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实效性研究

时间:2022-10-27 16:4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学生党员规模的不断增大,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党委应认清目前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现状,转变育人观念,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拓展教育平台,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育管理服务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理论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B023)“高校严格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12-0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管理。党的十八大修改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高等学校作为研究、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作为青年党员的主要聚集区、新党员的主要来源地以及社会党员的主要输出地,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我们党长期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情况下,应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一、充分认清当前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情况现状

笔者针对部分高校从事基层党务工作的教师及学生党员分别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其中教师60名,学生党员500名。针对高校基层党务工作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72.73%的人认为高校院系级党组织各项制度健全;79.55%的党组织有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在发展学生党员方面,有81.82%的受访老师认为发展质量较好,发展速度适中,但同时也强调在学生组织发展过程中更应强调学生的政治标准和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唯成绩论”;在组织员队伍建设方面,有高达88.64%的人认为“选齐配强组织员队伍”是高校做好学生党建工作的关键。此外,调查结果也客观的反映了目前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关于基层党支部存在的问题方面,“对党员教育管理不严”、“党内生活制度坚持不好”的比例占到56.82%;“信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理想信念不坚定、是非观念淡薄”是目前学生党员在党性修养方面亟需加强改进的两个方面;同时“对学生党员入党后再教育问题”和“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凝聚力”也是广大基层党务工作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针对学生党员的调查结果中,91.10%的人认为高校组织发展程序规范,组织发展工作严格;76.87%的学生党员认为党组织能够主动关心帮扶困难学生党员;82.56%的学生表示会关注并积极参与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的活动;有83.27%的学生认为党支部每月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党支部书记能够按照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62.63%的学生党员认为目前开展的党建活动缺乏有效载体,党组织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69.40%的人认为目前大学生党校的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有15.69%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也很少主动和上级党组织保持联系;“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对学生党员的有效管理”是导致目前学生党员模范作用不突出的主要原因。

二、目前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基层党组织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平衡。从调查问卷结果看,各院系级党组织能够认真执行学校党委的决定,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落实开展各项工作。但对于基层党支部,工作落实情况则需要取决于上级的监督检查情况以及党支部书记对待此项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胜任能力等多种因素,从而导致各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高等学校党委对基层党组织是否能够定期开展考核,对基层党务工作者是否能够与时俱进的进行培训指导,也决定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情况及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情况。

(二)传统的党校教育模式与新时期学生党员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党校作为培养锻炼优秀青年的阵地和熔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促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随着新媒体等信息化技术的普及,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获取知识的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倍增,相比于传统党校课堂内容单一、时间统一、形式唯一的单向“单一式”灌输模式,广大青年学生更愿意接受个性化、信息化、多渠道、“互动式”的学习平台,这也更符合当下青年学生的特点。在现阶段,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党情教育、学生互动交流等已成为传统党校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开展的党员教育活动载体不够丰富。不可否认,目前高校学生党员中确实存在一小部分人入党动机不纯,这些人都愿意享受党员的权利,作为党员所带来的实惠,而不愿履行党员的义务,甚至更有一部分人不愿意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党组织对这部分党员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同时也客观反应出基层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对学生党员吸引力不强。调查问卷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党员能够参与党支部的活动,参加“三会一课”,也能够民主评议党员,但被动参与很难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更需要开拓思路,发挥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活动载体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四)高校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与新形势下党组织所承担的责任相比不够完善。目前的高校基层党组织使用的管理条例观念滞后,规章制度不健全,对高校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能有效的及时应对。大部分党组织往往重视学生党员入党前及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建设,轻视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党员的量化管理,更是忽视了党员服务机制的建设。与此同时,在相对不够完善的制度当中,还有一部分管理措施在执行时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制度只是做做样子,这样立而不行的做法制约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三、当前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情况的对策研究

(一)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加强与学生党员的互动交流。一直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始终处于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对于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形式、载体等都处于主导地位。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以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管理思路为出发点,组织党员开展各项党内活动,但这种以管理者为主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育管理对象(受教育主体)的需求和感受,很难调动学生党员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党委应建立基层党组织与学生党员互为主体的学生党建新模式,即在开展活动前期调研了解学生党员对于活动开展方式的意见或建议,充分听取学生党员的心声,以学生党员作为授众主体来实施活动安排,以期达到活动预期效果;在开展基层组织活动时,党务工作者是活动的组织主体,对于活动的实施具有主导权。这样互为主体的学生党建模式,是以活动效果为导向、以学生党员切实受教育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思路,能够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质量。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拓展学生党员的教育平台。据了解,目前很多高校党校需要承担着学生党员入党启蒙教育、积极分子培训、发展对象培训、预备党员培训以及党员和中层干部培训等,培训的数量多、人员广、层次差别大,加之高校党校教师数量有限,很难保证培训质量。因此,高校党组织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高校党建信息化教育平台,教育平台应涵盖高校基层党建的新闻动态、特色活动、网上党校、红色记忆、网络党支部、互动交流等。学校党委对学生党员的培训是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并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宣传介绍党的最新政策理论及相关知识,培训内容应该按照培训对象分层次、分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同时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作为网络管理员能够有效地管理网络党支部,了解每名党员的动态,学生党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在不同地点,通过网络参与组织生活,交流思想心得。这样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使得党务工作者对学生党员教育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对于实现学生党员教育的长期化常态化提供了保证。

(三)创新学生党建活动载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前一部分学生党员对党的认识模糊、责任感不强、宗旨意识淡薄,这些都是影响党组织凝聚力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党委要创新学生党员活动载体,以丰富多彩的党内活动为平台,对学生党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管理。首先,开展党的情感教育工程。通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党史我来讲”、参演历史题材的情景话剧、参观历史革命圣地、制作宣传“党史上的今天”宣传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党员对党的情感认知,切身感受作为一名党员的光荣。其次,加强党员的主体责任意识教育。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将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开展“党员亮身份”、“党员责任示范岗”、“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加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教育。“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从某种程度来说将影响我们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印象。因此,应通过建立党员活动室、学生党员论坛、召开专题报告会、主题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

(四)探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化机制,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党员教育活动领导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学校党委书记作为党员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充分调动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组织员的作用,带动全体党员共同开展好党员教育活动,对于执行不力的领导和单位采取问责制并予以严肃处理。要适应形势需要,及时梳理党员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有章可依。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学生党员联系制度、党员经常性教育制度等,特别是探索党员队伍的“出口”问题,对于不合格党员要严肃处置。同时,高校党组织要做好党员的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从政治、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关爱学生党员,帮助解决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做好毕业生党员离校前的“最后一课”,协调办理毕业生党员党组织关系接转工作。

作者简介:

李录(1981- ),男,辽宁鞍山人,讲师,沈阳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正科级组织员,研究方向: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教育管理 新形势下 党员 实效性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