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加减法”,让生物课堂活起来

时间:2023-06-21 14: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生动起来,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积极性;生动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便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生动起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巧用“加减法”,可以使我们的生物课堂活起来。所谓“加减法”,是指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或减少一些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加法

这里的“加法”,主要指改变教学地点,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增加拓展活动。

1.教学地点

生物课只能在教室里上吗?当然不是。除了教室,以下地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生物课堂:

(1)实验室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实验室里,学生经常几人一组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比如,“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和“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等,学生逐渐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成员们聚在一起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合作,才能得出结论。

(2)校园

在学习《生物的无性生殖》时,我会带领学生找到校园里的果树或花卉的枝条,实习植物的嫁接。又如,学习《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时,我们会一起到操场上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3)其他公共资源

我校附近有南京著名的地方资源——幕府山,我曾组织学生登幕府山,认识沿路的动植物。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路上,大家看到了许多书上、校园里没有的动植物。回来后,学生把采集来的动植物做成了标本,并尝试根据这些动植物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找到它们的学名。幕府山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她本身就是一个生物大课堂。同样,一个公园、一片池塘也能成为我们的生物课堂。

2.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我们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讲述法和实验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物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内的其他教学方法。

(1)播放视频

在学习《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时,我安排学生观看了两段视频:“雷达模仿蝙蝠的超声波”和“超强韧纤维丝灵感源于蜘蛛网”,使学生了解到动物除了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原料外,还为现代科技提供了研究方向和研究素材,对我们人类的贡献非常大。又如,在学习“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时,教材展示了几种植物的图片。但图片是静态的,无法展示果实和种子的传播这一动态过程。于是我选择了三段关于果实和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分别是“喷瓜的种子”(依靠自身弹力)、“婆罗洲蔓藤的种子”(风力)和“牛蒡的果实”(人和动物的活动)。这三种植物并不常见,播放的时候学生很好奇,学生观看后立刻就能说出对应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教学效果很好。

(2)讲故事

在学习《遗传病和优生优育》时,我讲述一个关于色盲的小故事: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在圣诞节前夕买了一双“棕灰色”袜子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妈妈看到袜子后,对他说:“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呢?”道尔顿感到非常奇怪,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为什么妈妈说是樱桃红色的呢?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色觉与别人不同。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这个真实的故事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听完后都很好奇色盲的病因是什么,为什么说色盲是一种遗传病。这样导入非常自然,而且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3)引用诗句、成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在生物教学中,我经常引用一些诗句、成语。比如,在学习“蛙的生殖与发育”时,如果我直接提问:“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恐怕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出来。所以我先投影了学生已经学过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以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仅使我们的生物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最重要的是能提示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又如,在学习《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时,我会告诉学生“蜻蜓点水”这个成语的原意是描述雌蜻蜓在产卵,这是一种生殖行为。

(4)做游戏

在学习《人的性别决定》时,为了说明生男生女的奥秘,我利用黑白两色围棋子分别代表含有“X”和“Y”性染色体的生殖细胞。在一个写有“女”字的布袋里放入20粒黑色围棋子(X),在另一个写有“男”字的布袋里混合放入10粒黑色围棋子(X)和10粒白色围棋(Y)子。请2人分别拿起一个布袋,随机从袋子中各取一个棋子。若分别是“黑色(X)”和“黑色(X)”则为“生女”,若分别是“黑色(X)”和“白色(X)”则为“生男”……最后统计全班一共生了多少“男孩”和“女孩”。这个游戏有趣、直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增加拓展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有新的课堂观: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1)课前调查

当诸如SARS、甲型H1N1流感这些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时,人们都感到陌生和害怕,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疑问,这些疾病为什么会传播?被传染后会有什么症状?能治疗吗?怎样治疗……学生问父母,父母也说不清楚。于是他们就来问我。我通常不立刻回答他们,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调查。当我们学习《传染病》这一节时,学生是带着许多疑问进课堂的,听起课来也格外认真。在我的指导下,我校的生物兴趣小组撰写了多篇小论文,如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调查报告》《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的调查报告》。

(2)课外探究

教材在《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这一节里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但酸雨只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其中一个方面,而且这个实验只探究了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并没有证明对动物的影响。经过思考,结合教材第102页“水污染”的内容,我们师生共同设计了一个关于探究消毒液对鱼类生存环境影响的拓展实验。通过这个探究实验,学生知道了消毒液对鱼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加深了对水污染危害的认识,意识到保护生物圈要从自身做起。

(3)制作专题小报或宣传画

特殊的节日,比如爱鸟周、世界环境保护日等我们会开展专题小报或宣传画的评比。

二、减法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所以这里的“减法”,主要指减少学生的负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死记硬背

过去靠死记硬背知识点,就能在考试中得高分,现在重视考查理解和应用能力,就行不通了。当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识记的,但绝不能是死记硬背,这样不仅让学生痛苦,而且没多久就会忘记。只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能持久。有时我会把某个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增加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在学习“相对性状”时,学生总记不住概念,我就编了一个顺口溜“风马牛不相及,头发眼皮不能比”,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概念的要点。

2.减少机械训练

我们反对“练多总比练少好,练得越多越好”的想法。机械训练下的学生,只会变成做题的机器,所以我们提倡精讲精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讲精练,绝不是简单的少讲少练,这要求教师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一双慧眼,在茫茫题海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如果在讲练过程中发现错误率较高,还要有相应的矫正练习。练习的目的不是记得某一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学会寻找不同题目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培养举一反三的习惯。因为有精讲精练的前提,所以我们的反馈一般都在课堂上完成。

3.减少测验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过去有句话叫“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现在看来,频繁的考试只能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评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多大帮助,还会给学生增添负担和心理压力。在平时教学中,我更重视从其他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情绪和注意状态、参与和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以及生成状态等。

总之,运用“加减法”的目的是为了让生物课堂活起来。当我们对不同的年级、班级和学生运用“加减法”时,增加和减少的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何“巧用”,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和尝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五塘中学)

推荐访问:加减法 巧用 课堂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