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探析

时间:2023-05-29 13:3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引言

2008年7月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4%、35,3%和28,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中西部加速,东部减速的趋势。由于国内外贸易环境恶化,珠三角和长三角靠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的阵痛时,工业大幅减速、外资投资下降,面临企业外迁、倒闭潮流。部分港商、台商选择将企业迁移内陆,加速了中西部的发展。以武汉、长沙为代表的中部经济,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大开发,为吸引港商、台商和外资进驻,中西部城市纷纷瞅准自身优势,主动建立工业园区,承接中西部产业转移,冀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域内优势产业的发展来带动,而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则取决于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以地区资源优势作为产业选择的依据,推进产业选择的区域化道路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及趋势。

二、优势产业的概念界定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或同一属性的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及其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骨骼,区域经济是产业经济的空间表现,产业结构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标志。

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业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在产业寿命周期曲线中,优势产业一般处于发展期的中后期到成熟期的中期这一区间,它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处于或即将处于鼎盛时期。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合理配置以及经济行为的运行状态。只有当它们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优势产业,生产区域内优势产品,以便在耗费同量资源的条件下,求得经济快速发展,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特别是长期以农业或矿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区域,更要积极发展其下游产业,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优势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以新的优势产业代替原有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优势产业选择面临的现实约束因素

(一)工业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区域工业虽已具备相当的基础,但资源型产业产品链条不长,深加工能力不强。一般产品相对过剩,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相对短缺。产业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不足。附加值商的关键钢材、有色金属产品等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居高不下,而中低档产品供大于求,出现过度竞争。莫世祥在其《开放经济的比较优势:珠江口特区群及台湾的实证》一书中表示,台港澳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一般都不超过30年。因此,资源型区域需加大优势产业发展力度,带动工业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和高附加值化,从根本上消除产业和产品结构的矛盾性失衡现象。

(二)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根据工业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时,由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将发生由资源和原材料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和转变的重大变化。目前,多数省市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工业经济发展中已开始集聚一批具有潜在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但现有工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质量不够理想。目前区域内工业企业与高校及研发机构群体性创新突破能力、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相应的政策配套能力有待提高。

(三)市场观念与市场化程度等相关软环境有待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工业企业的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资本交易市场体系和规则日益完善,经济开放程度显著增强。但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省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在市场意识、适应市场能力和民营经济活力上还需加强和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及支持环境尚需完善。

四、资源型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措施

区域优势产业选择应与区域自身比较优势、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对接,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在于充裕的劳动力要素、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一定的工业基础。因而,中西部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要素禀赋特征进行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立足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和水平。分析其具体培育措施如下:

(一)制定产业发展、市场开发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有人称内地经济是资源型经济,而浙江经济是市场型经济。浙江人眼睛看着市场,看着国内国外的市场。中西部地区借以资源优势跳出资源的限制,从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出发,重新思考自己的产业地位。发挥政府产业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统筹考虑整体布局、科技水平、资源开发与保护、区域市场定位、国际国内合作等系统配套性问题,弥补市场自身缺陷,促进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开放型经济力度,进一步增强吸纳生产要素和利用市场加快发展的能力,提高利用国内外资本的质量,拓展利用国内外外资的渠道和发展空间,有选择地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引进资金和技术,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二)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实现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的外部经济

进一步扩大技术交易双方的自主权,鼓励精通经济、技术、法律、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中介机构和经纪人的产生,建立起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型市场运作机制。保证了技术信息发布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及交易双方信息的对称性。同时,为了激发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完善我国现有专利保护制度,将专利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允许专利持有者以知识产权形式对企业投资入股,并按其创新预期收益确定股份额度,从而进一步发挥专利的激励作用,促进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天然气可采储量占66%,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占86%。此外,西部铁、锰、铬、钒、钛等5种黑色金属矿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的52%、68%、72.1%、720和95%,钾盐基本上全部在西部地区。我国在西部地区重点发展能源及化工、重要矿产开发及

加工、特色农牧业及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与文化产业等6类特色优势产业,并加快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特色资源加工和优势产业发展基地。中部6省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煤、铜、铅、稀土等13种矿产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石油、磷矿、硫矿等6种矿产储量占35%~50%。水域面积广阔,占全国的25.0%,水资源丰富。粮棉油产量占全国的30%~40%。重点发展煤炭、电力、交通运输、金属冶炼及食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基地,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我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等。优势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率、有竞争力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专业化的集群因企业的地理集中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企业的地理邻近而降低交易费用并形成地方声誉。同时,集群化促成大量相关企业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刺激新思想的产生和新方法的应用,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扩散。

(四)实施品牌效应工程。提升优势产业的市场影响力

对于现有传统产业,尽可能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培育出一些代表性的大企业集团,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基础上,通过树立品牌、开发新品种、提高质量和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等方式,提高我国传统产业的自身竞争实力。技术依赖决定了我国只能从事国际分工中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和生产加工环节,这种分工位置的低级化使我国能够有所作为的领域极其有限,从而被国际分工的主流甩开而边缘化。立足发展区域优势产业,推进形象建设,逐步在区域中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集群品牌。

(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打造生态型优势产业

产业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效应,优先发展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的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选择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强化资源环境对优势产业发展的保障支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强优势产业的规划管理,实行清洁生产,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通过对优势产业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审批管理,建立完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机制,走循环经济的生态发展道路。

推荐访问:探析 优势产业 区域 选择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