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青海民营企业经营观念转变

时间:2023-05-29 13:3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该文通过对青海省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分析和对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制度的阐述,认为,青海省民营企业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新形势下的经验管理方法,民营企业在取得了当初的辉煌后,在知识经济与“知本”、资本运营的大环境和相当狭小与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夹缝中挣扎,并就如何在综合竞争能力、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团队精神、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等诸方面的建立健全和创新,获得青海省民营企业的再次辉煌、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提出关注要求。

关键词:民营企业;经营观念;知识经济

目前在我省,企业经营者对于科学技术、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普遍比较深入,而对企业管理水平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则存在明显的不足,急迫需要加以提高。本文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变中,对青海民营企业经营观念转变的要求略陈管见。

1.从产品竞争到能力竞争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技术发展迅速,竞争日益加剧,市场边界也处于快速变化之中,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消费行为日渐个性化、凸现出不同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捕捉目标市场即使可能也只能是暂时的,此时,如果企业仍然采取产品竞争方式,围绕产品优势展开其经营活动,那么,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产品优势的丧失,企业很快就会从市场的宠儿沦落为市场的弃儿。从我省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上述原因恰恰形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处于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市场环境中,当企业经营的各项能力指标出现弱化时,经营者往往把注意力转向管理方式、产品成本、价格竞争、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结果其经营能力愈发分散。譬如:我省民营企业在全国颇具名气的有色金属冶炼、牛羊绒纺织、餐饮等行业,如今即使在本省也没有多大市场占有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正确的做法是,将全公司范围内的技术、生产技能、组织、管理和市场开发能力整合为独特的经营能力,并使企业拥有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机会、长期保持产品优势的能力。这种竞争方式强调的不是一时的、静态的产品优势,而是迅速发现变化着的市场机会并且据此发展适销产品的能力,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产品优势,我们可以将这种特征的企业竞争称为能力竞争。

要深刻认识从产品竞争过渡到能力竞争的重要性,必须弄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短期看,企业竞争优势直接来自于产品市场的优势。因此产品优势是任何条件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是,某一企业的产品优势可能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消费需求在需求的品种、规格、性能、时间、地点、数量、价格等方面都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条件也可能发生变化,生产技术、生产成本、行业产能、营销策略、分销策略都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1]。两方面变化的结果,原来具有优势的企业就可能变成具有劣势的企业。与此相对,具有能力优势的企业由于能够把握市场条件的变化并利用经营能力上的优势不断调整产品的品种、规格、性能、价格、品牌形象、营销策略、分销渠道、供货管理,可以长期保持在市场上的产品优势,从而实现持续增长。由此可见,产品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低级表现形式,能力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高级表现形式,具备了能力优势必然具有产品优势,但具备了产品优势并不一定具有能力优势。

发展企业核心能力,一个企业必须倡导并实行全公司范围的沟通、参与和投入。在这方面,我省民营企业传统的业务部制是很大的障碍。在业务部制下,受自身局部利益和能人效应约束,任何一个业务部都不对企业在特定核心产品市场拥有优势负责,更不会为树立公司在核心能力领域的领先地位而进行必要的投资。对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这种认识本文认为:长期以来产权经济学中普遍关注的经典问题是关于企业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界限的划分,而未予说明相对于不同的社会制度环境和市场发育程度,具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能够产生效率增进作用的产权合约。我们必须了解和认识的是在一定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条件下,其效率改善型的产权合约的形成方式一定与现存的制度约束相关[2]。当民族地区企业的诞生所实施的制度创新具有高于原有的制度安排更高的效率,当然这里的效率可以被定义为:投入产出比的民族地区社会性衡量,即民族地区的企业家与发达地区的企业家对于同样的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却有不同的衡量。尽管产权并没有获得完整的排他性,但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效率改善的特征,它们的制度安排就一定具有其特殊的生命力。因此作为乡镇企业的创新者们是没有必要也没有更为充分的激励促使他们投入资源、花费更大的交易成本、冒更大的政治风险去追寻具有“最佳效率”的制度安排了。当一个从事多样化经营的企业的信息系统、沟通方式、职业发展、管理激励、战略发展过程无法冲破战略业务单位的束缚时,核心能力的分割就无法避免。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的管理层必须建立一个全企业范围内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结构。而上述解决方法,对于从社会与市场转型中通过拾遗补缺方式进行资本积累的民营企业家来说,这样做无疑于在正规组织和非正规组织中失去了应有的角色与控制力,因而我们看到,企业的发展亟需人力资源和管理方面的开放性、科学性;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通过种种方式羁绊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从个体竞争到团队精神

