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小诗解史实

时间:2023-05-30 11:3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教学中,巧妙地将诗歌用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顺利地推进教学,有时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北师大历史八年级上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为例介绍小诗在课堂各环节中的运用。

例1.课堂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涉及两个人物,老师写了几句话,请同学们猜猜看,他们是谁?

掌黄埔军校,

举反共屠刀,

东北沦陷不抵抗;

坐南湖画舫,

树秋收义旗,

遵义转折扭乾坤。

这首诗回忆了反革命大屠杀、东北沦陷、遵义会议等历史事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蒋介石与毛泽东,这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又会有怎样的斗智斗勇呢,不禁让人遐想。

例2.引导阅读

抗战胜利后,中国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国内最大的两个党派在民族命运转折的关头又有怎样的抉择呢?

台前邀共来和谈,

幕后调兵打内战,

弥天大勇赴鸿门,

只为和平救苍生

诗中“台前”与“幕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渝谈判的真实目的,而“赴鸿门”与“救苍生”的具体情况如何,毛泽东为什么会有如此弥天大勇,国内又有怎样的评价?

例3.衔接过渡

重庆谈判给国内和平带来了曙光,但《双十协定》的签订和平真的会到来吗?

重庆谈判和平启,

谁知协定成废纸,

内战烽火燃六月,

全面进攻被遏止。

这首诗概括了从重庆谈判到内战爆发初期的全过程,“成废纸”一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嘴脸,“六月”巧妙地点出内战爆发的时间,小诗在课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4.总结归纳

本课的主要内容,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时间与空间的跨度都比较大,如何更好地整体把握,归纳提升呢?

战后百姓思和平,

谁知介石耍聪明,

亲美内战搞独裁,

反送蒋家王朝命。

诗中第一句概括了战后国内我党与人民的迫切愿望,“耍聪明”指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本课的重点,第三句揭露了其为内战独裁的本质,这是本课理解上的难点,第四句则反映了这一违背人民意志的行径所产生的结果,全诗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与归纳。

下面我再简单的分类举例,展示我平常在教学中运用到的一些案例。

一、人物写真

炎帝黄帝:人文始祖是炎黄,神农尝草游四方,轩辕教人造宫室,华夏民族共敬仰。首先说出人文始祖的对象,“神农”一句点出了炎帝是中华农业和医学的始祖,“轩辕”一句以概括性的语言说了黄帝和他的部下们造字造宫室等等,最后点出他们在华夏民族心中的地位。

李世民:从谏如流敬魏征,唯才是举任贤能,三省六部强皇权,贞观年间立新政。这首诗从统治者的个人品质、人才选拔与统治措施等几方面概括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武则天:史上唯一女皇帝,为开局面重酷吏,不拘一格选人才,唐朝全盛初确立。这一段概括了武则天,为了打破士族的垄断地位,任用酷吏编写《罗织经》,捕杀豪强。同时开创殿试制度,提拔姚崇、宋璟,大力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史称这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光,幼时警枕砸水缸,史料集至战国末,编书治国赠帝王。司马光的治学精神,史书中史料涉及的时间范围和成书目的,在读了这首小诗后,会一目了然。

二、文化采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朵朵文化奇葩竞相开放,初中生走进文化大观园,会眼花缭乱,以朗朗上口的小诗点出他们的特点和代表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诗:民间流传三百篇,唐代诗歌负盛名,杜甫广厦千万间,李白银河落九天。以此篇点出唐诗的地位,以及著名诗人杜甫李白的代表作品。

唐代乐舞:秦王破阵逞英豪,贵妃轻把羽衣飘,公孙大娘剑器舞,观者似山心如潮。本诗列出了教材的相关知识点,还通过观众的人数与感受侧面烘托了唐代乐舞高超的艺术成就。

宋词:稼轩霹雳弦惊弓,东坡乱石欲穿空,帘卷西风李清照,豪放婉约各不同。小诗的前三句分别写出了辛弃疾的《破阵子》、苏轼的以及他们作品的风格与流派,感受宋词的繁荣。

元曲:元剧初分净末丑,散曲骤雨打新荷,汉卿一折窦娥冤,通俗文学成主流。四句话,全选自教材内容,稍加整理,连接成诗,不但把元曲中的角色与主要艺术形式做了概括,同时形象地指出了文学发展变化的趋势。

三、史事综述

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一代君王秦始皇,那敌明朝朱元璋,焚书仅使人物亡,八股却能残思想。这首诗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明代八股取士对人们思想的钳制和毒害。

唐和吐蕃的关系:立本一幅步辇图,再现公主嫁干布,大昭寺前会盟碑,正是友好见证书。文成公主入藏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诗中“步辇图”与“会盟碑”是最好的见证,全诗直白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明清皇权的高度膨胀:朱元璋,立庭杖;杀胡蓝,废丞相;到大清,更膨胀,军机处,跪皇上。通过四个分句,简明扼要地通过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反映了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过程。

郑和下西洋:明之初,国力强。郑三宝,扬国威,下西洋。坐宝船,携华侨,移南洋。到红海,达东岸,七远航。三字经的模式,将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航线等要素概括出来。

科举制:隋朝初创科举制,分科取士是标志,则天殿试玄宗诗,推动社会新风气。本诗来自课本“科举制焕发的活力”一目内容,叙述科举制的由来、发展和影响。

创作这些小诗,内容不能脱离课本,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注意音律,运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课堂情境,因势利导,或以此导入,或以此过渡,或以此小结。当然这种教学实践,对教师的人文素质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较深的文学功底,但只要坚持,相信一定能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学校

推荐访问:小诗 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