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人物中的书法名家作品

时间:2023-05-08 08: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饨ky人物浮现在眼前。他们之中有身先士卒的革命党人(如孙中山、黄兴),也有顽固守旧的保皇派(如康有为):有壮怀激烈的新军将领(如蔡锷),也有异军突起的北洋军系(如段祺瑞);有同情革命的社会贤达(如江孔殷),也有阻挠革命的遗老遗少(如张勋);有踌躇满志的立宪派(如张謇、谭延闿),也有海外声援的爱国华侨(如伍廷芳)……无论以何种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作为特定年代的辛亥风云人物,他们为历史留下了可圈可点且浓墨重彩的辉煌一页。

这批辛亥风云人物,大多受过旧学的熏陶,不仅在国学素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书法方面亦有不俗的表现,其中不少人同时也是在书法史上名垂后世的佼佼者。借助“气吞河岳:辛亥风云人物墨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之机,笔者尝试在这批风云人物中搜寻在书坛上亦享有盛誉者,让人们在缅怀其轰轰烈烈的政治业绩时,也分享其满怀激情的艺术作品。

张謇(1853-1926)既是清末状元,也是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创立者,曾拥护清政府预备立宪,并参与成立预备立宪公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临时议会议长、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后走上实业与教育救国之路。书法以行楷擅场,早岁从欧阳询、颜真卿、褚遂等唐贤中得其发乳,晚年则参以刘墉(1719-1804)、何绍基(1799-1873)等诸家之法,虽然偶有“馆阁体”之趋向,但其书法中所表现的秀劲雅致却不是一般书家所能达到的。郑孝胥(1860-1938)认为其“书法有棉里针”,是谓其秀雅中不乏劲健;也有论者认为其书法“有隋、唐楷行嬗变的风采”,其《行书七言联》(香江博物馆藏)便可看出这种风格。

徐世昌(1855-1939)曾在清廷任职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辛亥革命后为袁世凯谋士和盟友,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后被安福会选为总统。国学功底深厚,兼擅书法、山水松竹及书画鉴藏,被称为“文治总统”。晚年退隐天津,潜心著述。书法博采众家,于苏轼得益甚多,兼得黄庭坚笔意。其书诸体兼善,尤以行草最为擅长,结体随意,挥洒自然,晚年用笔更游刃有余,人书俱老。其《草书轴》(香江博物馆藏)书于1922年,用笔流畅,飞扬中不失风骨,乃其晚年典型书风作品。

康有为(1858-1927)是维新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希望通过变法图强,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后组织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曾参与张勋组织的复辟。这些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已然毁誉参半,但他在学术、书法上的成就却是得到一致的认同。他曾著有在书法理论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广艺舟双楫》,提出尊碑抑帖,以纵横奇逸之笔和挑战传统的书学理论而成为近代颇具影响的书法家。他早年从帖学入手,临摹王羲之的《乐毅论》及欧阳询、赵孟頫书法,后从广东名儒朱次琦学执笔。其书法以行书为主,兼及楷书、草书,而篆书和隶书则极少。他的早期楷书多带有明显的“干禄体”痕迹:中晚年以后的书法,乃经过“改良”和变革,已经形成自己单独的一体,往往以大巧若拙之笔,横平捺翘,涩笔取势,用笔疏密有致,潇洒自然,一种纵横奇宕之势溢于笔下。这种独具一格的书法被称为“康体”。他在自己的一幅《行书七言联》(“天青竹石侍峭蓓,室白鱼鸟从相羊”)中自称自己创此千年未有之新体,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可见康氏对其书的自得之心。其《草书轴》(广东省博物馆藏)纵横捭阖,挥写自如,表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乃其“康体”书风之典范。

童炳麟(1869-1936)早年加入同盟会,在《时务》、《昌言》、《民报》等报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则退隐书斋,成为集大成者的代儒宗,于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无不造诣深湛,被学界称为“聚合南北学人的一面旗帜”。其书法以篆书为主,在沉稳中颇见学人之功力,其《篆书六言联》(广东省博物馆藏)运笔遒劲,转折有度,在浑厚中时见朴茂之致,很有乾嘉学派学人的遗风。沙孟海(1900-1992)谓其篆书“运笔结体,与侯马出土硃书盟词,长沙、江陵出土楚墨宝竹简,寿县出土楚铜器刻款,颇有暗合之处,证明其笔法近古”,说明其书法中所具有的深厚底蕴,从该书中可见其这种古风。章氏晚年一度在上海以卖书“补助经费”,并订出润例,以篆书和行书为多,足见其学者书法在当时已受到人们的追捧。

梁启超(1873-1929)是康有为的弟子,一起参与百日维新运动,倡议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后组织护国军反袁,并参与段祺瑞的反张勋复辟之役。正如后期在政治上与其师康有为迥然不同,其书法亦与师大相径庭。他受其师康有为碑学思想的影响,提出重碑但不排斥帖。在《论书二题》里,他更是具体指出模仿前人法书的两条路:一是专学一家,要学得像;二是学许多家,兼包并蓄。他在分析二者的利弊得失后,选择了后者,从而进一步提出以模仿为过渡。再到创作的思想并付诸实践。他的书法初学唐朝的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后从北碑、汉隶中吸养成分,形成一种恬和冲淡、隽雅秀丽的风格。其字结体闲适,静穆舒畅,给人一种达性通变,超然物外之感。由于受汉隶影响,他的楷书多带有隶意。楷中求隶,以隶写楷,成为其书法的一大特点。其《隶书轴》(广东省博物馆藏),用笔端敛平正,横重竖轻,点划谨严而不呆板,方正尔雅,时露逸宕之气,深得东汉《张迁碑》之神韵。梁启超曾对自己有一极为深刻的解剖:“启超与康有为最相反之一点,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启超以太无成见之故,往往徇物而夺其所守,其创造力不逮有为殆可断言矣。”所以在书法艺术上,他不像康有为以技法到意蕴都深深打上自己的烙印,其个人风格也还不甚鲜明和突出。虽然如此,因他的书法所深蕴的学术根底和艺术涵养,使其作品一直受到人们青睐而身价不菲。

