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体育现象的分析及纠正机制的设置

时间:2023-05-12 15: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着厌学体育的现象,本文针对目前厌学体育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设置纠正机制。

关键词:厌学体育;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兴趣;终身体育;快乐体育

上海体育学院曾经对上海市6所中小学的体育锻炼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3%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同时又有86%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中学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喜欢或讨厌上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体育不感兴趣者中,女生多于男生。教师必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方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一、“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所以学生喜欢体育是毋庸置疑的现象。但是同时有86%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现象的出现,必然导致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的厌学体育行为。出现了如: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态度不端正,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欢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等现象。这是个令人担心的问题。在这种体育课上,学生看似非常认真地做着各种练习,实际上他们是在用无言的行动,应付着体育教师。慢慢地体育课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体育教师采取“大放羊”式教学方法。一只哨子两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评估考核送你个优秀,学生运动技能一无所长,体育教学一无是处。其结果是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冷眼相看,体育工作受到其它学科排挤,认为体育活动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学生更是身受其害,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甚至反感,终身体育意识付之东流。有的甚至影响到他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不让他们的后代参加体育活动,产生恶性循环。

针对不喜欢体育课的200位不同年级的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60%以上的同学认为体育课“花样少,老套”;72%认为体育课“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少就那么几样”、“没兴趣”;30%的认为体育课“累”、“体育课就是为了那几项体育考试的达标而练练”、“枯燥、乏味”、“老师最好在体育课给我们自由活动”等等。根据这些学生反馈的意见通过与其他体育教师的探讨总结,本人认为:厌学体育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1、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地追求所谓的身理曲线而进行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功能,使学生练而无趣;2、是为了考核、考察的达标要求,拼命地把体育课上成基本身体素质课,使学生百练无味;3、是教师的“内功”差,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长期不变,顽固僵化,不能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去教学,使学生练而无劲:4、是其他原因,如:学校场地器材资源匮乏,教学环境、社会环境等等不利于体育课教学的因素。如此教学,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使体育课质量每况愈下,停滞不前,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质水平下降。

二、科学地设置其纠正机制

1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融洽的师生情感,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言辞过激,讽刺挖苦,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此基础上教师深入学生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喜欢上什么模式内容的体育课?”“不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课?”“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等。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他们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对体育课的认识和要求是不同的,教师只有全面的收集和整理这些由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才能科学地,有的放矢地整理这些信息,解决问题,使学生由“厌学体育”到“乐学体育”的转变。

2 应该以学生为本,坚持“健康第一”的正确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多样化,综合化

在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教学内容设置和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现象还较严重,达不到学校体育教学的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体系结构内容设置不合理,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术教学占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应根据新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的目标,来选择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需要,最有用的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基础。根据《体育心理学》的特点:新颖的事物能引起好奇心,注意的事物易引起兴趣,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的特点,教材过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对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在同一活动中,常因能力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致使学生产生兴趣的程度不一。学生对适合能力水平的活动期望大,获得成功结果的可能性就多。

由于中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大教学中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必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个性化“需求”中探索、发展。以本领为主线,用投掷羽毛球、鸡毛毽、纸飞机等代替实心球,这些内容不仅学生练习兴趣高,也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了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就不容易觉得枯燥乏味。

3 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前,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非常活跃,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性研究,形成了一批相对地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如: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体育教学模式;小群体学习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中进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模式;情景和模仿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发展学生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体育教学模式;选择制式体育教学模式;领会教学式的体育教学模式等等。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有很大的提高。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课堂上适度地给学生“自主权”和“自由度”,让他们动脑筋,边想边练,去尝试、体验,并与同伴切磋琢磨,互相交流,逐渐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教师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年龄、性别、体质情况和接受能力等,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使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不会感到“太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法措施,会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节奏鲜明,效果显著,有利激发学生自始至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练习。学生在接受、学习一项教学内容时,教学的过程显得非常重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在一个班中,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快的和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应用分组教学。如:跳箱、跳高等项目,体重较大的肥胖学生或弹跳力协调较差的学生,首先要建

立自信、消除恐惧心理,另外一些辅助练习对他们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让音乐、舞蹈、游戏进入体育课堂,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而且能使学生愉乐身心、调节情感、陶冶情操、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能使体育教学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果。新颖、独特、富有个性的体育因材施教教法,将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学现象得到根本的转变。

4 引导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活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的内在过程,是有目的的行为,对学生的行为具有驱动力。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欲图体育之功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自觉不可。因此,只有让学生从心底里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才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兴趣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按兴趣的起因划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需要而产生兴趣,为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而对事物或活动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与训练都是必要的,它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训练,提高他们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目标和恒心。因此,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当学生对练习感兴趣时,会表现出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讲解,认真仔细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当教师布置练习时,他们会一丝不苟、认真刻苦,勇敢顽强地完成。当学生对此练习无兴趣时,上课时会出现心不在焉,做教师布置练习时,会出现不在乎、随便、疲劳等现象。这样经常延误练习时间,而且影响完成动作质量,还会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要做到以下三点:

(1)体育教学既要向学生讲明课堂学习的目的,还要把身体锻炼、文化学习及与人类生存、生产等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对健体以及对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等重大作用,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体育课学习兴趣。

(2)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任务,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本课内容的健身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可着重向学生介绍中长跑能增强人体心脏及物质代谢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以及器官的机能,同时也是终身体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这样使学生明白参加长跑的目的,就必然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要我锻炼”向“我要锻炼”的方向转化。

(3)结合教学过程或开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热爱体育运动的教育,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他们对体育运动兴趣成为伴随他们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之一。即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可以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并使他们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5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不认真,对学生放任自由,讲课精神不振,示范不规范,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工作态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良好的言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因此,利用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建立密切师生关系,这些都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改变学生厌学思想的必要条件。

6 建立合理的即时评价和教学评价机制

注重对学生在体育课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长处加以即时表扬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快乐体育”的意识。

7 改善体育课教学的外部环境

改善体育课的外部环境,如:学校场地器材,教学环境,社会环境等也是提高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篇幅的局限这里就不再缀述。

总之,学校体育课教学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它是学校体育的重点环节。体育课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针对“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及设置纠正机制,改革学校体育课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课教学工作质量,单靠以上的几点纠正机制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方方面的支持。作为21世纪的体育教师,身处《新课程标准》模式转变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突破传统授课模式。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推荐访问:厌学 纠正 机制 现象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