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3-05-12 19: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社会贫富分化,国民收入差距扩大,这些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日益凸显的问题已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发展进程,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着重阐述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社会公平 财富分配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

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1990年我国基尼系数在0.34左右,2003年为0.45,2004年超过0.465,并在2005年时逼近0.47,且有渐趋扩大之势。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了显著的社会贫富差距。我国最贫困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占我国人口10%的贫困人口,只占有存款总额的3%,且呈下降趋势,而占总人口10%的最高收入者却占有存款总额的40%,且呈上升趋势。这种“全范围、多层次”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地区间差异显著

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后,我国经济发展就处在不平衡之中,东部沿海地区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率先迅速发展起来,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中西部地区则囿于地理位置等各种条件,发展相对迟缓,经济相对落后,从而导致了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从2000年至2003年,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距达到9250元,GDP增长率的差距也由2.54个百分点扩大到8.39个百分点,而且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二)城乡之间和城镇居民阶层间收入差距趋大

据资料统计,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速是8%-9%,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速为4%-5%。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加速扩大,甚至某些地方还超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10493元,增幅较上年高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另外,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城乡与工农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十年来。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大幅提高,唯独农民工工资升幅不明显。

(三)行业之间差别较大

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挤转型、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各行业间的工资水平参差不齐,大体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新兴产业、夕阳产业的收入较高,而传统的资本含量少、劳动密集、竞争充分的行业收入较低。诚然,行业间存在差距是正常的,国际上公认的行业间收入差距在3倍左右是合理的,而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超过了4.88倍,且呈进一步拉大之势。

(四)同行业内不同职位差别凸显

行业间差距在拉大的同时,另一种形式的收入差距——行业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不能不引起重视和关注。据统计,企业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普遍在20倍以上。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将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阶层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是社会问题多发期。收入差距的拉大会挫伤广大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劳动效率,最终会阻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行。收入差距拉大还会造成社会人口尤其是劳动力的不合理流动。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问题,逐步形成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努力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原因及对策建议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体制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既有市场竞争的因素,也有行政垄断的因素;既有历史积累的因素,也有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定因素;既有正常的因素,也有不正常的因素。主要因素是:由过渡体制弊端和法治漏洞造成的公有资产流失和不公平竞争;历史上形成并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由市场扭曲造成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上的分化;由某些倾斜政策和行政性垄断造成的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由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差别;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功能缺乏和社会保障制度缺陷而未能抑制差别迅速扩大等。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某一个历史阶段,往往出现收入差距扩大这样一个过程。认识收入差距问题蕴含的风险,分析其原因,找出有效对策十分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可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国家要积极推进统筹发展战略,尽快采取措施平衡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水平,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力度,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鼓励外部投资者到欠发达地区投资,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其经济发展水平,使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差距。

(二)缩小城乡居民和城镇居民内部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

鉴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包括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作为各级政府的主攻方向。中央政府应将这一指标作为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领导的重要考核指标,各省、市、自治区应把这一任务纳入各自的规划内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是尽快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收入。要加快提高农民的收入,主要的途径是进一步推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业劳动比较生产率;尽快消除劳动力在城乡和地区间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把城市化进程和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同时支持劳动密集型和能源低耗型第二产业的发展。

另外,缩小城镇居民内部各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是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的就业结构。

(三)缩小行业间和同行业内日渐扩大的收入差距

实施社会二次分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调整第三产业自身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打破垄断体制,控制垄断行业的工资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水平的有效监管,利用政策措施和经济手段适度调节这些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调节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从政策建议的角度来看,通过对高收入人群的征税,既可以调整收入差距,又能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同样,同行业内职工收入差距的非理性增大势必也会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降低行业间和行业内收入差距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法制的框架内规范运作,解决分配差距过大问题,不仅有利于减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也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谐。当然,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方针,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的收入分配,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同类规模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对垄断性行业普通职工的收入水平应适当控制和调整工资与效益挂钩的比例。 对非公有制职工的收入,要确保各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得到执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并继续完善各地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各类职业(工种)的工资价格。对公务员的收入分配,主要是规范津贴标准,各地区同级别公务员收入差距不能过大。工资(津贴)调整要参照本地区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增长以及当地企事业单位的收入水平。

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工资占GDP比例过低现象,说明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比重过小,大量国民财富通过非规范的途径流入个人手中。工资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直接后果就是需求不足,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改革劳动薪酬结构,使劳动力价格与其价值相符,减少非正常收入,是减少贫富分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以支定收,适当降低税收收入规模和增长速度。实现政府收入规范化,实行费改税,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与民生有关的支出比例,构建民生财政。

参考文献:

1.黄祖辉.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十大建议.中国经济时报,2006-2-17

2.杜志超.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仍呈扩大趋势有五大“症候”.青川公众信息网,2008-1-17

3.陈华.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社科纵横,2001-10-10

4.李雁争.垄断行业内工资最大差距百倍不合理收入差距亟需消除.上海证券报,2008-1-21

5.王远鸿.中国基尼系数逼近0.47缩小收入差距七大对策.上海证券报,2006-3-13

6.安体富.调查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中国税务报,2008-3-5

推荐访问:收入分配 对策 差距 状况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