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时间:2023-06-21 13:4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许多学校和学生不太重视历史课,“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把历史当做一门副科。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就逐渐降低了,以致他们的成绩等各个方面就较差。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当然这也增加了我们历史教师的工作难度。因此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能力,是我们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概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对联或民谣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我们在讲明朝封建剥削十分沉重,灾害频繁的历史问题时,就可用“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来描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沦陷区日伪财产的接收最终成了“劫收”,人民对国民政府的统治大失所望,一首民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就反映了人民由希望变成了失望甚至是绝望的过程。

(2)利用诗词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兴趣。讲授长征时,我们可以利用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教师可以一边吟诗,一边勾勒出长征的大致画面。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又巧妙地把历史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迎合了高考的大趋势,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3)利用谐音的形式,使学生很容易记住历史时间。比如“一八九八,戊戌变法”“一起(七)起(七)舞(五),一起(七)罢(八)散(三)”,这样就可以把戊戌变法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时间牢牢地记住。

(4)运用经典语言或方言的形式,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加深对史实的印象。比如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如果我们用浓重的湖南湘潭话把它说出来,那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挖掘教材中的直观内容,即原始材料,图画、文物等。比如讲“抗日战争”时,在分析“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的问题时,教师可把“南京大屠杀”“日本在中国东北对中国人进行细菌试验”“毁坏农田,修造飞机场”“搜粮队”等图画给学生看,这样可以直接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之情,从而得出在当时日本是中国人民的最凶恶的敌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是正确的。不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是没有好日子过的。这样就把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说得通俗易懂了。

(6)以历史电影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甲午风云》《地道战》《大决战》《乌龙山剿匪记》等就是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敌后军民反扫荡斗争、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的最好素材。

(7)运用历史人物的事迹或讲故事的形式去引发并浓化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历史上曾经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其言行事迹,往往对学生有较大影响。所以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一点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使之受到教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等。

(8)充分利用漫画或宣传画来渲染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劲头。“大跃进”运动时的宣传画“肥猪赛大象”深刻地指出了“浮夸风”的盛行,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等等。

(9)利用求异思维,巧设教学新情景。求异思维就是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如《中国古代史》中关于士族和庶族的知识,我就创造一道材料题的新情景。古书有云:“蓬乱发鬓,横挟不带,或执(内)衣以接人,或裸袒而箕踞……终日无及义之言,彻底无箴规之益。诬引老庄,贵于率狂,大行不顾细礼,至人不拘检括。啸傲纵逸,谓之体道。”以上资料反映了下列哪一朝代的社会风气?A.汉末;B.两晋;C.盛唐;D.五代。这道题涉及当时的社会风气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学生从该题中可接触到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知识,故有一定的新奇性,学生不仅对士族、庶族的有关知识产生了兴趣,而且对魏晋玄学清淡之风有一定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讲到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时,我就用“不列颠人推开了门,美利坚人撞倒了墙,法兰西人则扒开了房”,学生很容易明白《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危害大小顺序为:《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总之,没有适合教育的学生,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这些历史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即教书育人和振兴史实,要讲活历史,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祖国教育事业,为教育好下一代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县第一中学)

推荐访问:学生学习 兴趣 培养 历史