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老铜器现状及产业振兴发展探究

时间:2022-10-24 10:18:02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传统手工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当今市场环境下,如何保持这项传统工艺的生命力,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以广州老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天程铜艺发展模式振兴老铜器产业,进而探索老铜器创新性继承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振兴广州传统铜艺手工制品的道路。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 广州老铜器 西关打铜

1 广州老铜器发展的地域背景和历史溯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现广州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为南越王墓精品,岭南铜器工艺一直未中断过。明清时,广东铜锡器制造多集中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广州、佛山、潮州等。

到清末民初,广州铜锡器制造业发展迅速,打铜行业工人数量超过二千人。广州西关大户人家多数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保存。西关人家之所以盛行用铜器,还与早期广州十三行商圈的商贸生意越做越大有渊源。早期外国人到十三行经商并在附近安家后,就开始在周边找平时用惯的铜器皿。但由于当时西关人根本不懂打铜技术,于是就从江浙一带请来师傅学习制作,根据外国人的要求制作铜器生活用品。当地人很快就喜欢用西关铜艺打造的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具。当时就有谚语称“苏州样,广州匠”。随后,当学徒的西关人逐渐当上老板经营铜器铺,早期广州的光复路、人民中、人民北一带在上世纪50年代,就成了非常旺的打铜街。根据资料记载,那时,入黑白铅则为熟铜,入锡则为生铜。各器均由工人制成,寄卖于铜铁店,销行内地各埠及西、北江。

但是,进入近代,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许多民间手工艺产业大受冲击,广州老铜器产业也不例外。在社会审美观的变化和工业低廉实用产品的冲击下,加上老铜器制作工艺观念缺乏创新,工艺观念日渐落后,从业人员发展空间小,人员日益减少。随时代发展,受政策因素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也是广州老铜器发展衰落的主要原因。1958年受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西关打铜从曾经的盛况变为几近绝迹。同年,国家把铜统一收归国有,广州西关一带原本以打铜为生的手工艺人纷纷转行,几条著名的打铜街,如光复南路、大新路等日渐没落。

2 老铜器现状及发展前景

2.1 现状:有所兴起

2.1.1 开始复苏。自1998年,国家重新对民间开放铜政策以来,广州老铜器老铺开始有复苏迹象,“天程铜艺”铜器店重新挂牌成立。

2.1.2 步入轨道。2009年在广州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西关打铜”榜上有名,直接推动了西关打铜工艺的复兴,至此恩宁路以“天程铜艺”为代表的十多家老铜器店铺相继涌现。据资料显示,广州越秀区自2009年以来着力打造“西关打铜”文化品牌,荔湾有意提供荔枝湾景区、陈家祠广场等黄金地段以优惠价格招商,推动这项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复兴。

2.1.3 渐入佳境。到2013年12月,广东省政府下发关于批准并公布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广州荔湾区的西关打铜工艺进入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9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28项后,广州老铜器产业才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其中在2014年6月14日,我国迎来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之际,西关打铜人伍国强以“无焊接打铜工艺”入选由广东省委牵头举行的首批21位“绝艺传人”名单,成为唯一一位入选的打铜手艺人。此后广州铜器店陆续开了十几家,分布由恩宁路扩散到上下九、荔枝湾、恩宁路和蓬莱路,主要集中在恩宁路和蓬莱路,其中规模较大的包括天程铜艺、礼器坊、铜捞铜煲。几乎每家店都形成“作坊生产,店铺出售”的经营模式,电子商务销售途径逐步被开发,顾客年龄层主要在40、50岁的中年人。作坊考虑到噪音污染,大多分布在南海、花都等地区郊区,平均厂房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且配有至少4个师傅。广州老铜器产业发展正迎来一个新的黄金阶段。

2.1.4 老店分析。“天程铜艺”铜器店是西关铜器店的老字号,是西关首家铜器店,2009年申请广州市“非遗”成功的唯一一家铜器店。苏氏父子成立的铜制品品牌“天程铜艺”公司,旗下有广州市一宫电影城旁“天程铜艺” 300平方米门市店和铜城轩经销店,生意相对好,营业额稳步提高。“天程铜艺”把握老铜器消费具有文化传承的观赏与收藏和实用性双重意义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以高端工艺品为主、普通日用品为辅的产品结构,重视创新营销手段推广,通过淘宝店在网上开展电商销售。在继承打铜工艺的同时,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并打造出二米多高的无焊接铜鸟笼,成功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其铜艺被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和凤凰卫视的《走读大中华报道》节目相继报道,并接受国内外数十家主流媒体的采访,西关铜器一条街的名声在此宣传下名扬四海。

天程铜艺公司重视自主品牌建设。现开发“妙璋”高端技艺品牌,主打高档新潮铜制品,打造“一铜天下”和“铜声铜气”两个系列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意大利品牌TRAJAN的十二生肖主题宣传饰品由 “天程铜艺”监制。受到日本玉川堂手工制铜一体成型技术的启发,“天程铜艺”公司投入近三十万,请了五位能工巧匠,花费近三个月,攻克难关做出了无焊接的方形圆形铜笔筒、三角铜香炉、猴型铜香炉等共四件作品,革新打铜工艺,彰显粤派手工制铜技艺能力。

