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与时代的关系

时间:2023-06-21 17:0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从古到今,关于什么是美、美应具有哪些必备的特质诸于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历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哲学家。美与时代的关系仅仅只是同步亦趋吗?尤其是面对当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美又如何奏出时代的强音?这些问题愈发让人徘徊、引人深思,所以静下心来理清一下两者的关系,不论是对艺术家亦或是一般的读者都是不无裨益的。

[关键词]

美 时代 调和 引导 审美标准

一、美体现时代精神

歌德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由于解决和回答美的本质问题让这些智者犯难,感到高深莫测,神秘费解,所以对美的诠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黑格尔、丹纳就深信美与时代是密不可分的。黑格尔曾根据时代精神(即体现在历史中的绝对精神)把艺术史理解为象征、古典、浪漫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1]可以说黑格尔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其具体结论,而在于他把艺术的风格和历史与时代精神紧密地联系起来。丹纳也曾把古希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对美的不同见解归之于那个时代的特点。所以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体,它不可避免地带上社会生活与时代的烙印。

在人类社会时代不同,美亦有所不同。原始社会存在图腾崇拜,图腾象征氏族与血统的特性,吻合了氏族部众怀念先民尊崇本部氏族的意念指向,形成了美。奴隶社会,出现人面狮身的雕塑,出现饰有虎头纹饕餮纹的青铜器,其特性契合了统治阶层需凭借兽性的凶猛和神异的恐怖性力量进行残暴统治的意念指向,成了当时美的形象。中国封建社会,龙凤视为祥瑞,为人心所倾慕,故龙凤图案成了美的图案。[2]凡此种种,都说明美与审美标准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美本身也参与创造时代精神。

二、美引领时代的发展

不可否认,美与时代就像孪生同胞,如影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物质财富的扩张以及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刺激着人们消费欲望,促进了因当代物质过剩所造成的精神贫乏状态。另一方面,商品化消费造成了艺术的生产化,精神的表面化、庸俗化。艺术品生产者们极力追求表面形式的悦目而忽视了艺术品所带来的精神震撼。精神层次上的表达需要艺术家用心力、智慧、修养、技艺和虔诚乃至痛苦(伪劣的无效)铸就的,而非机巧所至,更非简单跟随潮流就可以体现美的。相反,越是追求表面形式的刺激,越显示其精神内核的空洞。

李泽厚一段话很适合用来形容现在的艺术界:“时代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做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至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3]所以如果有人简单而肤浅地说在当代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就是艺术,就是美,那未免太亵渎了艺术,亵渎了美这个字眼。那么是不是美与时代的关系在这里也已全面瓦解了呢?显然不是,美与时代的关系面对当今的特殊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即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真正美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并不仅是时代的代言人,它更是时代的领军人。正如康定斯基所说:“艺术家是预言家,他们开辟道路,指引方向,走在时代的最前头,拖拉着一车车彷徨迷惑、牢骚满腹的普通民众-----今天还是仅适用于内在和谐的法则,明天就会被用来支配外部世界的和谐-----艺术家是构造一种文化的强有力的国王。”[4]

总之,不管时代怎么变,生产条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怎样变,我们对美的追求仍会一如既往,尤其在物质日益丰富精神日渐贫乏的当代,美是我们心中的一方净土,一剂精神的良药,它将继续引导人们如何“诗意地栖居”。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王宏健:艺术概论[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海人民出版社

[5]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浅谈 关系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