习惯称之为杜陵原,杜县随之亦更名为杜陵。

王京平在杜陵工作已有十几年,他说在陕西境内众多的帝陵中,杜陵是比较“低调”的一座,没有多少人知道。建国初期,杜陵并无专人管理,后来由地方乡政府管护。上世纪80年代末,西安市文物局才成立了杜陵管理所,现在更名为西汉帝陵保护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实际上负责杜陵、霸陵两个陵区的工作,包括陵区的皇后墓和众多的陪葬墓。王京平说,他们每周都要到这两个陵区例行巡查。

杜陵是距离西安市区最近的一座帝陵,也是西安市文物局管辖的两座帝陵之一(另一座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霸陵,位于灞桥区)。王京平告诉记者,杜陵地处原顶,常年干旱少雨,周边的农民基本是靠天吃饭,一年只种一季庄稼。他记得,十多年前初到杜陵时,四周光秃秃的,没有什么植被,每年春秋两季,只要一刮风,尘土飞扬,环境很差。今天看到的这些树木,是一家民营企业前些年在杜陵周围种植的,成片的林子改变了这里的小气候,对杜陵也是一种生态保护。

杜陵里的秘密

王京平认为,汉宣帝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史载,汉宣帝刘询,原名病已,字次卿,为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其父为刘进。据说宣帝幼时遭难多病,故小名“病已”。后改名“询”,有询问自己身世的意思。

原来,在宣帝刚出生几个月时,他的祖父因遭“巫蛊之祸”而被逼自尽,其祖母和父母亦受到株连,均被处死。尚在襁褓中的刘询被收监入狱。当时的廷尉监丙吉暗中派狱中的女犯人以乳汁喂养刘询,后来丙吉又将刘询先后送到其外婆家和掖庭令张贺处抚养。张贺怜爱刘询,出钱供其读书,并由宗正官把刘询的名字记上宗室谱。汉昭帝死后,霍光等先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荒淫无度,很快被废。公元前73年,霍光等大臣将刘询从民间迎入宫中,拥立为帝,即宣帝。

汉宣帝继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奖罚分明,对内重视吏治,整肃朝政,轻徭薄赋,与民休养;对外联络西域三十六国,使匈奴称臣归服,边患平息。特别是为了稳定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对促进西域生产发展、保证丝绸之路来往畅通,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西汉国势因此呈现兴旺景象,史学家称汉宣帝为“中兴之主”。

西汉11座帝陵有9座位于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只有杜陵与霸陵在渭河南岸,这是为什么呢?王京平解释说:西汉时期帝陵方位的确定有一套昭穆制度,按昭穆制度排列,宣帝可能无法在咸阳原的汉陵区“安身”,而只能在渭河以南营造自己的“初陵”。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宣帝少年时曾流落民间,“尤乐杜、鄠之间,率常在下杜”,比较喜欢这里的环境。同时,宣帝的曾祖母孝武卫皇后(卫子夫)、祖母史良娣、父母史皇孙和王夫人,皆葬在长安东南,宣帝筑陵于杜東之原,也有亲近祖母、父母陵园之意。

王京平还介绍说,西汉时期,修建帝陵是极其隆重的事件。汉代的丧葬习惯是“事死如生”,认为生前享用的衣食住行,去世后也要享用。老百姓是这样,皇帝更是如此,每年要拿出全国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建造帝陵。修建帝陵一般从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开始,每年还要在陵墓里存放贡品,皇帝在位期间年年如此,贡品都是各地选送的最好的东西。比如汉武帝在位40多年,茂陵就建了40多年,最后陵墓里的贡品都放不下了,在茂陵旁边又修了个陪葬坑,直到陪葬坑也放不下了。

“汉朝25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是个什么概念,你想一想,杜陵会有多少好东西?”王京平说,“从考古角度讲,每座帝陵都是那个朝代的精品,包括陵园的建筑风格,选用的建筑材料以及陵墓里的陪葬品,等等,毫无疑问都是当时最好的。”杜陵的陪葬品到底有多少,至今是个谜。

每一座帝陵都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笔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杜陵更是我们研究西汉中后期历史的“活化石”。王京平说,汉代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上承周秦,下启隋唐,历时400余年,其中尤以西汉最为强盛。汉宣帝则开创了继文景之治、武帝盛世之后西汉帝国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宣帝执政期间,汉代的各种制度已经成型,他的陵墓可以说是西汉“中兴”历史的缩影。就西汉帝陵的陵寝制度而言,杜陵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根据建国以来的数次考古勘探显示,杜陵封土高大,陵园恢宏,布局清晰,形制完整,现存封土呈覆斗状,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边长分别为175米和50米,高29米。陵园也是正方形,边长约430米,墓室居陵园中央。据王京平介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杜陵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杜陵被列入国家100处重要大遗址。2013年5月6日,陕西省政府审议通过了《杜陵文物保护规划》。目前,在约23平方公里的规划保护区中,有宣帝陵园、王皇后陵园、杜陵陵庙、杜陵邑等遗址7处,陪葬坑5处、陪葬墓107座。现有资料表明,杜陵是西汉诸帝陵中陪葬数量最多的帝陵之一。

