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时间:2023-06-21 15: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从2008年开始新一轮的高中历史科教学,进入到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已一年有余。对于新形势下在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感触良多。在笔者看来,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新理念落实的关键也在课堂。“课堂的内容质量和文化气氛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发展’,既是发展性评价本身的评价标准,更是课堂质量和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任鹏杰:《发展性评价应该根植于日常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8期)教学要求的变化证明新课程给了教师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当然作为课堂主导者,设计者的教师在准备好每一堂课,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就更重了。以下就是笔者在这—年多新课程教学中的部分感受。

一、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高中生其实也不例外。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引发他们自主探索,一定会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上岳麓版必修三19《电影与电视》一课,我采用了影视竞技游戏活动的方式,创设了“影视竞技场”,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四名代表参赛,通过必答“影视知识”(以教材知识为主),抢答“看海报猜影片名”‘听歌说片名”(扩展课外知识),风险题等三个环节,将教学内容渗透在竞赛和游戏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学生既会集中精力,愉悦地接受知识,同时大脑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教师越教越乐意,学生越学越开心。讲必修一《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时,针对罗马法生涩、庞杂、理论性强的特点,我把“今日说法”这个收视率极高的电视节目“移植”到课堂中,通过案例展示、法官判案、大家说法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生疑,在玩中质疑,并在玩中释疑,用实例破解概念、以浅显揭示深刻。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学到“活”的历史

华罗庚说过,“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实践是最根本的学习方式。”新课程也特别注重实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积极动手、动口,甚至动脚、动身,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讲必修一《五四运动》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八十多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我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学生、商人或工人,你会提出什么样的口号呢?鼓励他们分组创作五四标语和口号,宣传画,传单……“中国绝不可以低头,土地绝不可以断送!”“头可断,爱国之心不可乱;血可流,国内恶贼不可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从一张张书写稚嫩的标语上、从一个个铿锵有力的口号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高一学子那份别样的爱国情怀!(下图为学生自己创作的五四宣传画和口号)。

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在上必修三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一课时,由学生分小组选代表访谈课本中出现的泰勒斯、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四位希腊先哲(由学生扮演)。由学生设计访谈,渗透课本内容。如:专访亚里士多德的小组设计的访谈为“问:您是柏拉图的学生,据说他给了你一个外号,是什么?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答:是不听话的小马驹,我跟了他二十年,听了他关于人格和善的讲演,帮助他整理讲稿,但是许多观点与他的不同。……”在查找资料,设计访谈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收获远不止课本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台下的同学在观看身边同学的表现时,精力格外集中,课堂的效率较只是依赖教师的讲解不知高了多少倍。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上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书的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时,设计了分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像这样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既能铺砌台阶,化难为易,使学生既因境生疑,又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台阶,入境释疑,从而在愉悦的气氛中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同时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还让学生找材料,制作课件,走上讲台讲述必修三《诗歌与小说》《现代科学革命》等(将课本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制作课件并上台授课,台下的同学认真听课,并按一定要求进行评分。最后由我来总结,对片段教学优胜的同学进行表彰)。学生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有了别样的体会,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事实证明,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内容更加震撼学生的心灵,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使命感和来自学生们强烈的思想共鸣,也真正理解了新课程关注的为什么不是结果,而是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推荐访问:课堂 有效性 提高 历史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