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机制研究与构建

时间:2023-05-30 20: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要的新生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从“互联网+”时代对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外化的影响展开,研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构“互联网+”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机制,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外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2-0058-03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要的新生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部分,其认知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特殊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在学生的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加强“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机制研究和建构,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影响高职学生是高考中的劣势学生群体,在学习力、理解力方面存在弱点,知识掌握不够全面。随着科技的进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学生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使用频率很高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受互联网影响非常大,而此时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在新环境下,他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深受互联网信息的影响。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

1.互联网拓宽了学习渠道。互联网的出现对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带来了深刻改变,学生们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行求知学习,学习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学到相应的课程,可以极大地弥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2.互联网拓展了视野。互联网作为一个窗口,学生可以通过它广泛阅读时政要闻、各类资料以及他们需要的各类信息。同时,互联网开拓了大学生的政治视野,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互联网培养了能力。互联网内容的宽泛、形式的动态、交流的双向、互动的随时等若干特点,对培养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自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2]。

(二)“互联网+”时代对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带来的挑战

1.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互联网的开放性,呈现了当前社会经济体制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进而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对问题的思考不再是单一模式,而是向多元化发展,他们的价值观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2.价值取向功利化的挑战。互联网呈现当今物质生活的多姿多彩,特别是购物网站的商品琳琅满目,会激发学生拜金主义的思维。实用化、功利化的人生价值追求成为部分学生的意识主流,他们会以未来的人生价值需要通过比较安稳的工作、实惠的收入来得以体现,更注重眼前的既得利益,忽视人类发展的长远目标。

3.价值取向迷茫化的挑战。互联网的信息包罗万象,包含了太多良莠不齐的内容,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面对纷繁的各类信息很容易迷失自己,造成价值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甚至走向错误的方向。

4.价值取向个性化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注重个性、强调自我,他们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价值取向个体化。虽然他们心中也有国家情感,也有民族荣誉感,但在大国和小我的选择过程中,会产生注重自我的选择,这样就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相应的难度。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建构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在学生的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加深,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引导,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立足“互联网+”时代,探讨既有时代特色,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并加以重新构建。

(一)深入研究高职学生价值观内化过程,是建构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前提

人的价值观内化是有其规律性的,其直接表现为对价值观内涵的认同。人们对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阶段[3]。同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也是要经历这四个阶段,首先是认知认同,大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经过,理解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民族、人民生活的意义。其次是情感认同,大学生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过程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赞同、敬仰的感情。再次是理性认同,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可的过程中,反复分析,做出科学判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学习、工作、生活遵循的准则。最后体现在行为认同上,大学生在认知、认可、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行为。

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主要体现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过程体现在行为认同。认同是践行的前提,内化是外化的基础,所以,必须深入研究“互联网+”条件下内化的科学导引体系建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二)“互联网+”条件下内化的科学导引体系建构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构“互联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

1.構建思政课“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机制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互联网+”背景下,实施思政课“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要求,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改革途径。一方面是线下课堂教学的改变。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见解和观点[4]。同时,课堂教学要结合不同主题教学的目标与要求,采用专题讲座法、个案分析教学法等,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做到形象化、生活化。另一方面是增加线上课程教学内容。教师要发挥互联网优势,加强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微信课堂等技术手段的运用,通过网络视频、微信平台及时发布形式生动、贴近生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和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理解。同时,利用自媒体手段,组织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组合编辑,在线上围绕专题进行讨论,教师及时给予点评,给出建议,做出总结,借此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在线下教师围绕线上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组织交流[5],以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主动接受、认同核心价值观。

2.通过微课堂构建齐抓共管价值观内化机制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发挥好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每一节课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在“互联网+”时代,为了突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微课堂”正在迅速走进我们的教学。所谓“微课堂”是指很多教师已经将课堂搬到了学生的手机或iPad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和学习,“微课堂”也成为学生愿意接受的教学形式。而在这种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各种价值观的交流不可避免地要充斥其中,每位任课教师在案例的选择、项目内容的设计上都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专业教学、职业规范讲授,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教师加强教育引导、师德风范引领,带动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外化机制建构价值观的外化机制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的平台和体制,一方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他们的行为,另一方面需要用制度体系,行动平台来促进推动。

(一)通过微社团构建自我价值实现的外化机制

近年来,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社团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兴趣,在大学的校园中,很多学生选择相应的社团,有的学生参加多个社团。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是自主管理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不仅给大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而且要走向社会,让社会了解它们。互联网时代,微社团作为一个新型的社团发展模式,通过互联网整合校园乃至其他高校资讯,展示各个社团的活动,进一步推广微博校园、微信校园,使之成为可以为其他社团提供自我展示、推广和发展的线上成长平台,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兴趣的时候,我们管理者和教育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同时把这种对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影响力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和发扬[6]。

(二)通过微职场实训平台构建价值观外化机制

在人生中,职业理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事业发展和职业生活的向往,它体现了人生目的和人生目标,是大学生成就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强大精神力量[7]。所以,确立了科学的职业理想,大学生就能够正确地选择职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活、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勇往直前地去实现目标,在此过程中,同时也实现了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在“互联网+”时代,结合高职学生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微职场”实训平台,引导学生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职业行为,从最基础的简历制作、职位分析,到面试环节的问题预测、结构化面试技巧等等,分年级、分专业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逐层训练,将自助、助人、责任、荣誉的培养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在这个平台中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探索,培养大学生的职场能力和技巧[8]。在进行职业理想价值取向教育中,教育者要坚持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职业苦乐观和职业地位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另一方面要指导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要使大学生认识到胸怀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职业苦乐观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通过“微职场”实训,高职学生在求职训练、技能发展训练过程中,实现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对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关乎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的影响,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将之与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机制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建构“互联网+”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机制,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培养社会主義合格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利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与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

[2]谢卉.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9).

[3]王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2013(5).

[4]孙延辉.结合大学生当前价值观现状分析,探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J].教育时空,2013(6).

[5]潘迎丽.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调查研究[J].山西青年,2016(6).

[6]张天涛.新媒体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与实践研究[J].媒体观察,2015(16).

[7]伊淑霞,王淑芬,宋朝峰.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9).

[8]陶韶菁.如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N].光明日报,2016-06-10.

推荐访问:外化 互联网 高职 化与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