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民就业新路初探

时间:2023-05-29 13: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新农村建设要有新思路。在这项划时代的伟大事业中,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本文根据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普遍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庞大的特点,认为应该在积极发展城市化、进城务工等多种转移途径的同时,大力发展优势农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并从模型和实证方面论述了这一战略举措对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 农民就业 优势农业

“三农”问题是我党新时期全部工作的重心,为使农村走上和谐富裕之路。我国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计划,这必将和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一样,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创新机制,要有新思路。就业乃民生之本,而西部地区普遍落后的工业经济和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以说如何扩大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西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所在。

一、西部地区发展优势农业促进农民就业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今天,我国经济生活中面临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其中之一就是我国城乡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尤其是在农村,有多达上亿人的剩余劳动人口。《中国经济时报》援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何平先生的结论报道,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要达到2亿,笔者根据韩纪江先生的方法测算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1.7亿左右。如果这种过剩状况长期持续下去,就会长期困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这就必须千方百计的寻找增加农民就业的途径。

在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上,许多学者提出积极发展城市化来实现农民转移促进农民就业,进而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否认,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方向,但是城市化必须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任何超前或滞后都会导致病态后果。由于我国城乡剩余劳动力过于庞大和困扰工业化进一步发展以及农民进城的因素较多。目前条件下城市化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我国既然已经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城市化问题上也应该遵循市场规律,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现实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双重困境中,即从2004年起。一方面沿海地带工业经济发展缺乏劳动力的状况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不愿进城。这说明根据市场规律,农民城市化的动力是不足的。

在城市化不能畅行于中国时,或是将进城务工视为中国城市化的前奏,或是看作在目前状况下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学者和政府由原来的限制态度开始转而鼓励农民进城务工。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为1.1亿,2004年为1.2亿。农业部2004年的统计数据约为1.03亿,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03年底的摸底调查数据为1亿左右,劳动保障部2005年5月快速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进城农民工总数约为8907万人,根据刘军、陈兰的推算,我国农民工约为1.2亿。而且以下因素已开始制约农民进城务工:一是农民工工资偏低,进城务工的积极性已大大降低。三是从实践上看,多年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总数一直徘徊在0.8—1.2亿之间难有突破。陈锡文最近指出,从2004年下半年到现在的这一年半的情况来看,外出流动就业劳动力的总量还是在增加,但是增速在明显下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城市在吸纳农利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方面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即不可能完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既然在农村之外找不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目光内转,重新审视农业,创新农业的发展模式,寻求更多的就业之路增收之路。

中国农业的最终出路是精耕细作农业,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土地相对广博,气候资源复杂多样,这就决定了在西部发展优势农业成本更低更有优势。也是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的。因此在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工业经济落后、吸收转移农民困难的情况下,鼓励发展优势农业,促进农民就业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我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困境,对农村大力发展优势农业也是一件好事,因为相对而言,能够进城的大都是农村有知识、有魄力、头脑灵活、敢闯市场重视技术创新的“能人”,而留在家里的或在城乡间摆动就业的农民往往是文化素质较低的,难以适应现代的、开放的农业发展的要求。农村的承包田往往只是处于兼业粗放经营甚至是撂荒状态。如此状况,如何能适应21世纪的农业生产要求呢?而当农村能人愿意在农村创业,对发展优势农业就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发展优势农业既是必然的又是可能的。

二、发展优势农业对促进农民就业的分析模型及实证

我国许多地方在发展优势农业促进农民就业方面已初步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我们还有必要将其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揭示出来,并上升为理论加以认识。

1.发展优势农业促进农民就业的分析模型:发展优势农业能极大地促进农民就业,为了进一步具体说明这种促进作用,我们根据笔者在《论发展优势农业对促进农民就业的作用》一文中提出的方法建立起一个分析模型,从理论上加以阐述。根据笔者对陕西南部贫困地区城固县的农村情况调查,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每亩用工约为30个标准日、蔬菜为100个、柑桔为80个、每头生猪为6.61个。假设1:新增100万亩土地发展优势农业。其中用40万亩种菜、50万亩种柑桔、10万亩养猪;假设2:每个农村劳动力一年可投工260个:假设3:每亩地可圈养猪50头。则可得出表1数据。

由表中数据可知,按上述假设测算,如果用耕地或宜农宜林荒山荒地中的一百万亩发展优势农业,将可增加劳动力就业量为31.93万人,同理,如果在西部地区用1亿亩来发展蔬菜、花卉、水果、畜牧、水产、茶叶、药材等优势农业,将可促进3193多万农村劳动力人就业,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有两点需要强调指出,一是这种增加的可信性。这可以从优势农业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目前就业的主要支撑点得到证明。另外,从我国工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在某些产品上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却并未引起国内国际市场的无序。

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指出:“从国际上看,很多国家人多地少,但农村发展快,农民收入不低,例如日本等国。说到底,还在于是否有好的体制和机制,生产要素能否很好配置,人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

2、发展优势农业促进农民就业的例证分析。下面再以城固县为例进行实证说明。城固县是陕南的一个人口大县,2002年全县总人口有50万,其中农业人口43万,农村劳动力高达23.65万人。全县耕地总面积45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05亩,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6亩,这种人多低少的状况决定了该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农民就业困难、增收困难。但是该县在蔬菜、柑桔、养猪、中药材等方面都有悠久的种植传统和独特的优势,该县依托区位和种植传统上的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和推进优势农业的发展,极大的增加了农民就业也促进了农民增收。虽然人均耕地少,但是2003年该县农民人均收入1960元,远高丁该地其它县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1643元。

下面从实际数据出发.对城固发展优势农业促进农民就业的情况进行说明。根据笔者对城固的调研,2002年该县种植夏粮14.6万亩、秋粮31.1万亩、油料13.6万亩、柑桔10万亩、其它水果2.3万亩、蔬菜复种面积17万亩、茶园3.7万亩、桑园1.7万亩、中药材4.5万亩、养猪约60万头、养牛羊约10万头、家禽235.3万只,每亩或只或头用工数分别为:18、12、13、60、50、35、40、20、40、6.83、30、1个,据此可得出表2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在全县23.65万农村劳动力中,大宗粮食作物复种面积达59.3万亩,但带动的就业人数只有3.13万人,就业贡献率为13.23%,而柑桔、蔬菜、中药材、养猪等的复种面积和占用耕地面积只有39.2万亩,带动的就业数达10.91万人,就业贡献率为46.13%,外出务工数为7万人,就业贡献率为29.60%,其它就业人数为1.71万人。就业贡献率为7.23%。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发展优势农业对促进农民就业的作用是巨大的,在认识到这种好处后,该县更加有意识地促进优势农业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生猪养殖重点县,柑桔生产由2002年的10万亩已迅速发展到2005年的15万亩,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柑桔之乡”,在陕西60个县中已挤身第五强。

综上所述,发展优势农业不仅能大幅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有效扩大农民就业。我们应在寻求多种扩大就业途径的同时,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优势农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推动我国农业在世界农业分工格局中抢占制高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初探 新路 农民 西部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