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软件产业机遇,,复合提升专业优势

时间:2023-06-22 17: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大连交通大学创立于1956年,原为铁道部直属铁道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在发展中,学校紧紧把握当地软件产业的发展机遇,不断提升自身专业优势,形成了“五年双专业,第二学位教育”模式,着力培养熟悉专业知识、具备过硬计算机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在办学中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今天,随着大连软件园二期工程的启动,大连软件产业发展进入了深化阶段。面对如此重要的发展机遇,学校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外语+软件”专业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实力以及就业竞争力稳步提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抓住发展机遇,打造复合型专业

大连软件业起步于1998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软件名城。今天,随着大连市软件园二期工程的启动,大连市的软件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从“东北亚软件外包中心”转变为“原创中心”。面对这一重大的发展机遇,学校在“外语+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上进行了重点投入,力争使其成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品质专业。

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深刻认识到,复合专业不是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唯有实施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外语专业与软件工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如果想要使其从根本上成为一个专业,就必须实现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所谓有机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知识融合教学活动,而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在初期教学活动中,应当尽量保持两个专业课程体系的相对独立性,这既是给学生以适应的空间,同时也是给教师适应的空间。1~2年级的课程以外语专业基础为主,辅助计算机入门知识,为此后的知识融合奠定基础。3~4年级的课程则以专业课为主,同时增强两个专业的融合力度,尽可能多地让两个学科交叉,从而使学生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建立梯队式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必须拥有一支具备强大教学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为此,学校成立了梯队式专业教师队伍,起到了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目的。具体而言,学校根据课程体系,将两个专业的教师队伍分为3~4个梯队。例如,外语基础教学梯队主要负责1-2年级的英语教学活动;软件基础教学梯队主要负责1-2年级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为了将“英语+软件”专业打造成一个精品专业,学校安排优秀教师负责带队,并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编写适合一体化双专业的教材。

创新师资聘用制度。师资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推进复合型软件专业的过程中,学校大力推进师资聘用体系的改革。从软件学院成立之初,学校便打破了国家规定的高校师生比例,学院的在职教师仅为国家规定的一半,而另一半则完全由各大软件公司的软件研发人员承担。这种做法,并不是为了节约学校的人力资源成本,而是优化教师人才结构,为实用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服务保障。

改革课程体系。在教学思想上,学校突破传统思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实行“订单式”培养,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面向市场,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学校将主要几个软件公司的认证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将认证体系引入课堂,从而使软件教育、软件研发与实际真正地结合在一起,深受学生的欢迎,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

从大连软件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已经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国际化趋势。未来的大连将成为世界级的软件出口中心,因此需要更多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因此,在软件人才的培养上,必须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为了加强学生的双语能力,学校从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聘请了100余位外籍教师。其中,软件工程方面的专家占80%。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中50%以下的教材为原本教材,全部课程均为双语授课。学校与国际知名IT企业IBM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将DB2、Websphere、Linux等IBM认证课程作为软件工程教学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与国际知名大学,例如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等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每年定期互派留学生与教师进行联合培养。

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应当具备高水平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学校从加强外语基础知识入手,强化英语、日语等主要外语学科的教学工作。经过四年的外语学习学生必须达到英语四级与日语国际二级水平。目前,专业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为98%以上,英语六级的通过率为75%以上。在软件工程专业教育上,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目前,主要的培养模式有研究型培养模式、工程型培养模式、学习型培养模式等。在教学方法上,学校引入CMU、SAP等国际知名教学系统,不仅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而且促进了专业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大连有300余家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对于学校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充分利用好这笔宝贵的资源,无疑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以及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因此,在专业设置之初,学校便制定了长期性的校企合作战略规划。如今,学校与国内外多家知名IT企业形成了合作协议,并且联合知名企业在校内设立研究中心,例如IBM实验中心、H3C实验室、用友ERP实验室等,以及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学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之间达成产学研合作,承接软件设计与开发项目,项目由专业指导老师负责,从而让参与培训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软件设计项目之中,从而提升实际设计能力,形成完善的设计理念。

学校专门从国外聘请软件工程专家进行专题项目的授课,专业学生每年有3~6个月的实训期,对于增强学生的科研阅历以及实践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得以全方位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能充分感受企业文化,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职场、适应高强度的科研活动,奠定了宝贵的心理基础。此外,学校计划在今后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预计今后50%左右的毕业生有机会在实训基地内从事科研活动,50%以上的学生有机会直接进入企业实习。

创新工作体制,提升就业实力

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充分认识到就业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专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声誉。因此,在专业设置之初,学校便开始积极创新就业工作领导体系,学校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学生的就业工作。并且形成了“就业与实习、就业与市场、就业与教学”三结合的工作方针,采取统一管理、加强指导、确保就业的工作模式。

学校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利用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内外诸多知名IT企业在校内成立实训基地,从事软件项目的研发工作,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学校领导经常走访企业,了解行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实现了毕业生高质量、高层次、高效率就业。在与企业长期合作的过程中,校企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有80%在毕业后会得到直接被企业录用的机会。

除了校内实训基地外,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直接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选择适合自身的企业从事实习工作。同时,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从事学术研究,并且将所撰写的论文作为毕业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身,从而培养过硬的综合素质。

多年的发展让学校领导认识到,专业的发展必须从行业发展出发,必须从满足社会需求出发。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够获得成功。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集中精力,在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全力将复合型软件工程专业打造成为具有全国知名度的精品专业,为大连乃至全国的软件业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推荐访问:紧握 软件产业 机遇 复合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