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和IT服务外包业与印度现代化模式

时间:2023-06-22 15: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提要]最近10多年来,印度软件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其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毫无疑问,印度凭借其数理逻辑和语言优势,即将成为软件超级大国。然而,本文认为,“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为主导”不能成为印度的现代化模式,如要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印度应当大力发展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目前,印度制造业的形势正在逐渐改善之中。

最近10多年,印度软件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1991年到2002年,软件和IT服务外包业每年以45%的速度增长。2004-2005年度出口达172亿美元。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兴旺对印度经济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印度政府提出,到2008年印度要成为软件超级大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产值将达到870亿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将由现在的2%提高到7.7%,出口500亿美元,在全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也将由现在的149,6提高到35%。这是个宏伟的计划。相比之下,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却不够理想,前几年制造业增长率一直在4%左右徘徊。因此,中国有人据此认为以软件和IT服务外包业为主导,可能是印度现代化的新模式。中国走“世界工厂”的道路,印度则走“世界后台办公室”的道路。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与实际不相符。软件业遥遥领先而制造业落后不是印度领导人设计的现代化模式,而是印度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政策有所成功与有所不成功综合造成的结果,反映了印度现代化进程既有辉煌的成绩,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一、何为印度的现代化模式

印度独立至今形成了两个现代化模式:第一个是独立初尼赫鲁政府制定的,实行到80年代前半期;第二个是80年代后半期90年代前半期通过拉吉夫·甘地政府和拉奥政府的经济改革逐渐形成的,两个模式有继承因素,又有根本的不同。

第一个模式的内容可概括为:在混合经济体制下,自力更生地实现以公营成分为主导的工业化和以合作制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发展。

这一模式的突出特点有二:(1)强调增长和社会公平并重,增长不能拉大贫富差距。这是尼赫鲁的信念,他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财富不均虽然存在,但要尽可能缩小。他也认为这是印度的现实需要,印度独立时70%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下,他们的处境必须逐步得到改善。怎样才能实现增长和社会公平并重?那就要在工商业领域大力发展国营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物质基础;在农村实现合作化,以防止两极分化。私营成分也要保留,所以要实行混合经济体制。在混合经济体制下,国营成分要占主导地位,要占领国民经济的制高点;对私营成分要实行严格控制,只允许其在国家发展目标的框架内发展。为此,实行了经营领域的人为划分,大致是重工业、基础工业由公营成分垄断,私人只能经营轻工业;也实行了生产许可证制和对大财团的资产封顶。(2)突出强调自力更生,强调真正的经济独立。实行了进口替代方针,对进出口贸易严格控制,对外商在印度投资规定了苛刻的条件。

改革的纪元是从拉·甘地继任总理后的1985年开始的。他起了破冰作用。1991年拉奥继任总理,接过了改革的旗帜。他起用曼莫汉·辛格为财政部长,后者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又有管理经济的实际经验,成为了改革设计师。拉奥把改革向横广两面扩展,基本上完成了模式的转换。

印度的改革自拉·甘地政府起,迄今历届政府像接力赛一样接连实行,逐步到位。到目前为止,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结果如下:

1.取消了对私营成分的种种管制措施,包括公、私营经营领域的划分,申请许可证制和对大企业投资与生产规模的封顶。如今私营成分被鼓励扩大投资,增强竞争能力,为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做更大的贡献。私营成分的产值今天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

2.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大力吸引外资和印侨印裔投资。

3.大力促进出口。其措施包括:降低出口税;建立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给予出口企业一定时期免税的优惠等。

4.公营企业改革。强调提高效益是首要任务。扩大企业自主权,政府与企业领导人签订实行权责利结合的谅解备忘录。对病态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国家不再以财政供养。对效益较好的企业,有选择地实行撤资,即把部分股权转让给私人。

5.在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鼓励引进和研究新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包括信息产业。

6.农业改革。继续推广绿色革命,特别是在东部水稻地区和中部、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这样,在改革中就逐渐形成了印度现代化的第二个模式。可以概括为:在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方向下,用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促进工业化和经济全面发展。

在新的模式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1994—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三年超过7.5%,此后受亚洲金融风暴和国内农业歉收的影响,增长率徘徊在5%-6%之间,2003—2004年度又增至8.2%,2004—2005年度预计接近8%。2004年人均收入是620美元。在扩大就业和改善群众的社会福利方面也有较大进展。

