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调研与分析

时间:2023-04-23 20: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课题的调研实践与分析。课题组通过对天津市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劳动观念与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探研目前职业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与成因,总结职业院校在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中融入劳动精神存在的困惑和困难,提出本课题后续研究的思路与设想。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育人模式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强国富民,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需要跳出传统“劳动教育”的窠臼,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方式。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现状具体又如何呢?课题组组织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部分研究人员及六所中高职院校一线教师,从育人模式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与实训教学和普职融通等多视角、多方位调研目前天津市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加以分析。

一、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学生勞动教育研究的调研方向与问卷设计

(一)调研方向与对象

根据课题研究方向的需要,课题组共设计六个调研方向: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研究;中职阶段劳动教育现状分析与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路径之研究;高职阶段劳动教育现状分析与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路径之研究;职业院校在社会实践与实训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突出普职融通特色,职业院校服务普教劳动教育的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根据调研对象的不同,又将调研问卷分为以下四类:调研对象为各校管理层;调研对象为相关学科及专业课教师;调研对象为相关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调研对象为相关企业或普通中职学校。

(二)调研问卷设计

课题组根据调研方向与调研对象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调研内容。调研方向“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研究”:管理人员卷、教师卷和学生卷,分别为16道、20道和20道,合计56道题;“中职阶段劳动教育现状分析与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路径之研究”:管理人员卷、教师卷和学生卷,分别为8道、9道和8道,合计25道题;“职业院校在社会实践与实训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管理人员卷、教师卷和学生卷,分别为10道、10道和12道,合计32道题;“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管理人员卷、教师卷和学生卷,分别为12道、11道和12道,合计35道题;“突出普职融通特色,职业院校服务普教劳动教育的研究”:管理人员卷、教师卷和学生卷,分别为10道、18道和18道,合计46道题,共设计194道。具体问卷题目略。对于第四类调研对象(企业)和有关高职院校调研问卷,课题组责成部分中高职业院校单独开展调研活动。

二、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的调研问卷反馈

(一)调研问卷收回数量统计

课题组面向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和部分高职院校,以“问卷星”方式开展问卷调研活动,目前已收回问卷统计如下:

调研方向“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研究”:管理人员132份,教师166份,学生696份,合计994份;

调研方向“中职阶段劳动教育现状分析与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路径之研究”:管理人员141份,教师382份,学生1413份;

调研方向“职业院校在社会实践与实训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管理人员135份,教师57份,学生760份;

调研方向“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管理人员137份,教师336份,学生1150份;

调研方向“突出普职融通特色,职业院校服务普教劳动教育的研究”:管理人员39份,教师19份,学生57份。

合计:管理人员584份,教师960份,学生4076份,共计5620份。

(二)典型问题与分析

1.职业院校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与接受劳动的主观意愿。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指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职业院校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不太清楚。如:

问卷:你如何理解“劳动”?[多选题]

A.劳动就是做卫生、做家务

B.劳动是人类有意识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C.劳动就是受累,能不劳动最好

D.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统计数据:有效受调人数696人,选择A的421人,占60.49%;选择B的574人,占82.47%;选择C的122人,占17.53%;选择D的187人,占26.87%。

接受劳动的主观意愿方面,如:

问卷:你会主动进行劳动的原因是什么?[多选题](没列出具体选项)

选择选项A“本身就十分热爱劳动,愿意臭味相投主动地进行劳动”的占75.87%,选择选项B“家人或老师要求自己进行劳动,自己不会主动去劳动”的占30.43%。

2.职业院校学生对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必要性及开展劳动教育课的教育形式与内容的认识。

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非常有必要。如:

问卷:你认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必要吗?[单选题]

A.非常有必要    B.有必要

C.一般          D.没必要

统计数据:有效受调人数760人,选择A的423人,选择B的237人,选择A和选择B的人数之和占86.84%。

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首先是生产劳动教育,生产劳动主要指农业和工业生产活动,它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强国富民之根基。其次是服务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指利用知识、信息、技能、设备、工具等为他人或社会提供服务的行动,它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形成的必要基础。最后是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主要指个人生活自理和家庭生活事务处理等与衣食住行直接相关的活动。它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问卷:你希望劳动教育课授课内容是什么方向?[多选题]

A.专业相关劳动技能优先

B.生活实用性劳动技能优先

C.学生感兴趣的劳动技能优先

D.社会热门劳动技能优先

统计数据:有效受调人数1413人,选择A的1041人,占73.67%;选择B的914人,占64.69%;选择C的911人,占64.47%;选择D的621人,占43.95%。

3.劳动教育课程与劳动实践时间的设置。

职业院校应将实施课程、学科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注重实施劳动教育。要安排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利用身边劳动者、劳动模范先进事迹,进行弘扬劳动精神教育。职业院校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培养爱岗敬业、自尊自信的品质。课题组对学校管理人员问卷中,反馈表明大部分职业院校未开设专门劳动教育课程。如:

问卷:贵校的课程体系中,是否专门设定劳动教育课程? [单选题]

A.有       B.没有      C.不确定

统计数据:有效受调人数57人,选择选项B的占63.16%。

问卷: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引入“劳模精神”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单选题]

