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到文化

时间:2023-06-22 08: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通過《汉字王国中的“人”》一文的课堂实录探讨实用性文本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从语言层面入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使其体悟文化之美。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思维;文化

师: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说的就是汉字,的确,中国的汉字很美,它如诗如画。我们先来看几个汉字,你来猜猜看这是什么字。

生:第一个是“山”,第二个是“凹”,第三个不知道。

师:请再仔细看看这三个字的字形,第一个字是“山”,毫无疑问,它就像一座山的形状。第二个字和第一个字有什么异同?

生:中间少了个山峰,其余一样。也是山?

师:是的。第二个字也是“山”,不过比第一座山小点,它是“丘”字,指的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山。那么第三个是什么字呢?

生:岳。上面是丘,下面是山。

师:很聪明。请问“岳”是什么意思?

生:“五岳归来不看山”,“岳”应该是很大的山。

师:对,山的形状可以画出来,可是山的大小画不出来。画不出来怎么办?古人就用数量的多少来表示体积的大小。由这三个字,我们就可以发现古人造字的智慧。今天我们要跟随瑞典作家林西莉一起去看一组跟“人”有关的汉字。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制作了一个表格,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填写好表格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三分钟左右)

生:“人”是人的侧面的形象;直立着,手下垂或轻轻举到前面。

师:嗯,“人”字就是一个抽象的人的样子。

生:“从”是两个人,一个跟着一个。

师:由此可见“从”的本义是跟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用的就是此义。

生:“天”与“人”和“大”有密切关系,天字头是方的或仅是一横。

师:作者说天“后来也指苍天、自然界万物和人类的最高主宰者”,那从“天”的字形来看,它的本义是什么?(学生茫然)

师:传说“刑天舞干戚”,此人是姓“刑”名“天”?

生:不是。刑天是被黄帝砍了脑袋。

师:那么,“天”就是——

生:脑袋。

师:是的。《说文解字》中说:“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它的本义就是人的头顶。

生:“眉”是一只眼睛上方有毛。

生:“自”是一个鼻子的正面图,有鼻翼和鼻梁。

生:“止”是脚趾分开的一只脚的形象,有时是左脚,有时是右脚。

师:书本上的插图有两只脚,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生:可以根据脚拇指来判断,是左脚。

师:懂得用生活来理解字形,你已经窥探到古人造字的奥秘了。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帮我写一下这几个字相对应的英语单词。

师:大家请看,英语和汉语在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看英语单词的时候,无法从单词的形状上推测出字义;看汉语字形的时候可以推测出它的大概意思。

师:你的观察力很强,概括得也很好。我们发现了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形义结合。(板书:形义结合)

师:由汉字的字形可以推知它的字义,再细致一点想,汉字的字形是如何来表示字义的呢?古人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创造汉字的呢?作者并没有详细说明。但是我发现,作者还是在一些文字中提到了造字的方法,我做了一些整理,请大家来概括一下。

1.不管是造字还是图画都是出自某种形式的直观。(耳)

2.通过把“人”字上下颠倒或转动以及把“人” 字与“人”字组成不同的结构,古代中国人创造出了很多新字。(从)

3.甲骨文的“天”字头是方的,或者仅是一横,而金文则更写实,是一个大人,长着健壮的圆脑袋。(天)

4.在中国,心也表示不同的情感,与它有关的很多合成词都与感情和感觉有关,包括人的内心世界和道德之心。(心)

生:第一条是说跟图画类似,把事物的形状直接画出来。

师:摹写事物的形状,或用比较简单的线条来摹写事物的特征部分,你说的这是象形。(板书:象形)

生:第二条是说一个字和另外一个字组合构成一个新字。

师:组合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你说的这是会意。(板书:会意)

生:第三条我不是很确定,是不是说把字形的某一部分特点凸显出来?

师:相信自己的判断,你说的没错。以点画等象征性的符号来表明意义,你说的这是指事。(板书:指事)

生:第四条是说它们都有竖心旁,比如情,恨,懊,悔。哦,我知道了,它们都是形声字。

师:是的,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成的字。我们的汉字中80%以上都是形声字。(板书:形声)

同学们刚才总结出来的就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六书”造字法,还有两种是转注和假借,而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知道了古人造字的方法,我来写几个字,同学们来猜猜它们的意思。

师:(板书:水)这是——

生:水。

师:是的。古人画一条流动的河水来泛指一切水。中间的水流急,所以贯通;两边的水流缓,所以断开。

师:(板书:川)如果在水的两边加一个河岸呢?这是——

生:川。应该是河道的意思。

师:很好。成语有川流不息,川就是河。

师:(板书:州)在河的中间有一块空地,大家猜猜看这是什么字?

生:我觉得是“洲”,亞洲的“洲”。

师:对的,亚洲的“洲”就是水中的陆地,它的本字是九州的“州”。

师:(板书:木)这是一个象形字。

生:木。“木”字挺容易认。中间一竖表示树干,下面是树根,上面是树枝。

师:如果在根部这里加一点或一横,这是哪个字?