二、为何软件业增长迅速而制造业发展缓慢

1.制造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首先,是注入的资金远远少于预期。印度私人资本在改革后增加了投资,但在实现了最初的猛增后,就没有更大的潜力了;而公营企业整个说还处于扭亏为盈阶段,上缴利润很少;加之政府的财政年年赤字,结果是国内资本形成率一直没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98-1999年度至2002-2003年度,国内储蓄率都在23.0%-23.8%之间,国内资本形成率都在24.0%-24.9%之间。这样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要使制造业有很大的增长是不可能的。在引进外资方面,进展并不顺利。主要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左翼政党不赞成,认为是“引狼入室”,出卖国家利益给西方跨国公司。印度人民党主张在引进外资上要设限,即只允许外资在高科技等少数关键工业投资,特别反对让外资进入消费品生产领域。“要芯片不要土豆片”就是它提出的一个很典型的口号。在印度的肯德基店、可口可乐经销店外都曾出现过群众示威。这给政府引进外资制造了一些障碍。政府引进外资的政策也保留较多限制(领域上、持股比重上),而审批手续又异常繁琐,旷日持久。这些也都有不利影响。印侨印裔回国投资的有一些,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其规模不能和华侨华裔相比。结果在整个90年代,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很少,只是2001年后,印度人民党和左翼政党态度改变,政府进一步放宽限制,情况才有所变化。近几年外国直接投资每年也只有50亿美元左右。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就说,印度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8%,需

要每年引进外资100亿美元,目前差距还很大。资金不足导致许多部门需要新建企业而无力兴建,更多企业需要技术更新和扩大生产规模也因缺乏资金而无力进行。

其次,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电信等)严重匮乏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另一大障碍。缺油、缺电、缺道路、缺电信设备,现有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成了工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却一直没有大的改观。究其原因,是因为基础设施基本上是政府经营管理的。基础设施的改建扩建需要太多资金,绝非政府所能承担,必须大量吸收私商和外资参加。这意味着政府必须放弃公营垄断,必须改变政企不分的体制,允许私营成分和外资进入公共事业领域。左翼政党对此是反对的,普通人担心私人经营会损害公共利益,邦的主管部门也不愿放权。由于各届政府都怕激起反对声浪,影响选票,都下不了决心,所以一拖就是好几年,直到2001年后印度人民党政府下决心,情况才有所改变。但基础太差,从动手改到完全改变需要时日。基础设施差不但对新建企业是严重制约,也造成产品成本普遍高昂。

最后,现有的企业技术和设备普遍落后陈旧,供应市场的产品质量不高,价格却不菲。技术落后是长期处在半封闭状态没有外部竞争压力所致。而今天,许多有购买力的人都想买进口货而不买国内产品。至于下层群众,他们收入菲薄,购买力不强。这就造成国内市场狭窄,销售不振,从而导致市场对制造业的拉动缺乏强力。

可见,不是政府不重视发展制造业,而是由于客观原因和主观努力不够,没有能把这方面本来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落到实处。

2.软件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第一,赶上了难得的软件业世界市场机遇。

软件业市场机遇细分起来有两波,两者接踵而至,共同发展。第一波是美国软件业巨头实行的低端软件产品研制的外包。第二波是西方各行各业大公司实行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部分业务的外包(如呼叫中心、数据处理、财务结算、税收报表、信息咨询等等)。这两种外包都是以美国为主。他们所以外包,是为了降低人力成本,也为了解决技术人员的不足。印度具有承包的最好条件:有成本优势、人才优势、语言优势;印度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与西方国家接近,印度知识界对西方文化比较了解,沟通比较容易;印度的法制、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健全。因此,印度成了这两种外包的首选,被西方大公司认为是“最理想的外包对象”。90年代以后,两种外包源源不断的订单给印度初建的软件企业打开了一望无际的天地。正是这两个难得机遇的合力把印度推上了软件和IT服务外包业出口大国地位。

第二,软件业主要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知识投资,相对于建立制造业大工厂,需要的资金少,特别是进行承包研制,投资少,收益快,获利高。这是印度能够抓住机遇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全力支持。由于拉·甘地非常重视发展信息产业,80年代后期印度就建立了一批私营信息技术公司,开始生产硬件和软件。政府的支持表现在:(1)从拉·甘地政府起,历届政府都对信息技术公司在进出口和税收方面给予政策优惠。(2)以政府采购拉动生产。拉·甘地要求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和重要的公共事业单位一律实行管理信息化,帮助硬件业、软件业的生产打开了国内市场;又很早走出国门,在美国建立促销中心,利用那里的印度人为媒介与美国软件业巨头沟通,寻找商机。(3)健全信息商业的法制,包括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网络犯罪。(4)大力培养技术人才,采取多种途径办学。规定每个邦建立信息学院,大学设信息专业,中学开信息技术课,并鼓励企业办学。(5)建立信息产业风险基金,帮助中小软件企业发展。(6)设立软件技术园,给予税收上的种种特殊优惠,筑巢引凤,吸引外国软件业巨头和各行业大公司来印度落户。1991年建立的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成了印度的硅谷。到2003年,全国已建立18个技术园,注册公司超过7500家。有越来越多的世界软件业巨头包括微软、英特尔、IBM、奥拉克尔和各行业大公司来印度建立各种研发中心。自2001年以来,已有多达230家跨国公司在印度设立了研发中心。这既带来了大量直接投资,又带来了核心技术的研发项目,对培养印度技术人员,提升印度研发水平和增加印度的出口,都有很积极的作用。