A.在教学中列举劳模、工匠事迹,传递劳动精神

B.结合教学实例,传播劳动精神和理念

C.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劳动榜样

统计数据:有效受调人数336人,教师选A“在教学中列举劳模、工匠事迹,传递劳动精神”的占43.15%,选B“结合教学实例,传播劳动精神和理念”的占41.37%。

4.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的评价策略。

职业院校逐步探索建立劳动实践积分制度和分析反馈制度,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经历纳入学分管理。要组织专业人员依据记录材料等,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科学评价。

问卷: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的评价策略,您的建议是(  )可多选。[多选题]

A.构建素养评价指标,实现对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立体化评价

B.实践教学全员化、过程化评价,实现素质能力融合培养

C.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化评价,促进教育教学诊断改进

D.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机构对劳动素养培养状况的专项的评估

统计数据:有效受调人数132人,选择A、B、C的分别为84.09%、86.46%和84.09%,选择D“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机构对劳动素养培养状况的专项的评估”的占55.3%。

5.職业院校专业课程如何融入劳动教育育人模式问题。

问卷:您对专业课融入劳动教育育人模式策略上有何建议,请选择(  )可多选 。[多选题]

A.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学习先进经验

B.专业课与劳动教育整合,将劳动教育思想渗透到教学实践全过程,以劳养德,传承劳动精神

C.推动劳动育人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实现劳动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融合

D.改革劳动育人的评价模式和方法

E.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保障制度和监督机制

F.加强师资队伍培养,针对劳动教育精神引领青年教师提升劳动素养

G.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拓展企业实践平台,改革评价模式和考核制度

H.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形成有机合力

统计数据:有效受调人数132人,选择各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6.36%、88.64%、78.79%、67.42%、62.88%、72.73%、78.03%和65.91%。

6.目前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问卷:您认为劳动教育课程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多选题]

A.教学目标不够全面具体

B.劳动技术课课时不足

C.重视实践,忽略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D.忽视新技术原理和知识的培养

统计数据:有效受调人数132人,选择A的81人,占61.36%;选择B的71人,占53.79%;选择C的93人,占70.45%;选择D的51人,占38.64%。

三、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研究设想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过程

立足于当前职业院校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和劳动教育的思想,以本市部分职业院校为依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为中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思想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积累。具体的研究思路为:合理设计调研问题,在广泛调研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论证,梳理研究对象的关系,科学地进行规划和整理,反映其内在联系及作用关系,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多种形式的反馈论证研究的意义及有效性。具体如下:

以天津市部分职业院校为主要调研重点。调研分析相关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现状、存在问题、哪些问题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哪些问题不好解决或正在寻求解决途径,寻找统筹解决的方法。

调研职业院校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对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想法、思路以及合理化建议,寻求具有共性或代表性的观点。

调研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毕业生。主要调研重点:职业院校学生结合各自的学习、工作经历谈在专业学习中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想法、思路以及合理化建议,寻求具有共性或代表性的观点。

调研企业。主要调研重点:企业在职业院校实训中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等。

调研方式: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电话、网络等。汇总出以上调研对象的综合情况,并进一步总结归纳,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二)研究方向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从以下六个方向开展研究,设为六个子课题,分别由天津市六所中高职业院校承担并完成:

子课题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研究;

子课题二:中职阶段劳动教育现状分析与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路径之研究;

子课题三:高职阶段劳动教育现状分析与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路径之研究;

子课题四:职业院校在社会实践与实训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五:发挥职业院校功能,突出普职融通特色,职业院校服务普教劳动教育的研究;

子课题六: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

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职业院校中加强劳动教育,把崇尚劳动的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形成完整的职校育人体系,并付诸实践,使其成为学校和企業共同培养职业院校人才的可操作性工具,实现理论观点、实践方法的有机结合。

模式及方法创新。本研究没有仅仅局限在对专业课堂教学的研究,同时也在专业实训及校外实训、实习中探讨新的育人模式,以适合职业学校的特色。在研究中,将课堂教学、实训实习、学校管理、职业指导等德育的“多元”因素进行统一。与以往模式相比,创新性地导入企业元素。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专业建设中,探寻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在落实方法上,与以往模式相比,本研究更注重于日常的积累和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本课题力求通过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探索建立多元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超市”,探究劳动教育在课程地位、学科地位上是“登堂入室”的,有课程课时保证,传授系统的劳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长期发展所需要的智慧空间。

质量评价方式创新。在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加强劳动精神教育,教学模式评价引入相关企业、学校所在社区代表及学生家长代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第三方评价,学生质量评价采用多元化动态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

四、结语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中国速度”正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亟须培养亿万有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和大批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肩负重大责任与使命,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加强劳动意识,职业教育必须改进现阶段的劳动教育方式与方法。

(责任编辑  左毓红)

[作者简介]

王建斌,男,1962年生人,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继续教育教研部部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高等继续教育、乡镇农民文化技术教育、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

王儒旭,男,1987年生人,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在课程教学和专业教学中融入劳动精神、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郑君慧,女,1982年生人,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继续教育教研部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高等继续教育、乡镇农民文化技术教育、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新时代 调研 职业院校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