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化美术教育理念

时间:2023-06-21 18: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阐述生命化美术教育理念首先需以追溯生命化美术教育的理念渊源为起点,进而论述生命化教育理论的要旨,找出生命化美术教育理念的依凭,最后阐释生命化美术教育理念的内涵——生命化美术教育理念是生命化教育理论在美术教育中的具体体现,美术教育需完善发展个体生命,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天赋以及独特个性。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美术教育;生命化美术教育

一、生命化美术教育理念的源流

生命化美术教育理念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中这种文化传递一直延续着,古今中外众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或艺术家都从理论上对美术教育或是艺术教育对人生命发展的重要性做过精辟的论述,并在实践中也不忽视美术教育对生命成长的影响。

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形成了官学体系,教学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乐是包括美术、诗歌、舞蹈的综合艺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有美术教育,但是可以看出教育已经具有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性质了,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中国古代体现个体生命的重要性的“儒、道”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强调教育要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还有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和“游于艺”的哲学命题体现了美术教育的生命化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指不同精神品质的人对事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说明人对事物的选择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游于艺”则强调的是艺术创造的自由感受。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他门下除了美术家外,还有画家和雕塑家。“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认为人的生死轮回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从个体本位出发强调生命的自由发展以及个体生命的真实感受。指出艺术创造是自由的,“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旨在说明创作优秀作品是不能受到“钩”、“绳”、“规”、“矩”、“胶漆”和“绳索”等约束的。南齐画家、教育家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的美术教学原理,“六法”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而“气韵生动”置于“六法”之首,“气”是艺术的生命,“气韵生动”是千百年来中国画家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概括了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整体性。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述的是艺术创造必须是客观自然形神与艺术家主观情思的有机统一,但是在创造中“心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个体生命精神在艺术自由创造中得到解放。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教育是一种对人进行全面教育的理想教育模式,被称为“自由教育”、“完全教育”,美育被称为“缪斯教育”,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古希腊对美术颇有研究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著有《节奏与和谐》和《论绘画》等书,认为艺术教育是可以“改变人”的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必须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在强调勤学苦练的同时还要看重其天赋。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发展状况分年龄阶段进行,儿童在七岁以前应该接受家庭教育,七岁以后进行学校教育,在学校开设的课程有书写、阅读、美术、绘画、体育锻炼。他认为绘画能培养儿童对美的判断力和欣赏力,从而能发展他们的优美感情。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都大力倡导要提高自由艺术家在社会中的地位。德国画家丢勒认为艺术家应该是社会中最可贵的人,所以培养艺术家应该从一出生就开始,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保持热情。文艺复兴在提高美术家社会地位、召唤人文精神的同时也传承了中世纪的全面教育思想,主张美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发展儿童的身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大教学论》中论述的教育思想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提倡“周全的教育”,即学生应该从道德、知识、身体、艺术等方面去发展培养。认为艺术教育可以发展人表现的首创精神。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该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正体现了回归生命本位的人性化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能,艺术表现的是人的内部生命,在学校必须开设包括图画、色彩画的艺术课程以培养“充分和全面发展的人”。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用图画和实物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有很好的效果,美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儿童的个性。德国的哲学家、诗人席勒把艺术当做“培养能自由创造幸福的和谐个性的一种工具”。

纵观中外历史上大家、学者的美术教育思想的主张,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就强调美术教育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的作用,美术教育对于培养自由、完整的人,尊重生命本位的思想源远流长。

二、生命化美术教育理念的依凭

1.生命化教育理论的提出

生命化美术教育理念是依据黄克剑先生所提出的生命化教育理论所建构的。在1993年5月,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受《教育评论》的委托,以“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为题对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先生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黄克剑先生提出了“教育所要做的事可以放在三个相贯通的层次去理解,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此即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从此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八年后,张文质学者借《明日教育论坛》的出版,以“回归生命化的教育”为题再一次与黄克剑先生探讨了“点化或润泽生命”的深层命意。

从黄克剑先生所提出的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上来分析,“智慧”是“知识”的内在根据,而“智慧”在价值取向的确证却源于“生命”的本真——“人的生命成其为人的生命的初始理由”。也就是价值的选择的理由是人自己本身,并对自己的价值选择负责,这从人的本始意义上来说人是“自由”的,而不是“他由”。“自由”的内涵则在于:“人在任何时候都应当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应该让自己沦为自己的产物——物质的产物和精神的产物——或外在权威的奴隶。”人的“知识”和“智慧”若是沦为奴隶人、压抑人的东西,那么人就应该去追寻“生命”本真的“自由”状态了,当然“自由”对于个人来说并不是为所欲为、随心所欲,个人只有在“他的价值抉择体现了人的本然而应然的生命祈向时,其生命状态才可称得上是‘自由’的”。也只有这样教育对于人来说才成为可能,若个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没有标准可循,那么教育将无法对受教育者在生命深度上进行引导。教育的使命正源于人的“生命”之根,而并非其他的外在规定,所以黄克剑先生把他所主张的教育称之为“生命化的教育”。