第四,是创业者和技术人员在研制和服务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结果,是他们以自己的高度敬业精神和辛勤努力挣到了进入这个商业殿堂的入场券。创业者对国际市场的变化追踪及时,应变迅速,企业管理规范,对技术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到2002年,较大的印度软件公司都获得了IS09000质量标准认证。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全球通过CMM5级认证的54家软件企业中,有27家在印度。印度承包项目按合同完成率在95%以上。正因如此,印度获得国际商界高度信任。《财富》杂志所列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260家采用印度的软件。这500强企业中约有400家企业或在印度设立了业务中心,或将部分业务外包给印度技术公司。

第五,印度已形成了一批有相当实力的具有国际声誉的软件企业。出口额居前四名的是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印度信息系统技术公司、威普罗技术公司和萨蒂扬计算机服务公司。它们的年产值都在7—8亿美元以上,最高的10多亿美元;雇用职工都在2—3万人以上,最多的有5万人。这使得印度能够在软件业的茫茫商海中显示自己的不凡身手。

三、“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为主导”为何不能成为印度的现代化模式

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兴旺对印度经济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为主导,做“世界后台办公室”就可以实现印度的现代化。事实上,它的局限性使其不可能成为现在正在实行的印度第二个现代化模式的等同品或替代品。

印度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快速发展而制造业落后,这是不可能实现印度的经济现代化的。理由是:

1.印度是人口大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都要求国内有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丰富的资本品和消费品供应市场,不可能都依赖进口。印度目前的情况是不仅制造业技术落后,而且新技术企业不足。信息技术固然能武装已有的企业,但还需要已有的企业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条件,就是说,要有足够的资金和必要的设备来实行技术更新,而这就意味着,其本身要有相当的发展。至于解决新技术制造业不足的问题,需要的是创立新企业。软件业再发展,也不能解决制造业不足的问题。

2.实现现代化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把农村大量多余的劳力转移出来。印度农村很早就有小型工业和农村工业,独立后一直受政府保护和优待(例如无需申请许可证,规定数百种产品由它们专营),所以,不可能出现中国那样的乡镇企业蓬勃兴起的局面。印度也没有出现中国式的“打工潮”,因为城市没有较发展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来接纳。全国50%以上的劳动力继续拥挤在农村有限的耕地上。这种局面如不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如何能改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农村继续保持落后状态,国家的工业化又如何能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固然能提供不少就业机会,但是十分有限。农村多余劳力转移若要真正实现,还得依靠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大发展。

3.印度软件业如果过分依赖外包,很难说根基牢固。依赖外包必然受订单支配,也就是说,不可避免地要受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对印度态度的影响,那样的繁荣是充满变数的,那样的发展是有危险性的。如九一一事件使美国经济受到一定打击,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也深受连带影响,增长率下降1/3以上,这段时期被印度全国软件服务公司协会主席K.卡尔尼克称为“困难时期”。印度1998年进行核试验,遭到了美国制裁,谁能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这种或那种变故?

4.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使少数印度软件大公司商机无限,财源滚滚。少数大公司钱袋早就爆满,已经出现了“印度盖茨”。然而,由于政府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实行税收优惠,而且这种优惠政策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所以,最得益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下层群众是局外人,并不能从中得到直接的好处。如果只有这一产业发展而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落后,这样的发展对改进下层群众的经济地位,对缩小全国贫富差距能有多大贡献?

总之,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现代化,首要的任务是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是不能绕过制造业大发展这一步的。制造业不发展,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国内也发挥不了作用。如果只是做“世界后台办公室”,仅有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而制造业、传统服务业长期跟不上,那就最多只能在国内造成一块块孤立的现代化的繁荣小天地,走出那些小天地就依然是欠发达地区,那样的发展决不等于印度实现了现代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注解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印度 外包 现代化 模式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