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高师实践教学的潜课程

时间:2023-04-24 12: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前实践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对实践教学的改进多停留在量的积累方面,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以潜课程的方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整合,改变以往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使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成为理论学习这一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更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以实践的方式学习理论,需要整合教育理论内容,倡导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自主研读、主题讲授、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坚持本科教学的理性品质。

[关键词]教育理论学习 高等师范 实践教学 潜课程

[作者简介]王义全(1973- ),男,河南夏邑人,平顶山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和教师教育研究。(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师范生实践教学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8-JKGHAGH-5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57-02

教育部2001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对实践教学的改进多停留在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延长实践教学的时间等量的积累方面,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非常薄弱,它严重制约了所培养人才素质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育部日前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把“实践取向”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教师教育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如何用好这一学期的时间,甚至产生大于一学期的效果呢?这不仅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更是一个方法的问题。

一、分离: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论及实践教学的内容时,一般认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实习、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个子系统组成”,“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创新学分、毕业论文等环节”,“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三个子系统(或称模块)”。这些观点代表了我国实践教学的主流思想。虽然都认为实践教学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现状还是十分明显的。实践教学被看作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范畴,学生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以前必须先拥有教育理论,然后把学习的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在运用的过程中,验证、延伸和拓展理论。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注重理论传授,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进行学科理论的讲授,很多实践性内容和环节得不到表现。教学方式以教师单一讲授、理论的“灌输”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只充当“听众”,学习中少有自己的目的和选择,学生缺乏参与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更谈不上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也很普遍。一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倾向,对教育实践不够重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学习,把实践教学看成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助性工作。

因为假定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以前已经完成,实践教学只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或者对理论教学中所涉及的理论的验证和演示,在一定程度上使实践内容非常单调,实践形式单一。虽然规定实习的内容有很多,但是学生一般没有机会体验一个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全程工作,见习和实习常常仅仅局限于听几节课和上几节课,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导致学生只会说不会干,当学生面对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缺乏必要的思考、判断能力和解决能力。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对实践教学方式的影响则是教师为教理论而教,学生为学理论而学,抽象的、单一的理论知识难以应用到具体的、丰富的现实教育情景之中,很多师范生实习回来以后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大学里学的理论和基础教育的实践是两码事,所学习的理论不能解释和指导实践。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导致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实际教学工作,甚至缺乏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融合:理论学习成为实践教学的潜课程

潜课程的概念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潜在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更多地强调其对学习者或者教育者的非预期性,然而随着对潜课程研究的深入,对潜课程的理解正在发生改变,其外延不断扩大,“人们把有些预期的课程也归为潜课程,这意味着潜课程的研究已由注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变为强调有意图的安排。”从课程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来看,教育理论课程对于师范生的理论学习来说是正式课程,而相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则不同,它是指学习理论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与教学实践有关的观念、态度、技能技巧及行为规范等。

1.理论学习成为实践教学潜课程的可能性。知识有多种表现形态,根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可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是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把握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实践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确证的知识。虽然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两者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具有理论的内在性,即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具有实践的关联性,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知识可以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对实践知识的掌握。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为理论学习成为实践教学的隐性课程成为可能。

2.理论学习成为实践教学潜课程的必要性。我国有学者把学术理论分为两类:科学理论和实用理论,其中又把教育理论归于实用理论。实用理论可以概括为:提出某种希望达到的目的,对各种指向目的的备择手段予以论证,得出在既定的环境中某种合适的手段,然后建议如何将这一合适手段去兑现目的。这与英国教育理论家赫斯特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教育理论应被描述成一种实践性理论,即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行动准则的理论。实际上,教育理论是具有不同层次的,既有关于获得理性的认识纯理论的知识,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精神、理念;也有关于作出理性的行动实践性理论的知识,他们可以转化成实际操作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内在统一的,没有实践基础的教育理论是无根的文字游戏,没有理论依据的教育实践将成为缺乏理论支撑的经验活动。教育理论知识的特殊性是把理论学习整合为实践教学潜课程的内在要求。

