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合争机制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研究

时间:2023-06-22 18: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集群企业间合争机制的博弈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是以企业间独特的合争机制为基础,这种合争机制既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 同时又有利于互动式学习和技术扩散, 它将原本孤立、松散的各种要素有效地组织了起来,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合作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56-04

20世纪以来,产业集群(clusters)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如德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集群、英国的出版和印刷业集群和葡萄牙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等等。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也已在迅速崛起,如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台湾新竹科学园的计算机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通过企业在地域上的集聚,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产业内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所带来的高效率和灵活性,而且同样可以享有大企业的规模优势,还能加快知识的流动和创新的频率,产生知识的溢出效应,降低交易成本。

1.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与企业合争理论的研究现状

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方面,国内学者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具有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集聚效应等而引致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还有的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归因于集群的集聚效应、知识的溢出效应、植根性、追赶和拉拔效应、外部范围经济、衍生及吸聚作用等六方面引致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和自增强机制。但目前集群理论所具有共同的局限是,在研究集群优势这种经济现象时将企业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集群内企业是以孤立的、自我封闭的实体出现,忽视了集群内企业往往是在合争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和创新的动态中不断演进的。换句话说,没能整体考虑集群系统内动态的、集群内特有的企业演进轨迹和互相依赖性,以及集群发展与增长与集群内企业合争行为之间的互相依赖性。

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对传统竞争模式的变革——促使企业由零和竞争转向合作竞争,即合争。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它为集群内企业指明了大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和决策案例,可以使企业避免大决策的风险而专注于一些小决策,从而使企业在决策上拥有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内的众多企业集聚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等),并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co-opetition)机制。

2.合作竞争的内涵

合作竞争是由耶鲁管理学院的纳尔巴夫(Nalebuff)和哈佛商学院的布兰登伯格(A.M.Brandenburger)[1]首次提出并用来描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独特现象。合争是企业在“双赢”的基础上构建起的一种价值创造网络,它通过合作创造价值,通过竞争分配价值,在合争中培育自己的价值创造能力,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其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不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这种集体行动的互动机制的形成,可以顺畅信息的流通,加快观念、知识和技术的传播,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减少交易的困难,从而获取集体效率。

合作竞争的实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补是企业合作竞争的基本前提

合作的基础是通过与其他合作方优势互补,共同挖掘和提高企业潜力。要达到这种“1+1>2”的结果就必须双方优势互补,各尽所能。显然相互拖累,相互冲突的合作是得不到这样的结果的。因此,企业合作时应该从互补的角度去寻找合作方,从互补的角度去实施双方的合作计划,以互补的技能和资源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产业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

2.2 “双赢”是企业合作竞争的结果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保障合作的基础。现今很多的合作却都是企业在被动时对于竞争无可奈何的反映,或者是一方具有强势,以自己的优势强加于对方,使得所谓的“合作”在一开始就失去了平衡。这样的合作往往只维系和扩张了一方的利益,却损失和破坏了其他方。只有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协商,相互退让,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程度上的利益,建立更加牢固的合作关系。

2.3 市场是解决合作和竞争矛盾的关键

纳尔巴夫和布兰登伯格认为合作与竞争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他们这样描述道:“当共同创建一个市场时,商业运作的表现是合作,当进行市场分配的时候,商业运作的表现为竞争。”即在把合作引向市场的增量中,通过合作共同培养市场,而在对市场划分时才进行合理的竞争,从而避免了在同一层面上解决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因此市场成为维系合作与竞争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内对合作竞争的研究大多是在企业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有些将交易费用理论及中间组织的观点应用于企业集团的研究,2000年,黄少安[2]提出了构建一个与传统的竞争经济学抗衡的、系统研究合作现象的合作经济学的构想。但截至目前,大部分研究都仅局限于合作思想或者具体合作形式的推广,并没有从理论上和实践中予以深刻分析。因此,虽然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已经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现有的研究工作都未从合争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对于如何培育和建立企业间的合争关系,如何在合作伙伴之间分担风险,以保证合作竞争关系的维持和发展,从而使参与企业能从中获益,现有的研究工作都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尤其缺乏定量分析。

