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得简单,学得丰富

时间:2023-06-21 15:1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近几年来,在教改的名义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诸如“课件展示会”“小组合作秀”“满汉全席宴”……这些将教学活动表面化,将思想教育刻意显性化的教学手法,其实大大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原汁原味。为此,语文界泰斗刘国正老先生大声疾呼:“让文章本身来教育学生!”作为教者,我们要精心、潜心、耐心地研读教材,尊重文本的教学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学生深深地引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引导学生真正地读懂文本,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对其所蕴含的情、理、意、趣给予深入挖掘,从而巧妙自然地触动学生的心灵、思维,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傅嘉德老师的示范课《半边山塘》就是对刘老这个主张的精妙诠释和生动实践,给了在教学研究中存有困惑如我辈者一个很好的启发:给学生以“原汁原味” 的“语”“文”佳肴!

傅老师执教的《半边山塘》是一篇表面叙说很平静但字里行间却又涌动着深沉意味的小散文。作者看似在轻描淡写 “山塘的景观变迁”,“东西边山塘的景色不一”,实则却寄寓了对民风淳朴的宁静生活的深深怀恋,对当下浮躁喧哗生活的隐隐忧虑,也暗含了对现代经济冲击下古风古韵逐渐式微的怅惘和思考。此文虽短小却颇有一种“静水深流”的味道。现在的学生会怎么读?我们老师该怎么教?这是一个问题。此类文章最重要的是读懂文字,然后透过文字表层去理解文字背后所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说实话,这种文章最是难讲!新课标对这类文学作品的目标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评价。”但就这貌似简单的两句“目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鲜有能拿捏恰好者。多半的课堂要么流于所谓的“整体把握”,实则却是浅表的架空分析,缺少挖掘的深度;要么工于“条分缕析”,实则却陷入死抠字眼的技巧讲解,缺少人文的温度。傅老师则匠心独运,既讲究整体构思又注重细节处理;既突出选点又辐射全篇,通过逐层深入地品读意味深厚、富有表现力的语段达到真正读懂读透全文主旨的课堂目标;而且对重难点的突破很讲究策略,问题设计极具层次感、逻辑性,但又如风行水上,了然无痕!

上课伊始,他先随意地抛出话题“有没有人去过山塘,跟大家聊聊”。

这个话题宽,难度小,能使学生很快入境,又便于引出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后,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后,请学生梳理行文思路。

接下去,“聆听现实与历史的对话,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山塘街的初步印象”。

此处把学生从自己的印象中拉回文本。不如此,语文课可能成为生活课。

当学生较快明确东边山塘的繁华和西边山塘的单纯之后,傅老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作者写的是东西两边的山塘,但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做‘半边山塘’?”

回答的两位学生虽然都很好地直觉到了作者对西边山塘的偏爱之情,但表述显笼统。

“这种心情你具体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这时傅老师就因势利导提请同学们回视文本。

学生找读“这边的荣阳楼则单纯得多……一种猪油年糕是火腿红色,洒着桂花和玫瑰;另一种黄色的是白糖年糕。他们家上午主打汤圆,五毛钱一个;下午则是油煎团子,八毛钱一只……原料手艺在堂吃的客人眼皮子底下一目了然”,并细细体会,露出了会意的神情。

傅老师再问:“作者写荣阳楼的各种年糕,如数家珍,信笔写来,看看大家能不能通过读这些文字把作者的那种由衷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通过傅老师的轻轻一“拨”,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这一问可不是普通老师常设的“什么感情”——那样的话,只会让学生赶快找到结果了事。而傅老师此问却高妙,指向“你能不能读出”,即让学生去体验。

体验之后又问:“半边山塘渗透了作者的感情,更融入了作者的思考。联系全文看,作者的思考是什么呢?”

傅老师的这个问题很巧妙地就把学生引领到对文本的进一步深入研读中,而且这也正是全文的重点所在。果然同学们答得不是很到位。这时傅老师再次提请同学们回扣课文,按行文顺序,先把目光集中到文本前第2、3节:“那家小邮局已经变成了一个卖文革时期毛主席和革命小将宣传画的地方,里面黑压压一片人,当中坐着膀大腰圆的老板,扎小辫,长得锐利精明。”“半年以前这里还有一个眉目均婉的女孩……表情沉静……她坐在对面看着。外面行人熙熙攘攘,这房间里始终寂寥无声。”通过对这两段中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情色彩的语句的筛选、品味、比读,学生不难受到启发:以小姑娘为代表展现的是江南景色的清丽,百姓生活的平静;以膀大腰圆的老板为代表的贩卖宣传画的店铺取代了小姑娘所在的那家安静的小邮局,不正暗示着现代经济大潮对江南淳朴宁静生活的冲击吗?而作者的惋惜和惆怅之情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的思考仅止步于此吗?文中还有没有更深刻的语句来体现作者对半边山塘的深入思考呢?”

这个问题一出,就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师生共同探究文本中最难理解的末两段:“……突兀兀地站着一个大牌坊。面对着河,一副孤苦伶仃的样子。牌坊上的花纹字迹早就模糊不清了,但仍能看出是“节孝”两个字。” “谁还能记起这一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家长里短称赞过的妇人呢。在或动乱或从容的漫长岁月中,在或繁华或凄清的韶光中,只留下一抹无人能懂的心酸。与牌坊相距不远的市声人声,也许离这妇人最远。那声音平常中又贯穿一点鼎沸,其间人们安泰地来来去去。”品读到此,掩卷轻叹,学生包括我们听课的老师几乎都随着傅老师的巧妙引导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文本的语境中,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作者对百姓家常、平静生活的依恋,更感同身受地与作者开始一起思考在现代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归宿和现代生活的走向。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傅老师始终紧扣“品味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真正地读懂文本,读透文本,以几个纵深的主问题巧妙切入,用朗读、品味、讨论与对话展开教学过程,用回扣和顺连体现过渡无痕的细腻风格,看不出任何花哨,但又觉得一切教学方法都含在里面了。教得简单,而与之相应的却是学得丰富。

当伴随着下课铃声清脆响起,屏幕上以渐变渐明的形式现出“作者的感情是在文字的背后渗透出来的,文章的内涵是要从文本中读出来的”这几个大字时,傅老师也就不露痕迹地完成了他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了。新课标上比较抽象的表述——“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理解和评价”借短短一节课能这样“原汁原味”而又立体地展示出来,给人启迪良多。把语文课上成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这就是语文课堂的精彩,就是语文教学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

推荐访问:学得 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