据《汉书》记载,王莽时期,赤眉起义军曾攻入长安,“烧长安宫室市里”,“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这说明汉宣帝在民间的口碑很好,他的陵墓也因此能历经2000余年仍基本保存完好。不过,记者从曲江街道村史征集办公室编写的《曲江村志》一书中了解到,杜陵在历史上至少有两次被盗:一次为东汉末年三国时董卓、吕布发掘杜陵及汉诸陵;另一次为西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秦人盗掘杜、霸二陵。

杜陵邑的考证

据史料记载,为守护帝王陵园,西汉修建帝陵时还要在帝陵附近兴建一处陵邑。“陵邑就是一座城池,它的规格比一般县城要高。而兴建陵邑,又是一项大规模的移民工程。那些朝廷重臣、名门望族会追随皇帝,入住陵邑。同时,为了巩固中央统治,消除不安定因素,也会将一些关外和边远地区的列侯巨富迁入陵邑。“那时,能进入陵邑住到皇帝跟前,为皇帝守陵,被视为是一种荣耀,必须够一定的级别才有资格入住陵邑。”王京平说。

根据《汉书》记载,茂陵邑当时有6万多户,近30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在对杜陵多次考察后撰写的《西汉十一陵》一书中指出:“杜陵邑人口,其实在30万以上”。对此,车宝仁先生在他编写的《曲江乡志》中做了详细说明,他认为:第一,杜陵邑是在秦汉杜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很久,一直是周、秦、汉三代的京畿重镇;第二,汉武帝时规定,“赀三百万以上”的富豪才有资格迁居茂陵。而宣帝时,“赀百万”或“赀百万以上”即可徙居杜陵邑,迁徙的政策放宽了;第三,西汉制度是“随陵徙居”,新皇帝即位修筑陵邑,徙居在前朝皇帝陵邑的权臣豪富会随之迁移到新皇帝的陵邑;第四,宣帝之后,汉元帝下诏废除了为帝陵置邑徙民的传统作法,直至西汉末年,再未建成新的陵邑。于是,徙居杜陵邑的达官豪富就此定居下来,杜陵邑就此成为西汉人口众多、名流云集的一方重地。

经考证,杜陵邑的位置在杜陵以北,現在三兆村的西北方向。近年有研究者认为,三兆村便是昔日杜县(杜陵县)故城所在。三兆村已故老人王建学曾参加了《曲江村志》的撰稿,据其记载,上个世纪60年代,村中在拆除明城墙东南角时,发现三兆村明代所筑城墙是建在一段长约50米的旧城墙之上,旧城墙中发现汉代绳纹板瓦残片和一部分石头。王建学据此推测,这段旧城墙应当是汉杜陵县遗址。若此属实,三兆村当为杜陵邑属地。

据三兆村的一些老人讲,他们的祖上都是从别处迁来的,基本上都与杜陵有关。据悉,三兆村是这一带有名的大村子,全村15个生产队,六七千口人,加上临时租住人口有近万人。村里老户以呼延、陈、车、李、阎、赵、刘、郭等姓居多。

三兆村70多岁的吴东贵老人告诉记者,“我小的时候,三兆村的城墙还很完整,四面都有城门,还有过街门楼,光村里的庙就有十几座。那时,经三兆村进入西安有两条路,一条往北,经缪家寨、黄渠头、乐居场到东关;另一条从村西门外经大雁塔、草场坡进入西安南关。”

曾经的三兆村也是西安至杜陵以及蓝田、商洛、湖北郧西等地的交通要道,集市贸易一直很繁荣。建国初,这里有最早的国营食堂,粮店,百货公司,等等,只是后来因公路改道、道路增多,集市才慢慢冷落下来。

据车宝仁先生介绍,从西汉至清两千年间,杜陵一直有人保护,民国初年还曾有三户守陵人,此后七八十年内再无人守护,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建立了杜陵管理所,杜陵才被列入保护范围。记者在东伍村采访时,一位60岁的翁姓村民说:“我们这村子过去就是守大冢(当地人将杜陵俗称大冢)的。不光我们一个村,周围的九井十八寨,都与杜陵有关系。”

推荐访问:一座 隐藏 神秘 都市 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