于右任(1879-1964)早年如加入同盟会,参与主办《神州日报》、《民呼》、《民主》等报,倡导民主革命,长年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既是民主革命的先驱、报刊活动家、教育家、诗人,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所创造的“标准草书”深受海内外学人欢迎,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人追随其书风。传其艺者有刘延涛、胡公石、李生芳、周伯敏等,其流风余韵甚至影响至日本、韩国。他所形成的书法流派被称为“于派”,在书法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书从王羲之、李北海得来,并参以历代草书名家之精髓,形成自己的风格。《行书顾亭林诗》(香江博物馆藏)看似率意为之,实则于草法及行楷中取精用弘,融古于今,体现出一种“标准草书”特有的恢宏气势,是其代表性书风作品。

胡汉民(左)(1879-1936)和林直勉(右)(1887-1934)都是广东人,也都是同盟会会员,前者曾任中华民国军政府交通总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

中华民国时期广州军政府总参议、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等:后者曾从海外筹得巨款支援辛亥革命,历任孙中山军政府秘书、广东省政府秘书长、大元帅府秘书等。两人都以隶书闻名于书坛,在近代广东书坛卓有建树。胡汉民的隶书从汉碑中得其精髓,尤得力于《曹全碑》,用笔灵动,气韵飘逸,民国时期广东地区的很多招牌、碑碣题字大多出其手,《隶书七言诗横幅》(广东省博物馆藏)便是其书风之典范;林直勉以隶书擅长,兼擅行楷,其隶书用笔粗放,笔意圆润,蚕头燕尾中饱含厚重、朴实,与胡汉民的细劲飘动有异曲同工之美;其行书则与隶书之用笔相近,融粗率与静雅于一体,其《行书五言联》(香江博物馆藏)正是这种书风的表现。

胡毅生(1883-1957)亦是同盟会会员,胡汉民堂弟,曾参与策划黄花岗起义、反袁世凯及护法运动,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参军,同时亦擅长书法,曾与陈融(1876-1955)一道共同订立润例卖书,是近代岭南有名的诗人、书法家。其《行草七言联》(香江博物馆藏)行笔流畅自然,格调高雅,颇有晋唐人风致。

谭延闯(1880-1930)在辛亥革命后历任参议院院长、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湘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是晚清民国政坛的风云人物。相比较书法而言,谭延匐在书坛的名声甚至远远超越其在政坛的业绩。马宗霍(1897-1976)在《霎岳楼笔谈》中谓其“早岁仿刘石庵,中年专意钱南园、翁松禅两家,晚参米南宫,骨力雄厚,可谓健笔”,说明他能博采众家。不过从其传世作品看,仍然是学颜真卿较多,尤其得益于《大字麻姑仙坛记》。所以,时人黎叔平认为其书法“峻拔温润,深得颜书神髓”,是不无道理的。《行楷七言联》(香江博物馆藏)中的结字、用笔及风韵,都有颜字之痕迹,体貌丰韵而道劲,有天骨开张之势。

叶恭绰(1881-1968)早年为同盟会会员,曾历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他既是学者,也是书画家,同时也是书画鉴藏家。家中富藏历代名家翰墨,长期耳濡目染,因而一出笔便不凡,顾廷龙(1904-1998)称其“才能卓绝,余事尤工书法,见重当世”,是对其较为客观的评价。叶恭绰主张“书法应当以篆隶为根本,学书应以出土木简、汉、魏、南北朝石刻和晋、唐人写经为基础”,他的书法也是按照此理论取法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合晋唐以来名家法书,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书无一笔不合古人,而又无一笔没有己意,转折有度,既有柳公权、颜真卿的古雅,也有赵孟頫的秀媚。《行书七言诗轴》(广东省博物馆藏)中的结体、用笔都是其成熟时期的风貌,岭南画派的传人张坤仪便受其影响,传其衣钵。

当然,以上诸家之外,以书法同时擅名的辛亥风云人物还有不少,如“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1879-1951)以“枯藤体”草书著称、高奇峰(1889-1933)、陈树人(1884-1948)以行书扬名;“海上画派”著名画家王震(1867-1938)、广东籍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1877-1925)、朱执信(1885-1920)、邹鲁(1885-1954)、李仙根(1893-1943)、广东籍的晚清遗老戴鸿慈(1853-1910)、梁鼎芬(1859-1919)、江孔劂1864-1951)、温肃(1878-1939)等人的行书、草书或楷书等等,他们都能在书法上形成自己的面貌并在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留下印迹。还有其他风云人物虽然不以书法享誉,但其书法亦能自出机杼;也有的风云人物书法本身乏善可陈,但因“书以人贵”、“书以人传”,其书法一样受到人们的垂注。

推荐访问:书法 名家 人物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