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SWOT分析

时间:2023-05-29 12:2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油气资源的综合利用对我国能源化工产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延安属于我国煤油气资源的富集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安排一系列的能源化工建设项目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主要对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作SWTO分析。

关键词:煤油气资源 综合利用 SWOT

0 引言

陕北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是国家新兴的能源化工生产基地,在陕西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油气资源综合利用是一个复杂而严密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高能耗的项目,对许多原料、工艺技术、产品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因而在合理布局和应用时必须采用合理的科学管理手段和方法。文章首先对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矿产开发、煤气资源综合利用等相似项目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构建起一套适合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体系。

1 项目发展的外部机遇分析

1.1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实施

能源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实施为延安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能源化工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指导方向。

1.2 国内产业转移趋势不断加快

受到金融危机和国家对东部地区的政策性约束和指标性约束的影响,东部地区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行不断地调整,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载能产业将向西部地区梯次转移,这对于延安市能源化工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吸引项目投资,加快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时机。

1.3 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央实施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将对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带来多重利好,其中包括: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除农业外优先支持的重点产业;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间接增加能源需求;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融资环境将大大改善等。随着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将为延安市能源化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1.4 能源化工及精细化工领域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今后一定时期内,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的能源化工和精细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我国其它诸多高科技生产领域的快速发展,都对精细化工产品提出了较高的需求。目前,我国仍有许多精细化工产品需要进口。因此,精细化工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多的发展机遇。周边地区尤其是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促使其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较快,已形成较大的工业产品市场。

2 项目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2.1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能源重化工已成为延安市新型工业支柱产业,但受金融危机影响产业发展较慢。随着乙烯等项目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以石油、煤炭开发、能源化工初级产品加工配套产业等为主的一批重大产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不好,经济效益差,多数投资业主持观望态度,工程建设进度缓慢,未形成大的工作量,建设投产难以预期。

2.2 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节能减排约束加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基础原材料工业发展迅猛,我国的能源和许多资源都将不同程度地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家将对某些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对项目的建设提出更高的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延安市的大型能源化工业项目多数耗能高、排放高,随着越严格的节能减排制度和体系的确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产业结构需要进行科学调整。

2.3 周边地区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

近几年,周边地区的化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榆林市被确定为国家级的能源化工基地,绥德、子洲、佳县、定边、榆阳等县区相继把能源化工作为本县区的支柱产业,设立了一批工园区,实施煤炭、石油、天然气、盐岩资源的开发利用。几个大型化工基地的招商工作进展顺利,基础设施配套初具规模。县区间发展盐化工竞争日趋激烈,争项目、争水源、争资源、争环境容量,这给延安市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2.4 区域与城市间竞争加剧

随着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加速,竞争也日趋激烈,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成为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手段。同时,市场对人才的竞争激烈,西部的人才容易流失到东部发达地区,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发展知识经济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激烈的竞争为延安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 项目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3.1 矿产资源

延安市在广袤黄土的深处,蕴藏了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万吨,为延安工业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同时,延安市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电石等资源,为延安市发展精细化工产品提供了原料保障。

3.2 区位交通条件

延安市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铜川、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吕梁地区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在陕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接续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延安市已形成交通主骨架——210国道、神延铁路南北纵贯县境,210国道向北可通往榆林、包头,南下可达延安、西安。延安市交通网络呼南应北,承东启西,四通八达。延安市公路与铁路并举打通了延安市的对外通道。

3.3 经济实力

延安市经济快速增长,总体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20.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较上年增长12.2%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4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8.15亿元,增长10.5%。目前延安市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提升的阶段,发展势头迅速。

3.4 以能源为主的工业产业支柱地位得到加强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973.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石油工业完成产值808.14亿元,增长9.4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5%。煤炭等其他工业完成产值165.55亿元,增长20.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0%。分产品产量看,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保持增长态势。全年生产原油1514.06万吨,其中地产原油886.02万吨;加工原油964.65万吨;生产原煤2029.92万吨。由于规模以上工业快速提升,工业经济效益稳步回升。

3.5 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延安市新型工业化模式已具雏形,工业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在龙头企业引领下,能源化工产业正蓬勃发展,包括延安姚店工业园区、安塞工业园区、子长县能源化工工业园区、庄里工业园区、延安深圳轻工产业园等,能源化工工业园区以生态化、集群化、安全化为方向,不断延长产业链,坚持能源的深入转化,建成以石油、煤炭化工为基础、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为主体,多种化工产品系列并重的高科技生态化工业园区。形成了能源化工业发展规划,坚持产业集群发展,发挥资源与能源配置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污染集中治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企业效益。

4 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工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延安市利用资源优势,制定一系列能源工业的方针、政策,使能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财政脱补和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但是,能源工业的过度发展与其他工业和服务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不能很好地与之配套协作,使能源工业的价位流失严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能源工业的发展未能带动起其它工业的发展,难以体现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质量、效益等。一旦政策、管理体制、市场等因素发生变化,工业经济将面临着风险,承担着巨大的威胁。

4.2 产品结构单一,工业产业链较短

市内现有工业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技术含量小、附加值低、名牌少,大多为石油、煤炭的初级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少,没有充分发挥大区域资源优势。同时,由于自主开发能力低、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出现了大量的结构性产品过剩,而市场上急需的技术装备和高质量、新功能产品开发和生产严重不足。

4.3 资金、技术、人才缺口较大

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落实难、专项资金到位迟等问题制约着县域重点项目建设的步伐。部分投资的工程负担大,投入结构不尽合理,需要积极加以引导。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勘探和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资源转化和精深加工速度缓慢。高级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地区经济和化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4 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较大,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创新度不够

延安市国有经济实现的产值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非公有制工业由于受观念、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工业经济仍然是一条腿走路,没有建立起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协作关系、互补关系,使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本经营、重组受到阻滞,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整体经济活力不足。同时,现有的企业资本结构国有化,经营方式产品化,极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无论是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还是生产经营方式理念都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急需进行变革。

5 结论

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是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理念,加快大区域资源综合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一环。以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开发转化为条件,争取资源之间的有效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形成产品一体化、上下游衔接的发展模式,将为实现延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在复杂的项目建设背景下,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构筑出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信息化平台,不仅实现了项目之间的相互配套协调,还通过信息的更新、共享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琨,张坚,王天详.中国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策略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2]倪维斗,陈贞,李政.我国能源现状及某些重要战略对策.中国能源,2008,30(12):5-9.

[3]黄梯云,李一军,高阳.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4]王燕梅.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市场机制的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8(2).

[5]王要武.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丁士昭.建设工程信息化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延安 煤油 资源综合利用 项目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