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五结合”

时间:2023-05-31 10:36:02 工作汇报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针对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缺乏规范性、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的问题,文章提出推动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应做到“五结合”:职业指导与学校教育结合;团体与个体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职业指导与学校教学改革结合;传统指导方式与新媒体运用相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指导 就业 新媒体

[作者简介]梁杰芳(1979- ),女,广东顺德人,广州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18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08-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随之提高,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践证明,职业指导是实现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推动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一、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职业指导工作缺乏规范性,未能与学校教育完全融合。高校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作为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载体作用,职业指导才具有生命力。虽然部分高校力图使职业指导实施系统化,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把职业指导工作看作一项具体的工作,且从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多为政工干部,专职职业指导人员配备不足,容易使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与学校教育脱节。例如,没有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对职业指导课程进行科学定位,明确职业指导工作在推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部分专业教师只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发展特点、前景,极少向学生介绍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发展状况,更谈不上将职业指导与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相结合等。

2.职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指导效果不理想。目前,部分学校在实际职业指导工作中主要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如专题讲座、授课等,对就业政策与形势、就业派遣、职场礼仪、创业教育等问题介绍较多,而忽视对学生个人困惑的解决,特别是针对学生自身就业资源的占有状况、存在的困惑、学生潜能开发、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而开展的个性化职业指导较少。部分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职业指导,造成个别大学生对自我定位不准确,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得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等。

3.职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连贯性,未完全发挥多元化功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主要对学生择业、从业、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但目前部分高校误认为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行政工作、阶段性工作,只强调就业数量、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还有部分高校认为职业指导工作就是做好毕业班的就业工作,极少在在校生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同时,对于历届毕业生缺乏长期系统的调查跟踪分析,特别是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信息、职业满意度等情况的调查统计分析,难以建立信息档案、数据库,未能有效发挥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多元化功能,无法体现职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推动作用,更谈不上通过职业指导工作获取的反馈信息来指导高校进行专业和学科建设。

4.职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与社会发展趋势需求脱节。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强调毕业生首先要有责任感强、忠诚度高、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等优良品质,而目前部分高校在学生人才培养中主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在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多以就业指导课为主要依托,较少结合社会现实关注学生的通用能力与个人素质的培养,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实用性不强,缺乏新意,与社会发展趋势需求脱节,造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不能为学生很好地解决在择业、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这导致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服务质量不高。

二、推动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五结合”

1.职业指导与学校教育结合,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实现职业指导的全程化,高校应建立分阶段、分专业的培养模式,将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从而使职业指导工作发挥最大的效果。例如,要侧重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通用素质的培养,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使他们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通过抓好新生入学教育、新学期开学教育,注重把职业指导作为常规教育,与日常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相结合,把职业指导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多采用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专业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就业观念,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高年级和毕业班的学生需要着力培养其创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通过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职业观念,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其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择业技巧,尽快完成向社会人、职业人的转变。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学校除了要为他们提供各种职业指导和培训教育外,更应该注重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并以此对学校进一步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联系,让用人单位更进一步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有利于指导用人单位选拔合适的人才,也利于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从而实现人职匹配。

2.团体与个体相结合,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促进毕业生就业稳定。学校举办的主题活动是开展职业指导的有效平台,是激发学生能力和智慧的有效手段。笔者对167名广州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7.5%学生喜欢经验分享,25.7%喜欢面对面咨询,21.6%学生喜欢案例分析,17.4%学生喜欢模拟面试,只有7.8%学生喜欢专题讲座。因此,在职业指导实施中,高校可以面向广大学生大力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职业指导校园文化活动,如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小组讨论、面试培训、模拟面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社会名人、企业成功人士及优秀校友以经验交流、个案分析等形式开展座谈会,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竞争实力、心理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团体辅导方法对于解决求职技巧欠佳、求职准备不充分、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形势迷惘等问题的帮助尤为有效。同时,个体职业指导与团体职业指导相结合,特别是对于有共性疑问个体组成的团体,采取共同学习、互相帮助的形式进行职业指导,将大大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针对特殊个体,职业指导工作者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单独对其辅导,在单独辅导中同时可以配合采用预约面谈、电话咨询的辅助方式,针对不同个体进行职业兴趣测评结果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自我性格认知分析、求职技巧和求职能力提升准备辅助、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形势迷惘辅助、求职困难辅助和就业心理障碍咨询等,帮助其调整情绪,强化自信,巩固团体职业指导的效果。在团体职业指导开展过程中,可以与个体职业指导有机结合,这将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个体问题和困惑,有利于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就业稳定性。

3.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参与职业指导工作的热情,实现人职匹配。社会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具体标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但是,大学生因为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所以他们对职业的理解较为片面,也很难真正明白就业择业的艰难。高校应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劳动力市场参观学习,让他们充分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学业、职业、就业、创业等,直接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真切把握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校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在校学生到各用人单位进行见习或实习,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职业,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激励学生自觉培养个人能力,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及其职业素养要求,树立明确的职业观,增强就业竞争优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职业指导实践工作中,高校应根据学生需要开展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选择,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对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实现人职匹配具有重要的意义。

4.职业指导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实现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职业指导与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互为促进的作用。高校通过对社会职业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社会职业状况、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可以了解实习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以及学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在职业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还可以掌握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上岗后的工作表现及其能力的综合评价;通过加强与历届毕业生的联系,可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职业满意度等情况,以此建立职业指导工作档案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可以作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学校根据回访情况适当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人才培养方案,这将更利于学校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高校实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开展新生职业能力测验、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实行创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了解职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做好职业定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职业指导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的总结,有利于学校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也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发展。

5.传统指导方式与新技术、新工具运用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除了采用座谈、讨论、授课、参观等传统工作方式外,可以把传统方式与新技术、新工具的运用相结合,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信息量大、途径多等优势,适应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增强职业指导工作吸引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一是高校可以建立专业的职业指导平台、网站,在这些平台、网站上设置国家就业政策与形势、招聘信息、职场信息、在线互动交流、职业测评、网络课程等板块,让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寻求有关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求职资讯,便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动态,掌握用人信息;同时,通过网络在线互动交流,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对话交流和真实反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在求学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乐于接受,自觉提高就业竞争力。二是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效率。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有利于高校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快捷查找专业对口匹配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提供宝贵的就业信息资源,也是在校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高校可以利用飞信、博客、微博、QQ、微信等网络信息平台,向广大毕业生提供实时、准确、针对性强的招聘信息、通知等,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信息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参考文献]

[1]张毅芳.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

[2]何建华,刘煦.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的现状及其需求分析——来自广东省4所高校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3]刘敏.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之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4]方燕.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1).

[5]梁横江,姚旎.高等院校职业指导内容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3).

推荐访问:职业指导 推动 大学生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