2.2 老铜器产业发展前景

第一,铜器文化底蕴丰厚,纯手工高附加值,升值空间大。广州市民喜欢用铜器,习惯用铜器,不单单是因为铜制品美观、耐用,其更是代表着西关文化,一种深刻的情怀。西关铜器由于纯手工,高附加值,未来升值空间稳步增大。受到越来越多的藏家青睐,很多铜器老店铺也逐渐兴隆起来。

第二,由微生物学家汤姆·艾略特领导的英国科学家小组在莎莉·奥克医院进行的研究证实,使用铜合金能够使患者接触到的细菌有效减少95%。由于铜有良好的杀菌抑菌效果,成为了经济发达国家建筑供水管材的首选材料。英国95%的建筑给水管用铜管,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为85%,东南亚、新加坡为75%,我国香港地区也高达95%。铜制品具有良好的杀菌抑菌效果以及在治疗某些特殊疾病上具有显著地医疗功效,随着人们对于铜的认识加深,西关铜器市场在当代乃至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 存在的问题

以西关打铜工艺为主的广州老铜器自2009年申请“非遗”成功后,产业营业额稳步提高,发展迎来新的春天。天程铜艺铜器店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独辟蹊径,开辟了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成为铜器成功转型的先驱。但是,广州老铜器产业复兴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恩宁路拆迁,生存空间堪忧,铜制工艺品行业的发展还面临四个主要问题:

一是铜器店营业风险较大。营业额波动较大,尚没有趋于平稳,加上铜器是一种收益周期较长的物品,存在不确定性,收益高但资金周转较慢;二是潜在顾客市场亟待开发。恩宁路和蓬莱路处于老城区拆迁规划,人流量比较少,多为40到50岁的熟客和回头客,目前市场狭小;三是电商销售生意较淡,电商销售作为创新的销售手段,不太适合工艺品的销售,铜器无法标准化批量生产,也就无法降低网上大量销售的成本,网购无法体现铜器的高附加值;四是铜器高端化发展暂时难以被街坊接受,铜器由于是纯手工打造,工艺附加值非常高,艺术价值也随之提高,铜器由日用品转变为收藏品,适合走高端化发展道路,可高端化发展需要时间推广和市场认可,目前难以像端砚产业那样赢得高端市场认可。

上述存在问题是整个老铜器产业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根据4Cs营销理论和供求理论分析,其根本矛盾是老铜器自身市场价值和廉价替代工艺品与人民审美观念和需求变化的矛盾。

4Cs营销理论包关键词括:顾客、成本、沟通、便利,加上机会、市场变化为“6C”。供求理论由供求关系、生产决定、价格变动和社会性质组成。其中两理论的共同点均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生产。广州老铜器作为传统手工艺产业,附加值高,收益高,而风险也较大。老铜器替代品廉价且实用,如铁、铝合金等,成为冲击老铜器产业发展振兴的重要障碍。然而,广州老铜器在政策指导下,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后遇到一定瓶颈。据网上调查发现,60%以上广州市民对西关打铜工艺有一定的认识,主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铜工艺品相关情况,这部分人多以35岁到60岁人群为主,但仅15%愿意购买铜器,其余的选择用其他替代品。由此可见,民众显然青睐于更为实用廉价的替代品,老铜器市场难以拓展。此外,据调查西关恩宁路和逢莱路的大部分铜器店存在发展差距,市场竞争无序、工艺技术有差距、铜器认知不同等问题,另外打铜人才紧缺,市场销售不畅,宣传力度不够,创新不足,市场集聚效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恶性竞争时有发生。

4 产业振兴发展新出路——高端化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中国已掀起一股保护民间文化的热潮。在这股潮流中,广绣、广雕、潮绣等民间工艺都得到了重视,纷纷成功转型走上发展新型艺术的道路。广州老铜器作为老广州的一张名片,代表的不仅是一门西关打铜工艺,更是一种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象征,其艺术发展空间不亚于广绣、广雕。因此,广州老铜器的发展道路同样可借鉴广绣、广雕。

近几年,随着西关打铜工艺省级“非遗”申请成功,西关打铜人伍国强入选“绝艺传人”名单,广州老铜器越来越受关注,相关从业者应当趁热打铁,积极投入到产业振兴的发展道路:一是培育老铜器自主品牌,成立老铜器行业协会,认定推选、培养本行业大师级师傅,通过宣传提高从业者名声,为本行业确定泰斗型大师;二是铜器打造以观赏型工艺品为主,高端日用品为辅,与文化美学相结合,提高其人文艺术价值,模仿端砚走高端奢侈品路线;三是通过参加拍卖会,参加博物馆展览,举办作品展览会等方式,提高大师作品的知名度。

5 结语

广州老铜器获得新的发展需正视行业内现存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如今,老铜器的实用功能已经一定程度上逐渐减退,更多地演变为一种装饰品、艺术收藏品或者赠品。其植根西关,应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结合自身旅游资源,使打铜工艺重放光彩。在新时代下,顺应潮流发展,走高端发展路线,将广州老铜器以往家居用品的形象提升为工艺收藏品形象,从而为其开辟一条可持续的新型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梁太鹤.传统工艺研究与传统工艺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1995(4).

[2]刘园.《中华手工》编辑部.天程铜艺在西关[J].中华手工,2011(11).

[3]杨逸,郭珊.“基因”解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N].(第A03版).南方日报,2014-06-15.

[4]李宏复.潮绣的传承与商品化[J].文化遗产,2010(3).

推荐访问:铜器 广州 探究 振兴 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