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文化生态的脆弱性

时间:2023-05-29 12:3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对文化生态问题的关注源于大众文化所呈现的强劲发展势头及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大众文化因其产生所依据的基础而使其生态呈现脆弱性,因此,关注大众文化生态,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将是消解其负面效应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生态;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055-02

文化的产生、发展与生物的发生、演变一样,呈现一种生态的趋势。不同的生态环境使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大众文化尤为如此。大众文化产生所依据的现实经济基础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都市经济,所依据的现实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所依据的现实经济制度基础是市场经济制度,所依据的现实观念基础是消费、娱乐思潮。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一种普遍遵循的制度,消费、娱乐思潮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文化不再是一方净土,它的境遇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纷繁复杂,这对“文以载道”的传统及其所依存的现实环境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考察,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众文化在现实中的消极表现并不是大众文化本身性质使然。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大众文化的消极表现就对其化抱以拒绝心态,应看成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现实境遇中所遭遇的必然现象。我们只有努力克服所产生基础的消极因素,才能发挥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作用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遏制消积因素。

从大众文化产生所依据的一切基础看,大众文化生态本身具有脆弱性。

一、从大众文化所依据的现实经济基础——都市经济看,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极易使文化受强势文化产品的引导,从而影响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文化的民族化问题

工业经济成为世界的主导经济,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充分享受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对于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文化工业逐渐走上历史舞台。文化工业如同一般工业经济,其首先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兴起,并借助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迅速扩张,使其成为美国的大众文化,并走向世界。这使得诸如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开始担心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问题,提出要在法国文化的氛围中吃麦当劳。文化的冲突由此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突出问题。

工业经济以其规模化、标准化所呈现出的强烈扩张态势,对于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同时也表现为同一个国家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乡村的影响,其实质是一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使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面临生存危机。

随着以工业化为主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旧有的生活状态不断发生改变,旧的民间、民俗文化逐渐失去其生存环境。因此,那些来自民间的、原生的文化开始走向末路,甚至开始发生分化,一部分成为旅游业的陪衬,向远方的人们展示其曾经的过去;而更多的则是从人们的生活和视野里永久地消失。

二、从大众文化所依据的物质基础——大众传媒看,其一方面为大众参与文化创作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低成本的平台,另一方面又使得大众文化价值选择极易受媒体的影响

大众媒介使得都市的文化活动突破“本地生活在场的有效性”(吉登斯语),人们更多地通过媒介,如电视、广播和电脑等去了解世界,感受文化和欣赏艺术。传统的文化空间如剧场、公园、体育场馆的功能已经弱化,经由媒介进行文化交往已成为都市生活的常态和主要景观。大众媒体使得创作不再是精英们独断的权利,作为普通民众可以借助网络,利用闲暇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在网上发布自己的作品,使自己的作品很快在网上流传。大众媒体使得对文化艺术创作的评论不再是精英们独享的事,普通大众也可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使大众成为真正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

媒体极易成为恶化大众文化生态的主要力量。在媒体操控主体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素养的情况下,就会借助诸如手机网络传播大量不健康的信息,在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在主流媒体发布大量不良导向的宣传报道等,从而对于整个社会大环境文化生态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大众媒体所表现出的导向性使社会精英变得浮躁,不再安于埋头于理论的探索,开始努力寻求成功的捷径,以期一朝成名天下闻。这无疑是在打破学术方面应该保持的平衡,也打破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应保持的平衡。

三、从所依据的现实制度基础——市场经济制度看,大众文化极易受市场经济的操控,使大众走向一种“无文化”、“反文化”状态

大众文化生态的根本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所依据的制度基础。此制度表现出更大的两面性:一方面,使得社会物质财富以最大可能性快速增长,满足人们的需求、丰富人们的生活,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使文化真正走向大众。另一方面,在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道德支撑的情况下,极易产生一些牺牲人们生存环境、牺牲别人利益以及后代利益的行为。这表现在对待文化上,存在竭泽而渔的现象,为了追逐一时的利益而对文化遗产进行不合理的开发,甚至使文化遗产让位于经济发展,从而使文化遗产面目全非,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

文化市场化使文化艺术成为受市场引导和受消费者引导的消费商品,文化艺术产品的价值依赖于它的交换价值而不是它的美学和精神价值,经济规律替代了审美规律。文化商品的逻辑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人们不再以个性、思想性、批判性、创造性、超越性以及美感要求来评价文化,而以是否畅销来衡量文化的意义。文化作为精神建设和社会批评的工具的功能被削弱,艺术作品成为大众消遣的对象,成为哗众取宠的商品,成为世俗与梦幻的文化游戏。

四、从大众文化所依据的现实观念基础——消费、娱乐思潮看,其极易颠覆传统的价值观,使人生变得无意义或缺少意义

大众文化的发展使文化消费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消费,这种消费又通过大众媒体的引导,形成一种价值倾向。人们视这种消费为一种时尚,加入这种消费行列能获得一种话语权;同时,对于大众文化的受众来说文化行为仅是消费行为,文化作品仅是一种消费商品,人们是以大众性、娱乐性、通俗性甚至感官的刺激来评价文化的价值。

因此,传统的、精英的、高雅的文化所具有的崇高的使命感、积极的美学价值、历史的精神意识、伟大的思想力量、创造的个性形象等正受到华丽而无深度、令人兴奋而模式化、提供快感却具有消极影响的大众文化的挑战。高雅文学被改写、简化、包装成模式化的家庭肥皂剧;古典音乐的丰富性被程式化的电子演奏所替代,艺术的独创性与想象力减弱了,所有的文化都成了媚俗的平庸文化。

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和消费性最终导致它的接受者受到消极影响,导致大众的情感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和审美能力不断降低,导致社会整体的趣味水平下降和文明质量退化。大众化、通俗性和流行性影响着青少年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审美品位,最终可能对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和审美趣味的培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以上关于大众文化所依据的四方面基础看,大众文化具有“天然”的生态脆弱性特点,这种脆弱性尤其表现在工业化与市场经济初期,表现在社会变革与转型过程中。如果不以理性的思维去关照,任其自由发展,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必然是负面大于正面。当我们以一种文化自觉去积极面对,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将其发展基础扶正,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必然是正面大于负面。

[参考文献]

[1]金元浦.重审大众文化[OL].

[2]王彬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1,(1).

[3]邹广文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推荐访问:大众 浅析 生态 脆弱性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