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框架及实施路径

时间:2023-05-30 20: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不同类型院校定位、形成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实现路径,必将是不同类型高校在新形势下的不二选择。文章在简单概述行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框架及实施路径。

关键词:行业高校发展;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院校及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不同类型院校定位、形成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实现路径,必将是不同类型高校在新形势下的不二选择。作为服务行业、面向应用的行业技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凸显行业特点及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如何找准定位,如何办好品牌特色专业、构建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极为重要。

一、对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

1.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所谓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活动样式和运行方式,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式。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高校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共性要求外,又要结合行业特色,形成具有个性的人才能力特征。因此,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以关键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能力素质为主线。这里所要求的“能力”,包括面向行业岗位群的基本专业能力,与纯粹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的社会能力,面向行业(但不仅仅适用行业)的方法能力。即使是专业能力,也应是综合能力,即应体现行业共性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1]。

在明确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素质,尤其是能力培养目标后,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过程,并体现出与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运行方式和评价方式,才是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本质属性。

2.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需要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能根据社会需要,而且主要是根据学校所在行业的发展需要设置或调整专业,并使之符合所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

(2)培养目标的行业定向性。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某一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背景,针对某一行业实际需要,以培养能胜任该行业技术领域工作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3)课程设置的实践性。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求根据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技术技能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梯次合理安排与内容设计,强化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师资队伍的双重性。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既是教师,又是行业工程师这样的双师素质,即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也要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

二、行业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及路径设计

以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目标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性要素应是为学生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知识完整”的课程体系与学习过程,保证那些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因此,让学生获得综合的技术工作能力是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形成相应课程体系的关键。

考察现有行业技术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可以看出还远未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还没有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因此,目前行业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下的工程技术教育还远没有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此,把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真正落到实处,形成各高校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应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高校内部的专业培养方案,其核心是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一个是打破学校封闭办学的传统模式,真正通过校企合作来创设工程技术教育的环境与条件[2]。

对面向行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来讲,如何立足服务面向的行业,通过校企合作以“工学结合”方式培养企业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其内涵及要求不仅与其他类型院校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且因服务面向及资源约束条件的不同也会存在差异。因此,确立自己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并形成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众多行业技术應用型高校以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为标志性特征的教育创新

工程[3]。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关键是要把行业技术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与再设计,从而使学生在大学获得基于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并具有完整工作过程学习与训练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是在培养目标中强调设计建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目前被动的知识灌溉和单一能力的训练,这是当前学生缺乏从事技术生涯工作能力的关键因素。也可以说,目前培养目标定位出问题的关键是高校在技术能力训练上存在根本性缺陷,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现代工程技术领域的工作要求。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试错”,逐渐形成从事现代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综合职业能力。

我国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应该是基于为职场提供具有健全人格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以满足产业、学生与国家发展的需求目标,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基于技术基础,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协同环境的“资讯-构思-决策-设计-实现-检测—评价”这一过程情境基础上的工程技术教育。通过上述“七步过程”法的规范训练,使学生具备可跨专业、可携带的关键能力。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的基于“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过程情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更加强调面向创新设计,但对创新设计的全过程及具体技术实现环节并未予以重视,未能体现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全部要素[4]。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七步过程情境基础上的工程技术教育,更为强调技术实现全过程中各关键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更能胜任第一线技术创新的具体实现要求,这正是面向行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关注的重点。

一是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路径的顶层设计。

二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形成一份与培养定位相适应的、特色要素清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关键环节设计。对实践环节用梯次递进方式完成整体设计,通过“技能—单元—综合项目—工业项目(毕业)设计”,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从而完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构。

图1给出了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框架。

第一階段是专业技能培训阶段。入学第一、二年通过概论课介绍当前行企业中流行的应用开发技术和项目开发流程管理的基本知识,建立技术产品及项目开发的框架概念,完成基础的单元技能训练,为项目实训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是综合项目实训阶段。两年内完成由培养计划提供的两组递进的实训项目,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项目指导团队,指导学生以团队小组形式按照企业产品项目开发理念进行实训。

第三阶段是毕业设计(项目)阶段。根据企业所使用的前沿技术和方法进行毕业设计开题,由公司指派高级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使学生接受综合性工业项目的训练。

通过构建合理清晰的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层面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明确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和具体教学实现方法,才能围绕人才培养中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学生,使目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也称为“3+1”联合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设计框架及路径实施上的要求,一方面,打破学校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地创设工程教育的环境与条件,为学生培养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提高培养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改革并重构行业技术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以及评价体系等。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需要紧紧把握住培养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教与学、实践场所、教师能力提高、学生能力评估和改革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1)改革后的培养方案应形成以整体性项目训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2)通过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使专业课教师具备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并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由校企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以支撑“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师资队伍。(3)形成校企工程实践教育(校内外)基地与有效的运行机制,关键是形成具有真实职场要求与环境氛围的实训实习条件及资源。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非常关键,应把握以下几点:(1)通过校企合作,建成具有逼真职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2)通过专兼教学团队设计,形成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典型单元、综合项目,以此作为综合实训项目并开展教学。(3)依托基地打造技术研发(或服务)校企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实质性结合,对教师强化教学、科研一体化,对学生尽可能落实相关资质认证证书。(4)形成具有创新理念与自己专业特色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规范与系列质量评价标准。通过改革,使目前以课程和课堂教学“听中学”“看中学”为基础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向以“做中学”“练中学”为核心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多元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转型。

三、几点体会总结

基于产学合作的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以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整体性综合配套改革与建设,高校和教师必须着力实现以下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以封闭的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开门办学与“做中学”教学并重的根本性转变。二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三是从传统的以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向以开放的多元多模式教学评价与管理为特征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只有实现了上述三个根本性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应充分认识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绝不是教务处、院系等教学相关部门、教师对原有培养方案在文字上的改动、课程门数的增减以及课程名称的更改等表面上的改革,而是涉及学校各部门的整体综合性系统工程。同时,如果没有基于目标定位下清晰的顶层设计方案、基于环境条件约束下可行的技术实施路经、基于规范与标准的质量评价体系,就不可能重构形成一份真正有创新和特色,并有坚实实施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这将是直接影响到行业技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姚寿广.德国两类技术型大学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3):92-95.

[2] 吴巧慧,邢培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 蒋华林,石岩,李华.国内高水平大学发展态势、挑战及其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2015(3):37-44.

[4] 查建中. 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本文得到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基于产学合作的开放式技术型大学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标准研究”(KT2011023)资助]

[责任编辑:夏鲁惠]

推荐访问:路径 框架 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