而实际上,企业合争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理论方法去探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网络、社会资本和价值链参与影响竞争的机制。本文将企业合争理论嵌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范围中去,即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发挥及形成机理,并通过博弈论分析对这一范围包含的对集群内企业合争行为带来的竞争优势做出良好的解释。

3.企业间合争机制与集群竞争优势的关联

产业集群在新形势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对传统竞争模式的变革——促使企业由零和竞争转向合作竞争,即合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虽然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集聚的确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是竞争并不排斥合作,产业集群内集中在一起的企业之间,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等),并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争机制。

这种合争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在当前不断出现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立地完成所有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企业之间必须合作;同时,企业要应付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也必须与其他企业结成网络,共同解决问题。与竞争的同行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分享本行业的知识与信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采取合作竞争的方式,也有助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实行灵活的专业化生产。总之,产业集群形成了单个企业所没有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模式,比单个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从竞争优势上看,产业集群的主要优势在于资源的聚集效应和协同效应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专业化分工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集群内价值链网络协同优势。从特征上看,产业集群是利用空间集聚方式共享基础设施、企业内外部资源和技术创新网络的企业间组织形式,其目的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以及品牌优势等。这些优势就来源于产业集群的内部。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和机构,通过价值链相互衔接,共同合作,集中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一个有机的群体。这些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构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最终使集群获得竞争优势。这就是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地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也清晰地说明了加强产业集群内合争机制的建立和企业间合争能力的培育是促进我国各地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重点。萨克森尼安(Saxenian)在对美国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软件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之后也认为,硅谷地区企业之间复杂的合作竞争网络关系和适应变化的地区文化才是其地区优势的主要来源[3]。可以说,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正是以企业间独特的合争关系为基础,通过集群内企业间价值链网络的相互融合、相互链接,实现集群内的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

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很小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企业,一旦通过合争策略联合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例如,印度班加罗尔地区,通过合争网络联系在一起的软件业集群,在市场竞争中不但击败了其周边地区的许多相关产业的单个大企业,而且甚至将孟买的大软件公司也打得落花流水。这进一步充分说明了,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由于合争机制的确立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由此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之所以比企业一般性的地理集中具有更大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内部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争关系,这种合争机制既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 同时又有利于互动式学习和技术扩散, 它不但将许多原本孤立、松散的各种要素有效地组织了起来,而且由此也增强了集群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产业集群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只是外在现象,其内在的价值链关联、衔接、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才是集群的本质。这种本质赋予集群以动态的、复杂的、自律的结构,而这种结构综合了市场、政府的功能,综合了技术创新和组织设计的因素。总起来说,集群内企业的合争行为作为一种动力机制,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提升了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4.集群企业间合争行为的博弈分析

合争机制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博弈问题,博弈论作为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从利益博弈的角度对企业合争网络带来的竞争优势做出了良好的解释。

决策者相互作用的行为方式可以将博弈分为竞争博弈(或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联盟博弈)、合作竞争博弈。竞争博弈均衡表明由于参与人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往往形成两败俱伤的结果。而合作博弈(或联盟博弈)则通过合同,威胁,承诺以获取较高水平的产出,因为没有考虑博弈参与人个人的利益,使联盟往往被违背合同或承诺等行为破坏,威胁起不到什么作用。而合争网络中企业采用合作竞争博弈方法,可以使参与人在竞争环境中趋向联合,其内部成员选择较好的联合行动,使合作竞争博弈均衡解具有稳定性。