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产品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形式,企业管理的重心侧重于上级对下级的具体的任务管理。除最高管理层以外,民营企业中,考核个人业绩好坏和决定职位升迁的基本标准是个人任务的圆满程度。这样,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文化的主流便是个体竞争,为获得个人业绩的领先地位、有限的升迁机会,员工间经常出现不合作行为。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日益融合,企业内部的层级界限和职能、业务界限日益模糊,矩阵结构成为企业组织结构的必然选择。在矩阵式组织中,企业内部任务的划分很难明确到个人,而只能笼统地划分到项目小组。在项目小组中,员工个人承担的任务和所从事的工作无法在事前明确界定,必须通过各个成员对小组共同目标、小组其他成员的工作理解和小组成员间的互动过程来加以明确。小组任务的最终完成也有赖于此。目标的相对模糊和成员间的彼此依赖,是项目小组的主要特征[3]。为了完成项目小组的任务,小组成员必须弱化自身在职位和职能上的差别,强调在企业和项目组共同目标的协作与配合,集体荣誉和成就成为员工追求的主要目标。代表这种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文化称作团队精神。这也正是以血缘、亲情、邻里、朋友关系为基础的民营企业最难克服也是企业发展必须克服的关键。

3.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管理以任务管理作为其管理的中心目标,人员管理居于辅助、配合的地位: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内外部环境都处于迅速变化之中,企业任务也必须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加以调整,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任务只能在较高的层次上,以较为空泛、笼统的形式上存在。具体的工作任务和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必须由项目组及其成员在具体工作中加以确定和调整。这样,以任务作为管理的中心便不再可能。为了实现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企业目标,企业管理必须转移到以人员管理为中心,实现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我省民营企业在水平型组织中,由于人员管理不当而出现管理失效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管理层为了促进企业内部的参与、合作和授权,放松对项目组的指导和监督。二是项目组和项目组成员单纯为了维护项目组内部的良好关系、气氛而采取与完成项目组任务要求有悖的行为、原则。因而,本文认为,我省民营企业成功的项目组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权威关系,指员工间的指挥与控制关系。二是任务关系,指员工间的分工。在项目组中,具有不同技能的成员必须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自主确定自身任务,在工作上存在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因此每个成员能否正确认识、理解和配合其他成员的工作就成为项目组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亦即必须从根本上排除在工作中出现的“能人效应”,由于早期民营企业的成功者往往是社会或家族中的能人,因而在企业经营者的“身份”认同上非常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企业员工,怎样从经营管理活动中对“外人”的不合作博弈转向合作、重复博弈是我省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三是背景关系,指员工因来自不同职能岗位而产生的立场分歧。只有当各个成员缺乏协调能力或者由于目光短浅而无法发现共同受益的解决方案时,背景上的不同才会产生明显的消极作用。四是认同关系,指项目组成员间相互信任的程度。实现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企业在考核和激励方式上也要进行根本的转变。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企业任务可以明确地加以确认和分解,企业主要以经营业绩作为评价企业员工对企业贡献和确定雇员报酬水平的依据[4]。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企业业绩更多表现为众多人员协同、努力的结果,难以准确地分解到个人,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式也必须有所改变,即由单纯考核个人工作业绩过渡到综合考察项目组工作业绩和单个员工对企业和项目组的各项具体贡献,如掌握技能的多少、个人努力的程度等。

参考文献:

[1]波替尔,卡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陆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

[2]胡稳巧.《中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现实性问题的理论思考》载《当代学术信息》1995年第4期.

[3]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a月版.

[4]李慎之.《从全球化观点看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载《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1期.

丁秀清:(1963—)女,青海西宁人,青海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管学院教授。

推荐访问:青海 民营 知识经济 企业经营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