生:本。

师:“本”是何意?

生:树根。

师:那如果这一点或一横加在上部呢?

生:未。

师:很接近了。

生:那就是“末”。

师:请问,“本末倒置”作何解释?

生:重要的和次要的颠倒过来了。因为“本”是树根,“末”是树梢;对一棵树而言,有“本”才会有“末”。

师:不简单,你懂得类推了。我们继续,树上停着一群鸟,这是哪个字?

生:巢。

师:“巢”是一只鸟巢的形状。我把这个字简化一下,树上面的群鸟变成一只鸟,这只鸟写成汉字就是“隹”,这个字是——

生:集。

师:对了。“集”本指群鸟聚集。如果这些鸟张大了嘴巴在不停叫唤呢?(板书:喿)

生:是“噪”字。

师:正确。看来,同学们已经开始深入理解汉字的奥秘了。学以致其用,贵在触类旁通。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时常关注汉字的构造,更好地运用好我们的汉语。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其他课文有些不一样?

生:有很多图片,而且正文部分有两种字体的文字。

师:这些仿宋部分的文字主要写了一些什么内容?

生:和相关字词的一些故事,比如“身”这个字中,作者说到了中国人的问候方式——“你吃了吗”,还有称发胖为发福。

师:有故事,也有中国人的生活,汉字的背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也说:“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地讲解,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板书:文化载体)

我选取了一部分汉字,请选择几个你们感兴趣的字,探究一下汉字背后的生活和文化。

生:我们组对“民”字很感兴趣,我们认为是有一些人不服从管理,所以君主就把他们的眼睛刺瞎了。

师:你们的意思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这个字的起源可能要更早些,它是奴隶社会的产物。谁再猜猜看。

生:会不会和部落战争有关?

师:你觉得有什么关联?

生:说不出来。

师:这个没有背景知识,确实有点难猜。据流沙河先生的说法,远古部落战争,俘虏或杀或存。存留下来的被刺瞎一只眼,拿来做了本部落的奴隶,低人一等,称为民。

生:我想说一说“女”。她的样子是跪着的,我觉得这个汉字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师:解释的很好。那么“妇”呢?

生:“妇”像是一个女子在织布。

师:你这想象有些独特。大家看甲骨文的“妇”的左边,这是一种生活用具的象形。大家不妨想想看,楷书中“彐”在哪些字形中比较常见?

生:扫,帚。啊,我知道了,是扫把。

师:厉害。如果把“妇”和“男”放在一起来看,妇女是在家扫地的,男子是田里干活的,反映了古人的什么思想?

生:男耕女织。

师:对的,男耕女织。也可以说,女主内——

生:男主外。

生:我们组讨论的是“宁”字。我们认为把心放在一个容器里,然后用盖子盖好就安宁了,意思是说心要好好安顿。

生:我们也讨论了“宁”字,但不完全同意他们的意见。我们翻阅了字典,发现与“宀”有关的字大都和房子有关,比如家、室、宅、寝,“皿”是碗、杯等器皿的总称。所以我们觉得可以这样理解“宁”:有房住,有饭吃,心里就安宁了。

师:你们说得太精彩了。由此可见古人的生产力比较低下,他们的幸福首先来自于物质的满足。

生:我们组探讨的是“衣”和“绔”。从“衣”的字形来看,古人衣服的下摆很长,可能盖过膝盖,而且朝右对襟,和我们今天的长衫类似。裤子跟我们当代的差不多。

师:“左右各一,分衣(yì)两胫”,左右各一只,分别穿在两条腿上,这是什么情况?(模仿穿裤动作,生笑)

生:会不会只有裤脚?

师:还真是,从“绔”字来看,早期的裤子裆部是不连的。(生笑)还有一个问题,“上曰衣,下曰裳”,“裳”是什么?

生:裙子?

师:“裳”有不同形制,有一种确实类似于今天女孩子穿的直筒裙。那在古代“裳”是谁穿的呢?

生:解释当中没有明确说是男是女,应该是男女都穿。

师:嗯,古代男子也是穿裙子的。

师:时间关系,还有几个字,我们不能一一交流了。“大”为何画一个人的形状呢?“文”为什么在胸口画一个叉呢?“取”捕取的是什么?为何用手去抓一只割下来的耳朵?大家不妨课后再做深入地交流。

同学们,如果我们把汉字体系本身看作是一棵大树,它的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肥沃土壤,奔涌在这棵大树血脉之中的,是中国人得天地之造化,沐穹苍之熹微的哲学思想,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枝干、叶片与累累果实,便是中国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小说散曲、茶艺花道、民谚俗语,甚至包括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伦理等等。

无怪乎余光中先生所说的:“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作者简介:张根明(1981—),男,浙江省衢州市龙游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课堂教学和文本解读。

推荐访问:文字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