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运动处方》课程教学质量的探析

时间:2023-05-12 15: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运动处方》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主要用于指导康复锻炼和科学健身。本文结合实践,分析了提高《运动处方》课程教学质量的环节:优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 运动处方 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

运动处方主要用于指导大众健身人群的科学锻炼以及患者的康复锻炼。1995年,我国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此举为运动处方的实施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各大体育、医学院校都开设了《运动处方》课程,部分综合性院校甚至将其列为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课程。从性质上来看,《运动处方》属于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提高《运动处方》课程教学质量的意义有三方面:在高校普及和宣传运动处方知识,为康复锻炼、全民健身和竞技训练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为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广泛运用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具有制订运动处方能力的社会健身指导员,以促进我国群众体育的开展,拓宽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相关专业口径。本文就如何提高《运动处方》课程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作了一些探讨。

1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1.1优化教学过程

1.1.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正处于求知欲高度膨胀的时期,为了激发学生对《运动处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第一节课中,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学习运动处方的意义,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运动处方是为每一位患者或体育健身者量身定做的,实践证明,按照运动处方进行科学锻炼既安全可靠又有计划性。应用运动处方进行健身锻炼将是科学安全增强体质最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教师应在理论讲授同时联系生活,使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比如将运动处方与女生关心的减肥塑体、男生关注的健美健身联系起来进行介绍,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以易化难、以简化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好学乐学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1.1.2钻研教材,突出重点

《运动处方》课程内容繁多、逻辑性强、理论与实践并重。因学时较少,一般只有24至36学时,在安排教学内容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反复推敲教材的内容,在课堂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教材《运动处方》共分五章,其中耐力运动处方这一章是本教材的重点章节,原因有二:一是耐力运动处方以提高心肺耐力作为锻炼目标,而心肺耐力素质是健康体适能各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二是在各种类型的运动处方中,耐力运动处方应用最为广泛,它可用于健身、预防、治疗和康复四个领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利用有限学时,根据专业特点,删繁就简,把握重点、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1.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为了使《运动处方》的教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学现代化、科学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可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为多媒体教学。教学中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它集声、光、色及动画于一体,信息含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具有媒体融合性、交互智能性和信息扩张性等多种特性,弥补以往教学中较为欠缺的视觉信息,具有其它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如台阶试验这一操作理论内容,通过多媒体示教短片的呈现,这种教学方法直观易懂,深受学生的喜爱。

1.2优化师资配备

体育新学科的创建主要是通过边沿学科的扩展,或是各种学科的相互交叉应运而生。《运动处方》正是一门由体育和医学两大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沿学科,它源于康复医学,后被广泛应用于健身锻炼。其创建的意义在于指导患者或体育锻炼者进行科学运动,以达到康复和预防健身的目的。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应具备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运动处方的制订一般遵循以下流程:健康检查、体适能测试→确定运动处方的目的→运动功能评定→制订运动处方→指导执行运动处方→监督执行情况→定期调整运动处方。由此可见,《运动处方》实质上涵盖了两大学科的内容:体育与医学。那么,对于这样一门交叉学科,在授课教师的配备上是否可以打破一门课程由单一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的传统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运动处方》课程的主讲教师多数为体育教师,少数为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或与前两者相近专业的教师。两者比较而言,前者所受的专业教育以竞技运动教育为主,未系统学习过医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传授与开据合理运动处方的能力;后者受过系统医学知识和基本体育运动知识的专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对《运动处方》的把握及传授能力;但在讲授利用何种运动方式去提高耐力、力量和柔韧性时,体育教师无疑最权威。在此,笔者提出一个设想:《运动处方》可由两个专业的教师共同授课,以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或与前两者相近专业的教师主讲,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动作部分内容进行辅助讲授。体育专业以及与医学相近专业的教师相互配备,取长补短,共同讲授《运动处方》课程,应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3优化评价体系

1.3.1理论考试评价

理论考试是教学成果的检查手段之一,考试内容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反映基本的、重点的理论和技能知识。理论考试评价主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进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对《运动处方》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

1.3.2实践能力评价

实践能力评价是检验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体适能的测定与评价;耐力、力量和柔韧性的练习方法;针对某个对象制订运动处方。其中,前两项评价内容安排在相关章节讲授完毕后进行考核,注意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操作、运用的能力。第三项评价内容则安排在期末该门课程讲授完毕后进行,这项内容也是该门课程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评价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制订运动处方能力的考核评价时,注意评价学生与处方对象的沟通交流情况,观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融汇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2.1重视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