3.理论学习成为实践教学潜课程的价值取向。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并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实际教育情境与教育理论知识两者之间无法直接一一对应,实践总是责任理性或实践理性主导下的自由选择的实践,教育实践工作者无法把先前所学的知识直接拿来一一应用。实践教学不是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也不是理论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实践教学的课程化,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为价值取向,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根本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具体目标,整体规划专业课程,整体优化实践课程结构。以潜课程的方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整合,改变以往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使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成为理论学习这一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交织,使学生既能从“实践”中学习理论,又能在理论学习中学到实践技能,更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

三、统一:以实践的方式学习理论,用理论引领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规律为我们处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统一关系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进行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对那些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理论应该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或者以实践的方式去领悟和体验。

1.整合教育理论内容。要改变过去“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结果中心”的灌输式理论学习,首先需要整合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第一,把某些教育理论课与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整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如《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很多,但是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却区别不大,基本上都是单纯以理论逻辑线索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不同的是选择的内容和安排的顺序稍有变化。如果我们采用以理论线索、教学设计线索和实践教学线索三个维度整体推进的整合方式,则会在学生学习课程与教学原理的同时,得到实践的锻炼,促进实践智慧的形成。第二,教育理论课程之间的整合。即改变教育理论课程中,明显存在的个别内容陈旧、部分内容在不同学科中重复出现等弊端。如课程与教学问题,“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都在讲,“教育学”中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肯定没有后两门课程讲得深刻,我们可以把“教育学”中的这部分内容删除,给实践教学留出更多的时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的过程、原则、模式、策略、方法和评价等问题在课程与教学的一般理论和学科教学论中都在学习,只有协调安排才能使二者发挥理论的合力。第三,把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相结合。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前者回答的是“教什么”,后者回答的是“怎么教”,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相整合,就是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这样既能避免教育理论课程的空洞说教,又能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突出“师范性”的特点。第四,把理论学习和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基础教育培养大量优质师资,积极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师范大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师范大学生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以及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成熟的经验、真实的教学案例或存在的问题有选择地整合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之中。

2.改革教学方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也是师范生实践智慧生成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由一个静听者、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实践者、批判者、反思者和构建者,让他们在个人实践的经验上建构自身的教育理论。

第一,自主研读、主题讲授、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相比,高等师范的课堂上存在的却是以被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接受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以落后的教学理念传递着先进的教育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师范生缺少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意识、方法、技能和技巧,怎能适应以后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工作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研读系统感知教育理论、通过教师的主题讲授深化学生的理解或剖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分组讨论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通过这种“有缺漏”的教学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体验性,并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时间的保证。

第二,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在教育学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运用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在教育案例所描述的实际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也包括作者一定的理性思考和对该实例的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方式。

第三,适度引用模拟教学。在教育理论的学习过程中,紧密结合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让学生在课后结合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轮流模拟试讲,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评议。模拟教学既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时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设计,也可以是针对某方面教育理论的设计。如在学到教学方法中的“讲解法”时,我给学生留了一个小组作业:“设计一个教学片段:以4÷为例,给学生讲清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通过这种模拟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明白了:讲解法≠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机械被动的学习,对小学数学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也在教态、语言、画线段图的方法、发问的策略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或提高。

3.坚持本科教学的理性品质。我国于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强调以实践的方式学习理论并不是要放松对理论的学习而停留在单纯的教学技能训练上。与此相反,我们特别要强调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既要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教,又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教,尽量避免实践的盲目性。抽象的、单一的理论知识虽然难以应用到具体的、丰富的现实教育情景之中,但却能够帮助师范生理解和把握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和规律,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从而为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奠定思想基础,能为处理问题提供某种可能性,因此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振华.解读教师个人经验知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2](英)赫斯特.教育理论[A].沈剑平,译.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Z].2001-08-17.

[5]靳玉乐.潜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6]马德滨.论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7]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9]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10]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推荐访问:理论学习 实践 课程 高师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