黄克剑先生指出“生命化教育”的全部韵致在于心灵之“觉”,他对古汉语“斅”(xiao四声)字进行解读,有两层含义:“教”与“学”,而《说文解字》里“斅”的意思为“觉悟也”。从“斅”字来理解教育的话,“教”对应“觉”而言,教师是“先觉”者,“学”对应“觉”而言,学生即为“后觉”者。如此推论,教育若不异化为“规训”的工具的话,它的精神则在于先觉觉后觉的“觉”上。生命之“觉”的教育使命的意味大体分为:“人文本体之‘觉’、生命个体之‘觉’与灵思创发之‘觉’”,“人文本体之‘觉’是对终极意趣上的人生价值的觉知或了悟”。“灵思创发之‘觉’是指富有原创性的精神端倪的绽露,或那种突发的、骤然照亮一方新天地的智慧之光的诱出”。“无论是人文本体之‘觉’,还是灵思创发之‘觉’,都是切近个体生命、个体心灵的”。所以“生命化教育”换个说法就是“个性化的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者或先觉者和后觉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教育不是教育者执定划一的笔墨、用划一的教材和方法把受教育者加工成划一的‘标准杆’,而是尊重受教育者各自独特的天赋、气质、秉性、趣味,以对于他们各自说来最恰当的方式,把他们成全为合于他们天性而又富有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人”。

以上就是对黄克剑先生所提出的“生命化教育”理论的宏观推导,一言以蔽之,“生命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性化教育”,在这种观点看来,教育的使命在于把受教育者“成全为合乎于他们天性而又富有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人”。

2.生命化教育理论的要旨

“成全”、“自由”、“觉”这些词是黄克剑先生的“生命化教育”理论中所精心选用的关键词,那么生命化教育理论的核心意思即体现在这些关键词之中。(一)生命化教育的最高使命在于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健全生命的达成依赖于两个条件——个体自身内在的精神世界和个体所处的外部条件或机遇。若把两者归纳为生命的向度的话,前者是“无待”的,后者是“有待”的,“无待”追求的是个体精神境界的“高尚”,“无待”则追求的是个体身心的“幸福”,人的生命的两个向度的教育价值终究在于人的“生命”的健全。(二)生命化教育应随顺人的生命自然,也就是说教育不可违背受教育者的自然天性,应该始终把受教育者视为价值主体,给以自由,并自己主宰自己,当然,教育随顺人的自然天性并不是放任自流,是对人遵循自然天赋的诱导,这种诱导超出了原初天性的自然而又不悖于自然。(三)生命化教育的全部韵致在于心灵之“觉"或生命之“觉”。包括“人文本体之‘觉’、生命个体之‘觉’与灵思创发之‘觉’”,“人文本体之‘觉’是对终极意趣上的人生价值的觉知或了悟”。“灵思创发之‘觉’是指富有原创性的精神端倪的绽露,或那种突发的、骤然照亮一方新天地的智慧之光的诱出”。“无论是人文本体之‘觉’,还是灵思创发之‘觉’,都是切近个体生命、个体心灵的”。

简言之,生命化教育理论的要旨在于成全健全的生命,随顺人的自然生命成长,以及觉知终极意趣的人生价值、诱出创造精神端倪从而致使教育切近生命个体。

三、生命化美术教育理念的内涵

生命化教育理论旨在强调教育应该尽可能成全健全的生命、随顺人的自然生命成长、成全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创造性等,这些理念对于当前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定位有其重要的意义,生命化美术教育理念有利于克服当下美术教育的唯理性化、共性化以及功利化倾向等弊端。生命化美术教育理念是生命化教育理论在美术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有其深刻的内涵,以下作一简略阐述。

1.完善发展个体生命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

黄克剑先生的生命化教育使命是“点化或润泽生命”,成全健全的生命个体,实现个体生命“有待”向度上的生命幸福和“无待”向度上的精神境界。这一价值指引着美术教育必须关注个体生命本身,这并不是说生命化的美术教育就要轻视或是丢弃美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不理会社会政治、不关心生活水平质量、隔离人生功利事物,不在乎追求幸福能力的培养,它只是力图使逻辑化系统化的知识与生命的生长点相契接,不能成为知识的奴隶、政治的工具,受教育者不能成为工具化的“规训手段”,美术教育的目的不能只是培养“美术技匠”,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必须指向个体生命的完善与发展,美术教育若是单纯的追求精神的崇高,或是单纯的为了满足现实的需求而把人塑造成工具,都是不完善的个体生命。美术教育须使个体生命在情感、认知、审美、创造以及超越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能力得到开发和提升。

2.美术教育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天赋

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天赋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其心灵、情感必须处在一种自由的活动状态之中,英国著名艺术教育家里德指出“自由的或自发的表现就是思考、感情、感觉和直觉等心理活动不受抑制的具体化”。美术教育不能抑制受教育者的思考、感情、感觉和直觉等心理活动,不能违背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美术教育者必须关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真实情感的流露,尊重他们真实的生命感悟,维护他们对美的自然的真切感受,突破一切生命和思想的抑制与束缚,尽可能的成全他们自然的生命情怀和个性天赋。

3.美术教育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特个性

冯建军指出“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就是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教育就是要在每个个体独特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去遏制、压抑和抹杀这种个性和独特性。让教育为个体而存在,创设适合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而美术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甚至可以说个性是作为艺术的美术的生命,没有个性或创造性就没有美术的发展,所以生命化美术教育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特个性,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子·骈拇》转引钟虹滨.《自由与创造——学校美术教育本真的追求》[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2]缪斯(Muse):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美术、美术和诗歌的女神。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231页。

[4]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60。

[5]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8。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72-273。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教学与科研工作部)

推荐访问:教育理念 美术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