运动处方这一概念从词义上看有两层意思:一是运动,二是处方。“运动”指体育运动;“处方”原指医生对病人用药的书面文件,这里指处方制订者根据处方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运动计划。简而言之,运动处方即是一个运动计划,它达到康复和健身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的手段来实现的。运动处方是理论指导,体育运动是实践方式。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决定理论。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因此,《运动处方》课程除了理论讲授外,还应有运动实践的训练。教材介绍的耐力、力量、柔韧性运动处方中,除了有上述三种素质的运动生理学基础、特征和评价等理论知识外,还包含与运动实践密切关联的具体练习内容。这部分运动实践的内容应由体育专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以体育课的形式在体育场馆进行实训教学。力量练习涉及到各种大型力量训练器械的使用,有条件者可到健身馆进行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将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联系,在运动实践中学用结合,提高学习效果。目前开设《运动处方》课程的专业主要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等,少数综合性院校将《运动处方》课程列为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课程,如华中科技大学。从开设此课程的专业特点上来看,可大致划分为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对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而言,因运动训练知识基础较差,课程中运动实践内容的实训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2.2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运动处方》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目前开设的《运动处方》课程的总学时多数为36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践课6学时,实践课仅占总学时的1/6。从教材内容上看,重点的实践项目有体适能的测试、二次负荷试验、心脏功能能力的评价等,其中体适能的测试内容又包括耐力、力量、柔韧性、身体成分等多项内容。显然,6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不足以完成上述实践项目。因此应增加实践课学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实践往往可以促进理论的掌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变需要动态的思维,在实践中,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也能得到促进和发展。

3 培养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1培养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

如何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变为一种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不是看学生考试能拿多少分,而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运动处方》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各项体适能测试指标的意义及评定的方法,掌握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具备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并在实践中能利用运动处方指导处方对象进行科学的运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从为自己量身制订一份运动处方做起。通过《运动处方》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有关身体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科学健身的方法和手段,能够依据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制订适合自身锻炼的简单运动处方,并能根据运动处方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经过学习的积累、实践的演练、经验的总结,从为自身制订运动处方到为他人制订运动处方,这就是一个能力提高的过程。在课程评价体系中,我们也把实践能力评价中的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作为一项重点的考核评价内容。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是一份能引导组织人们从事体育活动、指导人们科学健身的职业,具备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是其必备的一项专业能力。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深入开展,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对于开设《运动处方》课程的专业来说,应切实注重提高学生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加强对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培养,以拓宽专业口径。

3.2开展小科研活动

在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还可采取开展小科研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小科研活动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教师给出练习内容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研究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如教师给出一位肥胖症患者的基本资料,让学生根据该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和健康状况,运用所学到的运动处方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为这位患者制订一份减肥运动处方,并指导患者实施运动,一个月后对运动处方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另一种是由学生组成科研小组,开展深入实际的科研工作。如让学生深入到本校内各系、体校、社区去调查学生、群众对运动处方的认知程度以及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方式,调研后集体进行讨论,要求写出书面材料,分析运动处方在高校、体校和社区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措施。在调研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宣传运用运动处方进行科学锻炼的科学知识。开展小科研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加强群众体育科研工作,重点抓好国民体质监测,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运动处方正是科学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成果,而学生利用运动处方的知识再参与科研,将会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4.1提高《运动处方》课程教学质量应紧抓三个环节:优化教学是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重点、培养学生能力是关键。

4.2在优化教学上,优化师资配备非常重要。以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或与前两者相近专业的教师主讲,体育教师辅助授课,二者取长补短,应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3重视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用结合,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4.4培养学生制订运动处方以及开展小科研活动的能力,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变为一种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提高《运动处方》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黄玉山.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

[2]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汪康乐.试论体育新学科的创建[J].体育科学,1998.6.

[4]梁金柱.运动处方在体育训练中应用的意义[J].今日科苑,2010.8.

[5]聂晶.高校体育运用运动处方教学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9.3.

[6]王怡.运动处方与大众健身科学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20.

[7]杨静宜,徐峻华.运动处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探析 处方 教学质量 提高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