合争博弈行为具有如下性质:(1)企业行为的不确定性。两个企业可能都信任对方,采取合作行为;也可能自私,而采取背叛行为。(2)个体理性。即企业行为的出发点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其博弈过程采取风险占优。当合作有利时,它会选择合作行为;但当背叛能带来更多好处时,它就会选择背叛,而这一结果将给合作对方带来一定的损失与风险。(3)非零和博弈。合争博弈是一种“非零和博弈”,企业通过合争博弈可以实现双赢。(4)重复博弈。集群中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行为通常是合作的,而且往往是多次重复的,是一种伙伴关系,双方的博弈行为不会改变其博弈的结构,彼此都可以看到对方过去的行为。

合作竞争博弈是建立在个人偏好基础上,以竞争博弈为微观基础。其基本要素是:参与人的可能行动集合及参与人关于博弈可能结果的偏好关系。一个合作竞争战略博弈包括:(1)有限集合N(参与人集合);(2)对每个参与人i∈N有非空行为策略集Ai(对参与人i有效的行动集合);(3)对每个参与人i∈N,一个建立在集合A=X;∈NA上的偏好关系i(参与人i的偏好关系)。

4.1 问题描述

在内关键点处各企业的支付系数为gi(X*N) =1/n。

由于市场上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利润,在合作竞争的情况下,不可能由一家企业垄断市场,也不可能使各家企业独自决策产量达到个人理性而集体非理性(各企业的支付系数低)。在所有顶点处各企业的支付系数均为零(集体非理性),不可能成为均衡点。内关键点X"N=(a-c2n,a-c2n,a-c2n)

既能保证各企业赢利也符合市场竞争原则,因此是唯一均衡点。

4.3 合作竞争均衡与Nash均衡及垄断均衡之间的比较

下面比较合作竞争均衡点与完全竞争下的Nash博弈均衡、垄断均衡之间的异同。合作竞争均衡点处的均衡价格和均衡利润为:

通过比较合作竞争博弈均衡与Nash均衡、垄断均衡的异同,发现合作竞争战略具有完全合作和完全竞争战略所不具有的优势:在利益博弈过程中,企业通过合争机制的建立,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均衡价格和均衡利润,从而获得新的综合竞争优势。

5.结论

5.1 合争机制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博弈问题, 是强调能力贡献与利益回报的动态均衡。合作竞争博弈应符合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分配规则,即每个成员都能获得比不进行合作时要多一些的收益。

5.2 长期生产的企业有必要维持长期合作,一旦出现不合作,企业之间竞争就会陷入“囚徒困境”。因此建议企业采用“针锋相对”战略对付有非合作意图的企业。“针锋相对”战略由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Anatol Repoport所提出。该战略的特色是以合作开始,然后跟踪对方上一步的战略,即“以合作回报合作,以背叛报复背叛”[4]。

5.3 从本质上看,集群看是一个自我增强的系统,这一系统的活力源于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竞争网络,由集群内相互衔接、相互合作的复杂价值网络刺激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战略,同时也刺激集群本身的竞争力。这一过程部分地依赖于企业合争关系建立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社会网络、社会资本、风险控制机制等要素,因此企业间合争能力的培育直接关系到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5.4 合作竞争的博弈分析也给企业经营者以十分有益的启示:竞争是市场经济重要的规律,然而竞争的战略和手段却是多样的,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在各行业的机构相互交织。各方有可能结成同盟或伙伴关系共同提高彼此的竞争力或分享市场份额,因此通过合争博弈所能得到的利益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这正是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A.M.Brandenburger, B.J.Nalebuff, Co-opetition: A Revolutionary Mindset That Combines Competition and Co- operation: The Game Theory Strategy That"s Changing the Game of Business, Doubleday Publication Pre. June 1996.

[2] 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对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思考”[J].经济研究, 2000(5),60-64.

[3][美]安纳利·萨克森尼安.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优势[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4] 师汉民.论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生[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2),121-125.

[作者简介]马宗国(1972-),男,山东人,济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河海大学商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6-09-27(责任编辑:启方)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 机制 来源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